本期专家
陈仁寿
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省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文献与流派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家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30年,临床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皮肤科、恶性肿瘤等疾病。
门诊时间:每周六上午中山馆
君和论医
从肾论治痤疮浅析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之一,脏腑功能失调可致本病,而肾为五脏根本,阴阳之根,肾阴肾阳亏虚必然导致其他各脏腑阴阳失衡,也是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痤疮从肾论治,以滋肾或温肾为大法,每能取得良效。
综观古代文献记载,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的病因大多与肺经风热、血热瘀滞、湿邪蕴积、脾胃湿热等有关,多从肺、脾、胃三脏治疗,而肾为五脏根本,从肾论治,治拟滋肾或温肾,也不失为其治疗法则。
病案一
1病案重现
李某,女,48岁,
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痤疮反复发作四五年,刻诊:明面部密布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少数新疹肿痛显,伴瘙痒。
自诉曾多次服中药疗效不佳,西药易反复,舌红苔黄,质干少津,脉来细弦。治拟滋肾降火,疏风清热。
2
处方用药
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生地黄10g,
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0g,
金银花10g,防风10g,徐长卿10g,
山药10g,云茯苓10g,炒白术10g,
炒山楂10g,陈皮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
复诊情况
患者服药1周后,面部瘙痒明显减轻,皮损稍有好转。继服8周,面部光滑痤疮明显减少。平素可用盐水轻轻擦洗痤疮,保持面部洁净。
4
案例分析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说:“(相火)煎熬真阴,阴虚则病。”本案痤疮为肾阴虚证,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阴不制阳,阴虚火旺灼伤津液,而致湿热痰滞,发为痤疮。
方中女贞子,色青黑,益肝补肾,墨旱莲入肾,补精益下荣上,二至丸以滋养肝阴补肾水;生地甘寒养阴,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再以丹皮、赤芍、紫草、金银花加强清热凉血之功,又可解毒散痈;防风、徐长卿祛风止痒;怀山药益气养阴,兼补肺脾肾三脏;茯苓、炒白术、炒山楂、陈皮健脾利湿,除脂祛油。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凑双管齐下之效。
病案二
1病案重现
林某,女,45岁
年4月2日初诊
患者面部及胸背部痤疮多年不愈,皮损为多种,可同时有初发丘疹、脓疱、结节、周围有大量瘢痕,无痛感,时有轻度瘙痒感。伴有畏寒怕冷,四末不温,大便塘泻,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脉沉细等症状。拟以益气温阳,解毒化瘀法为治。
2
处方用药
麻黄6g,附片6g(先煎),
吴茱萸3g,细辛3g,
炒白术10g,太子参10g,
生黄芪15g,当归10g,
丹参10g,生甘草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
复诊情况
服药1周,初发丘疹明显好转,瘙痒减轻,患者自觉阳虚症状稍有好转。原方继服4周,患者无新生痤疮,痘印痘斑明显变淡,无畏寒怕冷、四末不温、大便溏泄等阳虚症状。
4
案例分析
《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有关于“阳变为阴”的详细论述:“疮本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疼。此原属阳症易治,多因患者不觉,以为小恙,不早求治,反又外受风寒,内伤生冷;或又被医者失于补托,而又以凉药敷围,图其内消之以和病家之意,多致气血冰凝,脾胃伤败……”。
因此,若患者自身不擅调摄、贪凉饮冷,或医家过用寒凉均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卫阳气更加耗损,阳郁加重;久病肺气耗伤,卫阳不固,子盗母气,使脾之气阳亦衰;久病及肾,又致肾之气阳虚弱。
本案患者为阳虚寒凝,气血凝滞而成痤疮。方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源出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用于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少阴阳虚兼太阳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吴茱萸温肾阳兼顾里虚,佐细辛既温少阴之经,又发太阳之表;炒白术、太子参、生黄芪益气健脾,助阳止泻;丹参苦寒,与甘温之当归相配,寒热并进,活血凉血,祛瘀生新;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本文作者赵君谊
陈仁寿教授门诊时间:
每周六上午中山馆
赵君谊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