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杂草的研究进展

湖北省茶叶绿色生产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植保、加工、营销、品牌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国茶产业而努力。茶园杂草是指在茶园生态环境中与茶树生长发生剧烈的争夺水肥、争夺光照,并影响茶树滋生病虫和导致茶园减产和茶叶品质降低的植物的总称。在广大茶区中,茶叶生产普遍受到杂草危害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年不除草的茶园同除草的茶园相比,茶叶减产达14.98-19.84%。杂草的发生严重制约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茶园杂草的种类、发生规律、群落结构及演变、防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茶园杂草种类

我国茶园面积广阔,按照各产茶地的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茶树栽培方式和茶树种植历史等特点,将我国茶区划分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四大一级茶区。这四大茶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北分布,热量、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存在规律性的变化,因而导致各茶区杂草发生的种类及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华南茶区

是我国最南的茶区,地处中热带和边缘热带,常年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我国茶园杂草发生种类最多的一个茶区。据调查,在福建安溪发现茶园杂草多达35科94属140种,主要有禾本科、菊科、豆科等,其中严重危害性的有鬼针草、胜红蓟、杠板归、马唐、丛枝寥、野塘蒿、小飞蓬等。

西南茶区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海拔高纬度低的特点,该茶区地形地势复杂,有盆地,有山地,有高原,地势起伏大,因而区内不同区域性气候差异大。西南茶区大部分地区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南部少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性气候,水热条件较好。茶园杂草主要以旱地杂草类型为主,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蓼科等。主要杂草有蟋蟀草、碎米莎草、马唐、喜旱莲子草、早熟禾、碎米荠、通泉草、婆婆纳、鳢肠(旱莲)、野艾蒿、野苋菜、牛膝菊等。

江南茶区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干燥,夏季高温多雨。肖润林等对湖南长沙县茶园的研究表明,发现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其中有禾本科11属11种;菊科3属3种;茜草科、苋科和鸭趾草科各2属2种;豆科、莎草科、千屈菜科、酢浆草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石竹科、玄参科、蓼科、报春花科和伞形科各1属1种。

江北茶区

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边缘,区内地形复杂。同其他茶区相比,该茶区气温低,积温少。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300多个点的茶园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茶园杂草共有30科87种,主要以禾本科和菊科种类最多。其中禾本科22种,占25.3%;其次是菊科17种,占19.5%;此外还分布有蓼科、苋科、石竹科、莎草科、玄参科、豆科等。马唐、牛筋草、千金子、水花生等的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

茶园杂草群落结构

茶树属于多年生经济作物,其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茶园的生态因子变化较大。同时,我国茶园面积广阔,不同茶园的地理生态环境差异大,茶树生境和栽培管理技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导致杂草群落结构存在着极大差异。张海艳等研究发现,不同树龄、不同管理措施、不同生境的茶园,其杂草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等不尽相同。

幼龄茶园

茶树树幅窄、对地面覆盖率小、遮光率低,杂草可生长空间大,杂草优势突出,以株高和较高类杂草生长为主,杂草群落优势指数高。

成龄茶园

茶树树幅宽、对地面覆盖率高、遮光率高,杂草可生长空间受限,杂草种群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杂草群落优势指数低。

研究表明,套种圆叶决明1~2年的茶园,茶园杂草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但杂草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这与杂草发生种类及数量变化有关,即阳性占优势杂草种类的数量减少了,如马唐等;而耐阴杂草种类的数量增加了,如泥花草、通泉草等。就个体生物量而言,耐阴杂草种类远少于阳性占优势杂草种类。

茶园杂草的危害

茶园杂草在长期的人工控制和自然进化下,形成了广泛适应性和顽强生命力,且抗逆境能力强。在我国,茶园遭受杂草的危害状况十分严重。

肖润林等对亚热带丘陵茶园的研究表明,杂草危害已经成为亚热带丘陵茶园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杂草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吸收利用率高等优势。在茶园生态系统中,一方面杂草与茶树会发生争夺光照、争夺养分,尤其在天气干旱时会与茶树剧烈地抢夺土壤水分;另一方面,杂草还会助长病虫害的滋生。这些复杂的关系,会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管理成本增加,严重制约着茶园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茶园可持续化发展。

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不控草茶园比控草茶园茶叶减产14.98-19.84%。同时,由于茶树滋生的病虫(如叶蝉类、螨类、蚜虫、线虫及病源等)对寄主的选择性较广,既能在生活于茶树上,也能寄宿于杂草中。因此,在四季轮换中,杂草成为这类病虫的良好中间寄主。冬季气温低,病虫能在杂草上很好地越冬;待到茶树生长茂盛时节,病虫又回到茶树上对其产生危害。

茶园杂草的防治1人工除草

1 传统人工除草

传统人工除草主要有拔除、割除、锄头耕除等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地对杂草起到防控的效果,但人工投入大、工作效率低,对于面积较大的茶园,该方法的应用综合效益低。

2 人工覆盖除草

人工覆盖能很好地改变土壤表层的光、热、空间等,使得杂草生长的环境受限,从而达到杂草防控的效果。人工覆盖主要有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员学锋等以秸秆作为覆盖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田间杂草发生数、干重质量以及单株草质量等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杂草的发生情况与秸秆覆盖量呈现高达0.95以上的负指数相关。

陈刚等在何首乌田间研究覆盖不用颜色地膜对杂草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黑色地膜能很好地减少杂草种子的萌发和控制杂草的发生;其他颜色的地膜对杂草的防控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2机械除草

目前在我国茶园除草机械类型主要有2类,一类是集合耕、翻、耙、中耕松土等措施将杂草或草籽深埋的耕作———除草多功能集合的机械,另一类是茶园割草机,其通过高速旋转的特制打草绳把地面上的杂草切断。二者均能良好地控制茶园杂草的生长,且大大提高工效。然而我国茶园地形复杂,使得机械除草在很多茶园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化学除草

自1999年欧盟扩大农药残留检测的幅度以来,我国茶叶产品农残问题成为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上的核心问题。茶叶以安全、健康、无污染的天然饮料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茶园化学防除杂草技术的研究在2000年后较为鲜见。在实际茶园生产中,优先考虑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来防控杂草,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

4生物除草

研究表明,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化学除草等传统措施容易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生物群落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此,研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控草方法,对茶园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5植物源除草

在生态系统中,有些植物会利用相生相克原理,通过向外界环境释放某种次生代谢产物使邻近的其他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有益或者有害的影响。植物源除草主要有2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人工间作某种植物来抑制或者防除其他杂草,另一种是以某种植物为原料通过简单人工提取有效成分并制成药剂,经使用该药剂以达到杂草防控。

通过采取茶园间作的方式,或者寻找、培育抗草除草的作物,充分利用作物本身的抗草除草特性进行草害防治。有研究表明白三叶草的花、叶能挥发物某些物质,这类物质能影响稗草、苘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肖润林等将白三叶草引入茶园,研究发现,间种白三叶草可以降低杂草优势集中性指数,使杂草群落趋于稳定,且杂草群落优势种不明显,有效控制了茶园中生长快、植株高和生物量大的恶性杂草的发生。罗旭辉等在茶园中套种园叶决明,结果表明茶园套种园叶决明可以很好地控制杂草的生物量,特别是对马唐等杂草的控制。

6动物源除草

动物源除草主要是利用动物食性的差异达到除草的目的。有人通过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的食性进行研究测试,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甲只以空心莲子草为食。因此,该种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多年生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且安全性较高。近年来,我国有些茶园通过放养鸡、鹅等方法来达到茶园除草的目的。

7微生物源除草

微生物源除草是利用能快速繁殖的杂草病原菌活体使杂草感染发病或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抑)杂草的毒性代谢产物影响杂草生长的方式。近些年我国科研工作者筛选出了一批用于杂草防控的菌株。

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筛选出的由胶孢炭疽菌制成的“鲁保一号”菌剂在菟丝子的防治上得到应用,效果显著。中国农业大学从稗草中分离筛选出尖角突脐孢和弯孢菌,此2类微生物对水稻等大部分作物安全,而对除稗效果可达80%左右。目前,微生物源除草技术在茶园的应用报道还较为鲜见。随着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的建立,微生物源除草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望

生态除草技术具有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小、产品安全性高等优点,符合可持续性生态茶园发展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及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这使得生物除草技术在茶园中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生态除草技术(主要有秸秆覆盖、生草覆盖、生物除草、生物源除草剂等)虽有一定研究,急需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近年来,虽然天敌与杂草的侵染和控制机理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杂草天敌资源不断开发,有更多的生物源材料可供广泛选择与应用,未来有望在茶园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利用。推进生态除草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生态除草体系,成为当前茶园杂草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根团队,全力推进茶叶绿色生产模式。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修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垂询-;--00.

赞赏

长按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xt/2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