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讨论地点:基层中医之家分享讨论时间:-7-:00
分享医生:湖南省双峰县健民中医馆张健民
导读:中医治病是为了调整人体自身的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不是着重于某个局部,这也是我们中医治病的特点之一。
辨治思路:
1,患者腹痛肠鸣腹泻,提示病在太阴。胃脘灼热欲呕乃阳明有热。喜喝热水,肠鸣又为肠中有寒佐证。怕风畏冷,汗出涔涔乃太阳中风之征,同时也能应证胃内有客邪。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病在厥阴。
2,患者犯病7年,久病体虚。然经泄泻又声音宏大,精神状况尤好又有实的一面,故认为虚实夹杂。
3,病因病机为过食生冷,感受时邪致上热下寒,虚实夹杂。
处方:黄连汤合五苓散。
用药:黄连6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白术15克,泽泻30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西洋参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5克。五付,每日1剂分2次服。
-06-30二诊。诉服药两剂泄泻每日减至5次。现稀溏便日2次,面部一过性哄热感,喜热饮汗出,夜晚感手足心热。未见恶风怕冷呕吐。脉弦滑,舌淡红苔薄白津少。仍与上方加女贞15克旱连15克西洋参增至20克续服5剂。后访之再五剂量愈。
治疗体会:
1、本例患者身患结肠癌,但经手术予以控制。故临床可暂不考虑。中医治病,是为调整人体自身的失衡而达治疗疾病为目的,不是作用于某一局部,这也是中医治病的特点之一。
2、基层临床,泄泻病患尤多,单一病机者易治,对复杂病机的泄泻则应仔细辩证,不可见泄止泄,以免关门留蔻,病变蜂起。
3、本案患者并未言及小便量少。但作为临床医师,每遇泄泻次数较多患者时,应充分认识到因泻而导致人体水液代谢失衡这一现状,采取正确方法及时予以纠正。本案用五苓散即为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水液代谢趋向平衡。此法临床常用且屡试屡验,不可不知。
泄泻这个病在基层常见、多发。按西医理论讲,是既有细菌性的,也有病毒性的。在治疗上也无非是采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采用抗菌或抗病毒方法达到止泻目的。而我们中医在临床治疗这个病是积累了几千年经验的,也不管什么细菌病毒,而是根据犯病的季节,犯病的原因和所发生的系列症状表现,去辩证,分析到底是属于何种腹泄。通常所见,湿邪入侵脾胃者居多,正所谓“湿胜则濡泻”。其次与饮食,脾胃虚弱,命门火衰,情志失调等也相关联。但最关键的还是脾虚,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而致腹泄。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所以临床运脾土化湿浊运用得尤多,虽然教科书上对泄泻的证型讲得很明白,但我告诉大家,临床单一证型的腹泄其实并不多见,这就要求我们灵活掌握其基本理论特点,仔细辩证分析。
这个病例,上周在群内发过,当时有几位老师参与过讨论,有的提到黄连汤,一部分人认为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有一些认为是乌梅丸。
这个病是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厥阴病,所以说就容易让人想到乌梅丸,但我没选他。因为我认为乌梅丸的方证虽属厥阴病,但不是所有的厥阴病就该用乌梅丸,至于为什么?我想杨老师在以后的课中一定会讲到,我就不在此啰嗦了。这个病人在第一诊以后,也就是30号的第二诊的时候,病人主诉泄泻每天减至5次,服完5剂之后,大便稀溏每天只有1一2次,但面部出现了一阵发热感,喜热饮,汗出,夜晚手点心热,没有恶寒、怕冷、呕吐的症状啦,所以说在二诊我加了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西洋参20g,以后又服5剂痊愈。
所以说我们临床上,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在此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体现,我认为,第一诊和第二诊还是有区别的,第二诊时有虚热的症状,所以说我把二至丸加上去了。
整理者:彭香桂吴筱芹赵海琳
上期回顾:六经八纲辨证(一)——微课分享
长按识别下图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