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虚可导致
气脱
气滞
气虚
气逆
气结
2,属于“证”的是
结石
津亏
风疹
发热
痹证
3,通过触按患者脉搏或身体其他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是
切诊
闻诊
听诊
望诊
扪诊
4,胃在舌分属部位是
舌尖
舌中
舌边
舌底
舌根
5,弱脉的脉象特征是5
脉来如线,但应指明显
浮而细软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
极软而沉细,应指无力
6,表证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
脉浮、苔薄白
脉濡、苔白
新起恶寒发热
鼻塞或为喷嚏
胸闷
7,心血瘀阻者可见
胸闷气喘
胸闷刺痛
胸闷胁胀
胸闷痰多
胸闷气短
8,囟门下陷的多主
虚证
风证
热证
肾虚
寒证
9,胃之气阴两伤可见
花剥苔
黄腻苔
薄白苔
灰黑而润苔
灰黑而干苔
10,数脉的脉象是
u脉来数急,一息七至以上
u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u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
u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u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11,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是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阴阳辨证
寒热辨证
虚实辨证
12,血寒证的辨证要点是
痛如针刺,夜间加重
胀闷窜痛,矢气则缓
面舌淡白,全身虚弱
心烦躁扰,吐血衄血
局部冷痛,肤色紫暗
13,属热证的临床表现是
u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
u精神萎靡,神疲乏力
u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u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
u寒热往来,胸胁胀满
14,脾气虚的临床表现是
u久咳,短气乏力,动则喘甚,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弱
u咳嗽痰少,或咳血,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苔少,咏细数
u食纳减少,腹胀便溏,身倦乏力,短气懒言,舌质淡嫩,脉弱
u胸胁窜痛,咳嗽阵作,甚则咳吐鲜血,性急善怒,口苦目赤
u心烦失眠,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舌红无苔
15,患者心烦不眠多梦,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或细数,宜选用
左归丸
天王补心丹
导赤散
酸枣仁汤
解郁安神颗粒
16,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泻病证,其治则当属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17,胃脘疼痛伴有灼热感,烦躁易怒,脉弦数,证属
脾胃虚寒
寒凝气滞
饮食停滞
肝胃郁热
肝胃不和
18,“通因通用”的治法可用于
u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
u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
u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
u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
u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
19,大便秘结不解,畏寒喜暖,唇淡口和,证属
阳虚寒凝
津亏血燥
脾肾两虚
脾胃虚寒
气机郁结
20,热毒蕴结型疖宜选用的内服方是
防风通圣丸
牛黄醒消丸
连翘败毒丸
黄连上清丸
清肺抑火丸
21,具有温胃消食,破积利胆作用的方剂是
七十味珍珠丸
二十五松石丸
仁清芒觉
十味黑冰片丸
佐珠达西
22,蒙药的甘味药可补
三秽
希日
巴达干
五元
赫依
2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导致
中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
嗜酸粒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
嗜碱粒细胞增多
24,患者晨尿pH8.2,可见于
肾盂肾炎
肾小管性酸中毒
大量饮水
恶性高血压
痛风
25,碱性磷酸酶增高的临床意义
严重烧伤
糖尿病
肺栓塞
佝偻病
肺癌
26,成人血清尿素氮的正常值
2.8~6.9mmol/L
1.78~7.14mmol/L
44~μmol/L
70~μmol/L
56~97μmol/L
27,《中药大辞典》载药
约种
种
种
种
种
28,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著作是
《伤寒论》
《肘后备急方》
《温疫论》
《神农本草经》
《千金方》
29,国老的正名是
千金子
天门冬
五味子
龙眼肉
甘草
30,银杏的正名是
白果
瓜蒌
杜仲
牡蛎
诃子
31,绵马贯众的用量
5~9g
5~10g
3~9g
3~10g
6~10g
32,脾胃虚寒者忌用
发汗药
温热药
清热药
利湿药
苦寒药
33,与玉竹不能放于同一斗谱中的是
当归
浙贝
黄精
知母
苏子
34,处方写臭椿皮应付
椿皮
墨旱莲
娑罗子
沙苑子
蒺藜
35,需要烊化的中药是
蒲黄
当归
砂仁
鹿角霜
鹿角胶
36,处方直接写药名或制,需调配水制品的是
川乌
厚朴
何首乌
吴茱萸
天南星
37,与干漆炭不能放于同一斗谱的是
山药
炙甘草
菟丝子
蛇床子
血余炭
38,处方写乳没应付
三棱、莪术
乳香、没药
芦根、茅根
盐知母、盐黄柏
青皮、陈皮
39,孕妇慎用的中成药是
十滴水
柏子养心丸
开胃健脾丸
川贝止咳露
防风通圣丸
40,硫黄不配用的是
朴硝
砒石
狼毒
巴豆
丁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