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雪纯,杭晓屹,黄祥实,席榕,李姝君,曲剑华
脱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亦属于难治疾病之一。中医理论将其归于“油风”“鬼剃头”和“发蛀脱发”等范畴。西医现主要将其分为两类:斑秃和脂溢性脱发。中医药以其特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运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对脱发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当代中医名家治疗斑秃和脂溢性脱发的经验记载,对比分析其用于治疗两种脱发疾病的核心药物、配伍关系及处方思路,为脱发的临床用药和科研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医家丛书》中记载的治疗脱发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筛选出禤国维、王玉玺、艾儒棣、管汾、欧阳恒、徐宜厚、边天羽、王莒生、秦万章、马绍尧、喻文球、邓丙戌、杜锡贤、刘复兴、韩世荣、肖定远、李秀敏、冯宪章、鲁贤昌、刘巧、李元文、范瑞强、李斌、段逸群、刘红霞、杨志波共26位医家。从流派的完整性考虑,本文还选取了燕京皮科学术流派代表医家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陈彤云共4位医家的资料。
1.2资料收录原则
纳入西医诊断为斑秃(包括普秃、全秃等)、脂溢性脱发,中医诊断为油风、发蛀脱发等,具有明确处方用药记录的医案以及记载论述明确详细的经验方。排除中药处方组成不完整,单独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或口服成方制剂的医案。多次就诊,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的,仅取首次医案。
1.3数据规范
选择古今医案云平台V1.5.7中医案统计分析模块,利用其中的医案标准化功能对中药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参考标准为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中药学》(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
1.4数据分析
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集成的功能,对处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性分析、归经分析及聚
类分析.将经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规范后的数据导入MicrosoftExcel,使用Gephi构建复杂网络,进行复杂网络分析。
2.结果
通过筛选,分别得到治疗斑秃中药处方首,涉及药物味,总用药频次次;治疗脂溢性脱发中药处方首,涉及药物味,总用药频次次。
2.1药物频次统计
2.2药性分析
2.3药物归经分析
2.4关联分析
设置置信度≥0.7,支持度≥0.2
设置置信度≥0.5,支持度≥0.2
2.5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分组距离>10.5为界,可得出当代中医名家治疗斑秃的常用中药有5类。第1类:女贞子、墨旱莲;第2类:桑椹、羌活、枸杞子、山萸肉、山药;第3类:甘草、茯苓、白术;第4类:白芍、当归、川芎;第5类:何首乌、菟丝子、黄芪、地黄、熟地黄。
以分组距离>9.5为界,可得出当代中医名家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常用中药有5类。第1类:侧柏叶、山楂;第2类:甘草、白术、川芎、白芍;第3类:茯苓、菟丝子、泽泻、薏苡仁;第4类:当归、地黄、熟地黄;第5类:女贞子、墨旱莲、何首乌、黄芪、山药。
2.6复杂网络分析
将数据导入Gephi构建复杂网络。网络中节点代表处方的组成药物,边代表节点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运用软件计算网络的拓扑特征参数“节点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提取所有节点度≥80的节点,取节点度≥的节点为处方的核心中药组成。
3.讨论
当代中医皮科医家大多将斑秃与脂溢性脱发分别论治;而张志礼教授认为此两种疾病虽然有所区别,但在中医治疗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把二者合而论之。本研究意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究皮科名家辨治两种脱发疾病的异同之处。
研究发现,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脱发多以气血失调为发病之根本、肝脾肾三脏为病位核心,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在诊疗中注重“发为血之余”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注重毛发与血之间的联系,以固本培元,治病求本。同时,治疗斑秃和脂溢性脱发各有侧重,治疗斑秃重调畅情志,治疗脂溢性脱发重祛湿消脂,符合相关中医理论和名家经验总结。
古今医案云平台
提供40余万古今医案检索服务
支持手工、语音、OCR、批量医案结构化录入
设计九大分析模块,贴近临床实际需求
支持平台海量医案与个人医案协同分析
天扶中医助理
天扶中医助理/健康助理是天扶全民中医健康管理项目的交付平台,是首个使用五运六气链的中医大健康生态系统,能引导整个社会卫生健康体系执行长期健康战略和短期健康策略。
请于以下网址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