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这是书生第篇原创文章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体现的不仅是古代人民对天气、时间的感悟,更是对“天人合一”朴素思想的总结。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三千年前周公洛阳测量“天地之中”定都洛邑之时,同时测得这一日“日影”最长,在周历中定为正月,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时,才将正月与冬至(十一月)分开。冬至这一天,因太阳直射点位于最南端,北半球的阳光获得最少,但这并不代表此时是最冷的时候,而是我们常说的“数九”第一天。此后太阳角度慢慢变高,但每天耗散的热量仍大于获得的热量,所以才有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待到直射点北上,热量达到“收支平衡”后,“九九”艳阳之日也就不远了。冬季风物“冬至大如年”历朝历代,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对冬至十分重视,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道。自周朝开始祭祀活动,到了汉代定为“冬节”:“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每当这天,官员休息,商旅不行,亲朋相互拜访。魏晋时期,冬至称为“亚岁”,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唐宋时期,人们把冬至和岁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冬至祭祀到了明清时期,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这既是记录天气变化的活动,也成了打发寒冬的趣味游戏,成为“九九消寒图”。常见的消寒图有“九字消寒图”,共有九字,笔画中空,共有八十一划,从冬至日开始,每天一笔,全部填满即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此外还有“铜钱消寒图”以及“梅花消寒图”,《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九九消寒图冬日的女贞子果实日渐成熟,在冬至时熟透并且味全气厚,人们将其采集作为药物,和盛夏采集茎叶茂盛,叶黑汁满的旱莲草共同组成了经典方剂——二至丸。《医方集解》中提到:“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为膏,和前药为丸。”具有滋阴降火,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咳嗽等症状。左:女贞右:墨旱莲下:二至丸冬至这一日,不同地区习俗不同。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源于“医圣”张仲景。相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曾回乡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遂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花椒等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苏州一带人民对冬至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人们在畅饮的同时,还会配以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愿景。冬至养生冬至一阳生冬至一阳生,从冬至到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段,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较大的人尤须警惕,谨防病情发作。针对时令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服,衣裤保暖且宜宽松,不宜过紧,影响气血运行。保持稳定情绪,心情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在保暖的情况下,进行适当锻炼,坚持冷温水洗脸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随时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治得好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