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三国演义领略勉县霸气

勉县,本名“沔县”,原是汉代建筑的“沔阳县”因沔水而得名。三国时期,魏蜀相争。汉中成为曹操进攻刘备,灭蜀并吴的军事目标;也是刘备北伐曹魏的军事基地。魏蜀两大政治势力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碰撞,留下的诸多历史遗迹使得汉中成为三国旅游线中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而勉县就在其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就让小编带着你去勉县穿越回三国时期吧!

  一、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武侯墓隔汉江遥遥相峙,建于景耀六年春。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现在,全国尚存有规模较大的武侯祠9座。而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是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

武侯祠(图/老贡(弓))

  公元年,即诸葛亮死后二十九年,蜀汉后主刘禅才下诏立祠,是唯一的“官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武侯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祠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地基八十亩,共有七院五十四间房舍。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武侯祠(图/老贡(弓))

  祠前为牌坊,高十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六米,东西两侧各宽三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大字,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祠内遍悬匠、联,匾额有:“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其犹龙乎”,“山高水长”,“伯仲伊吕,”其中“忠贯云霄”为清嘉庆八年“御赐”。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冯玉祥将军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嵌于大殿背后墙上;琴楼上有“石琴”一张,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悦耳,传为晋汶水胡韬作。可惜文革时期被摔断了。在众多石碑中,竖有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与明碑最为珍贵。

武侯祠(图/老贡(弓))

  大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羽扇纶巾,目光凝重,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坐像前额殿中,悬有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亲笔御书“忠贯云霄”匾额。祠内有古柏十八株,直径都在一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词增色。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十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在亮死后,蜀人十分思念,纷纷要求为他立庙,朝廷认为不合礼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向拜祭,后来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但刘禅没有听从,直到年春天,习隆、向充上表以周人怀念召伯,越王勾践思念范蠡的故事劝谏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刘禅便下诏于沔阳建庙,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

 二、武侯墓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勉县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下。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武侯墓(图/锦绣陇南)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墓周砌以砖墙。墓家为覆斗形,高约六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图/西安白老七)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清趣。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侍左右,使人肃然起敬。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杀声震天之感。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诸葛亮墓,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三十余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所立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武侯墓(图/西安白老七)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当开花时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凌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其中有许多上千年的古柏,另有两棵上千年的桂花树屹立在墓前,树枝粗壮,每当开花时节,十里飘香。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多块,匾额三十余块,对联二十九幅,三国故事壁画一百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四十八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亮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凡来诸葛亮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三、马超墓祠

  马超墓又称马超庙、马公祠,是东汉末年军阀、蜀汉骠骑将军马超的墓地,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北依雷公山,南临汉江河。在勉县城西两公里处,隶属于武侯镇继光村,与武侯祠相距约一公里,隔山相对山观子山的女郎祠。

马超墓祠

  马超墓祠整体,分为前后院,前院有正殿、汉中争霸展、马超生平展三殿,后院与前院被汉惠渠隔开,中间有石板桥通往两边,被命名为“风雨桥”,后院就是马超所葬的墓地。马超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马公祠,距离勉县川陕公路4公里,公路南侧竖有一大碑,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马超庙祠大院距离约石碑北约六十米处,因刘备封马超为斄乡侯,故祠堂题名“汉斄侯祠”,俗称“马公祠”,清代建筑,占地约20余亩,旁边有继光小学的校舍。殿门悬有“汉斄乡侯”祠匾,并有东厢五间,碑碣五通。庙祠中间有汉惠渠隔开,祠内前院尚保存着正殿三间,分别为,正殿匾上书写“信著北土”四个大字;两旁侧殿,马超生平展览与曹刘汉中争霸史等。后院山门之后,既是马超墓冢之地。庙祠整体有山门、影壁、厢房、大殿、风雨桥、垂花门等多处建筑,风格皆为清代宫式构造,其大殿宏敞、瑰丽。

马超墓祠

  前院三殿

  分布在马超墓祠前院,有三个殿,正殿内神龛上马超塑像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塑,神采奕奕,威武雄壮,颇有“扶风勇略冠当年”之雄姿,左右变分立庞德,马岱两尊神像,正门匾上书写“信著北土”四个大字,“信著北土”是汉昭烈帝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斄乡侯时,宣诏上夸耀马超的词语,同类词汇还有“威武并昭、抗飏虓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等等,原书是”信着北土“,应是书匾人错字。”一世之杰“殿内,续写着马超生平展,采用图文模式,包括著名的“渭水六战”、“马超投刘”等。“兼资文武”殿内则讲述了,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霸战经过,马超也参与该战役,并且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一世之杰”与“兼资文武”出自当年马超投靠刘备时,关羽因为忌讳马超名望超过自己,作书询问刘备,马超人才可以与谁比,而诸葛亮回书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并驾齐驱,犹未及美髯公之超群绝伦。”诸葛亮抬高关羽的同时,也夸耀马超的才能。

马超墓祠

  马超雕像

  地处于国道路边,同期建造有“定军鼎”和“神兵天降”等大型雕塑。作者为陕西西安雕塑家、陕西美术家会员陈汉生设计。

  马超墓地

  马超墓冢南北向,呈长方形,复斗壮。墓前竖一石碑,内容与前碑同,系同时刻立,较短小窄薄。墓家为汉制覆斗型,蔚为壮观。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时马超墓周围植有苍松翠柏,但如只剩荒冢高坟。修汉惠渠时,马超墓的甬道被打开,发现铁刀一把。怕墓内有暗器,无人敢进,旋即封闭。此地原名马家营,大概马超当年曾驻兵于此。现定军山一带山清水秀,田野里沟渠纵横,稻麦飘香,是陕南的粮仓。

 四、古阳平关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

  景区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利于攻,退可以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

古阳平关(图/石魂敦)

  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攻打汉中。张鲁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到达沔阳(今勉县)。首先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并筑寨堡于西侧的走马岭,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北面夺取天荡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领整个汉中,自封“汉宁郡王”,统治汉中长达20多年。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领诸将进兵汉中,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流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相互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进人汉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一面派兵攻打张邵在走马岭的营堡,一面南渡汉江,沿山间小路,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从而迫使夏侯渊把防守阳平关的曹军东移,来与刘备争夺定军山。蜀军在反击中大将黄忠冲人曹营刀劈了夏侯渊。张郃闻夏侯渊败死,即退守阳平关。随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刘备坚守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而败退关中。自此,汉中归刘备管辖。

古阳平关(图/石魂敦)

  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师北伐,率领各路大军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诸葛亮一直把阳平关作为他进可以攻、退利于守的大本营。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陈仓古道进行北伐的。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岗上仍留有诸葛亮读书台遗址。

古阳平关(图/石魂敦)

  雄关依旧,往事如烟。当纵横交错的公路、铁道已使天堑变通途时,古阳平关遗址上那残存的城墙、古碑和深阔的壕沟,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辉煌和荣耀的故事。当然,历史已成为悠远的回忆,古代战争的胜负优劣任人评说。然而,古阳平关因战争而出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秦汉三国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古阳平关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战争的多次洗礼,其军事战略等方面的价值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现代战争兴起以后,它在军事上的地位才逐渐被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取代。

冬季旅游

搜索







































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df/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