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在谨遵中国古老文化的中医中药面前,时间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能让我们见识到“岁月”的治愈力。
在中医里面,有个知名方子,叫“二至丸”,这里的二至指的是冬至和夏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得从它的组成说起——二至丸由女贞子与墨旱莲组成,陶弘景老爷子在他的《本草经集注》中说,女贞子生武陵川谷,冬至采;而墨旱莲恰恰与之相对,一般在夏至时节采收。这一冬一夏,一升一降,用《证治准绳》里面的话说——女贞子禀天地至阴之气,冬至采之,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旱莲草乃草本植物之精华,夏至采之,茎叶健壮,汁黑液足。两者配合在一起蜜制成丸。专治肝肾之虚火,口干鼻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病患,滋阴之力倍增。
而时间赋予中药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许多中药在起名时会很谨慎,在好听的同时经常把它的特点囊括进去,比如说——半夏,夏天无,夏枯草,冬虫夏草。
半夏,顾名思义,在夏天过半时采收;夏天无,春季或初夏出苗后采挖,到了夏天,就没啦;夏枯草,到了夏天它的果穗就会枯萎;冬虫夏草,大家可能了解的比我还熟悉!
春有百花秋有月,秋天也有它得令的药材翘楚——秋石。秋石这味药估计大家都没听说过,其实笔者我也没见过,但听过其来历后——为人中白和食盐的加工品。古代亦有用人尿、秋露水和石膏等加工制成。就这点秋露水就把整个药变得高大上了,什么?你想知道人中白是啥?请自己百度O(∩_∩)O
夏有凉风秋有雪,冬天也不甘落后。款冬花,冬葵子,忍冬藤如约而至——名字只要沾了“冬”,总能治疗些风寒之症,忍冬藤:十二月采,阴干。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惟取煮汁以酿酒,补虚治风。款冬花——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十一月采花,阴干。
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蓴未舒者佳,其腹里有丝。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并不如。其冬月在冰下生,十二月、正月旦取之。冬葵子也尽然二月采。
以上非我杜撰,都是陶弘景老爷子《本草经集注》中的真迹。
除了以上这些,像桑叶霜冻以后采为佳,称之为霜桑叶。
孙思邈老爷子曾说:“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不知采集时节……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李东垣先生附和:“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例如麻黄含生物碱之量以8-9月为高,故采集宜于8-9月;番泻叶以生长90天左右者含葸醌类活性成分最高,宜此时采集;天麻以冬季茎花未出土时采集之冬麻质重效佳,花茎出土所采之春麻次之。中药之采集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然目前对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尚不清楚,故可按传统经验,主要从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采收的难易,以及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一般消长的规律来指导各类药材的采收。
药材的采收,必须在不同的药用部分及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才能获得高产优质。
时间在中药中的体现又不仅仅于此,时间的发酵在六陈药当中凸显的淋漓尽致——像麻黄、狼毒、艾叶、陈皮、半夏等必须在时间这个“催化剂”下,陈放上一两年,才能化燥成药,救命于水火之中。
时间是神奇的,当我们去追寻时,它早已在我们指尖溜走。但在它与中药的结合中,慢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渗透进来了,这是老一辈留给我们最伟大的财富!
END
本文由我刊征稿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能代表本刊观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中科品牌影响力企业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