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就是药—人体经络是个大药库。经常按摩穴位。尽量用人体大药库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的依赖。其实吃药就是通过药的各种性能,通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脏腑特别缺少的各种营养物质元素,使人体阴阳平衡。
合谷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㖞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反射性头痛;2、耳聋;3、耳鸣;4、衄血;5、鼻茸;6、齿痛;7、扁桃腺发炎;8、角膜白翳;9、视力缺乏;10、呼吸困难;11、痰阻塞;12、窒息;13、肩胛神经痛;14、虚脱;15、失眠;16、神经衰弱
配太阳穴治头痛;
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配迎香穴治鼻疾;
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穿心莲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咽喉炎症,痢疾,高热。
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莲秋柳(《岭南采药录》),一见喜(《泉州本草》),榄核莲、苦胆草、斩蛇剑、圆锥须药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春莲夏柳、印度草(《广东中草药》),苦草(《福建中草药》)。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的功效,可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病证。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故凡温热之邪所引起的病证皆可应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可单用,如穿心莲片(《中国药典》);亦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本品善清肺火,凉血消肿,故常与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合用,治疗肺热咳嗽气喘;与鱼腥草、桔梗、冬瓜仁等药同用,则治肺痈咳吐脓痰;若与玄参、牛蒡子、板蓝根等药同用,常用治咽喉肿痛。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本品苦燥性寒,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功效,故凡湿热诸证均可应用。主治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者,可单用,或与苦参、木香等同用;用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多与车前子、白茅根、黄柏等药合用;治湿疹瘙痒,可以本品为末,甘油调涂患处。亦可用于湿热黄疸,湿热带下等证。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痈,故可用治火热毒邪诸证。用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者,可单用或配金银花、野菊花、蚤休等同用,并用鲜品捣烂外敷;若治蛇虫咬伤者,可与墨旱莲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