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梗概:妇科医师告诉你带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课堂音频: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收听课堂音频。
孟英: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带下是女性的生理特点之一。在经间期、经前期、妊娠期及更年期带下的量、色、质地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属于正常现象。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病是妇科领域的常见病,古人提出“十人九带”之说,为妇科四大病证之一。
本期嘉宾肖东红
医学硕士,中西医结合妇科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培训师。
从事过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涉猎医疗、医学心理和健康管理等领域。对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症等身心疾病,应用中药治疗和心理疏导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育阴灵诱发排卵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黑龙江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二)。
近两年参加过立新农民工子弟学校、藏南学校、福园敬老院、援越抗美老兵的安抚等公益项目。
一、病因病机
带浊为阴湿之物,所以认为带下属湿邪为患。带下日久,阴液耗损,可致虚实夹杂,或者虚者更虚,宜及早防治。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主要病因:湿邪;外湿:外感之湿邪;内湿:脾运失健,肾虚失固。
1、脾虚
2、肾阳虚
3、阴虚夹湿
4、热毒蕴结
二、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带下过多包括:西医学的生殖道炎症,包括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论治。五色带要警惕宫颈癌变。鉴别要点: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阴疮、子宫粘膜下肌瘤。
三、辨证论治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联系病史全面分析。属虚属寒:色淡、质清稀或有腥气;属实属热:色深、质稠,粘浊腥臭。治则:除湿为主;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1、脾虚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伴有脾虚湿困证;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益气健脾:人参、白术、淮山、甘草;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陈皮、苍术;
柔肝:白芍;
疏肝解郁,升阳除湿:柴胡;
入血分,祛风胜湿:黑芥穗;
利水渗湿:车前子;
若有肾虚:加杜仲、续断、菟丝子;
若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芡实、乌贼骨、白果;
若有湿蕴化热:加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2、肾阳虚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伴有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若有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若有带下如崩者,加鹿角霜、莲子、白芷、金樱子。3、阴虚夹湿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伴有阴虚内热证;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山茱萸、熟地、山药、丹皮、泽泻、茯苓)。若有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若有咽干口燥甚,加沙参、麦冬;若有五心烦热甚,加地骨皮、银柴胡;若有头晕目眩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钩藤;若有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扁豆、车前草。4、湿热下注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痒,阴痒明显,伴有湿热下注证;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若有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若有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5、热毒蕴结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质粘稠,臭秽难闻,伴有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蒲公英、银花、野菊花、青天葵、紫花地丁。
四、外治法
1、外洗法
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煎水来熏洗。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念珠菌阴道炎:3%苏打水2、阴道纳药法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3、热熨法
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课堂音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收听课堂音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