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冬阳终于露出笑脸,寒冷中的温暖更让人惬意。
我在一座老店的门前站着,透过一扇老窗的花格,闻到幽幽的中药清香。就在人们渐渐疏远中医药的时候,门庭黯淡的中药店还在坚持着。老中医手中紧捏着的那张老药方有些破旧,一阵风吹过,草药味袭来,如穿越一般。这样的药店,这样的窗户,就在东门老街。
据说,现在这药店是年第五代店主方少泉仿上海国药号式样改建的石库门,它效仿“同仁堂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营“丸、散、膏、丹”,兼营“饮片”。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购料地道,选料考究,制料精良,并注意包装美观,富有特色。在包装上坚持一药一包,并随包放入说明产地、性能、作用、禁忌等内容的仿单(即说明书)。该店至今仍保留一块长1.5米、宽0.4米的半弧形抱柱式木质挂牌,上书“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为建店初期制作,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成为“上池斋”历史的见证。它的建筑风格涵盖明清至民国的特征,它是许多高校建筑学科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我害怕一丝声息都会惊吓那些陈年老药店的一砖一木。店堂之内的青砖地面上几代人来来往往走过的脚印重重叠叠,药柜青花釉面方型瓷砖依旧是那样神采照人。
看看光线暗淡的老药店里,端庄肃穆地为人搭脉的坐堂老中医,气定神闲地用药戥称药和用药碾细细研磨药材的药师,时间在这间药店缓下脚步,仿佛怕走得太急扰了谁似的。
在东门老街上,一色的青砖黛瓦、石板甬道,尽是些老铺子、老作坊,灰青墙壁祼长一路青苔,漏出一棵绿草,一举睫一闭目之间都是些寂寞。总觉得这些老铺子、老作坊的身后拖拽着许多忽明忽暗的故事,这些老铺子、老作坊每天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却躲在喧嚣的背后淡定自若。倏地,我在这灰扑扑的鱼鳞瓦和那瓦楞间橘红的宝塔草上看到平和与从容,我这颗在小城里疲惫奔走的心在这里得到了放松。
仰望国粹,心里对中医药存一些敬畏,总是因那些和善仁心医者的温暖微笑而亲近。微笑如阳光,刹那间患者痛苦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溪。
这些笑意,已经深深地铭刻在药橱上荡漾了数百年。笑容里,蕴含着对生灵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笑颜。
药橱上每个开开合合的小匣子里都装着一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上面正体楷书写着药名,生动形象、趣味十足。比如以方位命名的东白芍、南星、西洋参、北沙参;比如以四季命名的春砂仁、夏柘草、秋桑叶、冬葵子;比如以颜色命名的赤芍、黄芩、绿萼梅、青皮、蓝花草、紫草、黑丑、白及、红景天、粉防己、金樱子、银柴胡、桔红、乌头、绛矾、血竭、乳香、墨旱莲、鹤顶红;比如以味道命名的甜石莲、酸枣仁、苦参、辣蓼草、咸秋石;比如以五行命名的金银花、木通、水獭肝、火麻仁;比如以天气山水命名的土茯苓,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丸,山药、川芎、望江南、河白草、海浮石、洋金花;比如以生肖命名的鼠曲草、牛筋草、虎掌草、兔儿伞、龙船乌泡、蛇床子、马钱子、羊角拗、猴樟、鸡冠苗、狗脚迹、猪心草;比如以数字命名的一见喜、两面针、三七粉、四叶参、五倍子、六神曲、七叶莲、八角茴、九香虫、十大功劳叶、百草霜、千年见、万年青,一粒金丹、二至丸、三才封髓丹、四逆散、五子衍宗丸、六一散、七宝美髯丹、八仙长寿丸、九制豨莶丸、十全大补膏、周公百岁酒、千金不易丹、万应喉症散;再比如以地域命名的川贝母、广木香、湘莲肉、苏薄荷、浙贝母、建泽泻……静静地想想这些药名儿,每一个都可以放在脑中细细“把玩”。
提到药名,《西游记》第24回中以中药名为诗“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巧妙地用了乌头、沙飞、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等中药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饶有趣味。
药师问我要什么?我能要什么呢?也许只是想从那些干枯皱缩的叶脉根茎里,揣测植物的前世来生吧。沉思中,就一动不动地站在店堂的中央朝高大的药橱子傻看,一味中药的名字蓦然进入眼睛:千年见。
千年见?好奇怪的名字。千年,那么长的时光呀,是为了和谁相见?谁是谁,千年的约定,谁是谁,千年的等待?
我立刻想到了穿越电影《神话》中讲叙一个身逢乱世的异国公主,为了祖国远嫁秦国,偏偏爱上了不能爱的秦国统兵大将军,蒙毅的一句承诺竟然支持她执着地等待了几千年……守候了数千年的玉漱公主,终于等到了信守承诺的蒙毅回来找她时,玉漱公主为什么还要坚守倒塌的皇陵,千年浪漫的凄美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真是叫人扼腕叹息,情何以堪?看到玉漱公主眼含绝望和幽怨的眼神,远远飘去,谁会不被感动呢?
也许千年有多长,就有多寂寞;有多寂寞,相见时就有多热烈多缠绵。千年见就是千年的等待,只为了与你相见,只为了尽情绽放的那一瞬间。
药师向我介绍道:千年见又名一包针、千年健、千颗针、丝棱线。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干燥根茎。春、秋两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晒干。生于林中水沟附近的阴湿地,分布广西、云南。它性温、味苦,祛风湿。说话间,阳光从木格的玻璃窗外斜斜地射进来,漆成朱红色的中药店显得更加厚重。那朱红色是经过数百年沧桑之后泛着黑色的沉红。柜台案板也是同样的色泽有些斑驳,曾经的油光依然可鉴。
柜台里的药师,他们的动作熟练而自然。只见他们轻轻拉开依墙而靠的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托盘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看着这行云流水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一下就减轻了许多。突然间发现在这里看抓药,也是一种享受,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心情豁然开朗起来,感觉这抓药的本身也是一味药啊!药抓好了,药师交待一番,用冷水还是温水,泡多长时间煮多长时间,再加入什么药,而后如何如何,说者有板有眼,听者频频点头。有不清楚的再问一遍,药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又重复一遍。口气舒缓,同第一次说的语气字词一模一样,让我这个旁听着的人啧啧称奇。时光的流水轻轻在流淌,中药的味儿轻轻在弥漫,满堂的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最让我称奇的是被我叫秤的东西,小小的。药师告诉我,这种东西叫“厘戥”,“厘”应该就是小的意思吧。至于另外一个“戥”字,回家查字典才明白的,“戥”字为deng,上声,解释为——秤中药的小秤。其实良心就是一杆药戥,人最难欺骗的是自己的良心,“修合虽无人见,天高必有神明”。这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上池斋”能延续数百年,传承几代人,靠的就是药戥一样平的良心。“上池斋”对贫穷无钱寻医问药者,则以“当归方寸地,独活人世间”的药联寓意济世惠人,免费配药,不取分文,曾在东城湾崔家巷南设有发药处。相传清光绪七年()秋大水,兴化及周边地区霍乱流行,清光绪二十八年(),里下河一带秋旱,“蝻生,多疫病”,民国十年()和民国二十年(),兴化一带方圆千里洪水泛滥,时疫流行等三次地方大疫,“上池斋”先后配合官府,凭医方给灾民免费发放药物,被传为佳话。
厘戥,厘厘计较秤出良心之人,药方,无边药力救治众生痛苦。如醍醐灌顶。心灵,在微笑的震颤中净化、升华。
清康熙六十年,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在此购得前后三进、两厢一楼明代建筑,开设前店后作的药号,取《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名为“上池斋”。“上池斋”在中药加工炮制过程中的火制(炒、炮、煅、煨)、水制(洗泡、水冲)、水火同制(蒸、煮、淬)等工艺流程都严格遵守世界第一部由官府颁发的药典——唐代《新修本草》的规定法则精制药物。药场内部按中药的不同种类、性能及加工工序,分成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司、吊腊丸司等。对于秘方成药,则由业主亲自炮制,其配方及制作程序都严格保密。“上池斋”在过去近年间所制售的“丁沉丸”、“状元丸”、“龟甲散”、“参蛤散”、“玉带膏”、“时行暑疖膏”、“化毒丹”及“丹参饮片”、“肉桂饮片”等疗效甚著,享誉兴化城及周边乡镇和里下河各县。
前柜台南首竖有楷体金字店招,背面刻有店史记文,西侧有一组雕刻仙鹤、鹿含灵芝、葫芦缠枝等图案的木挂落,古朴幽雅。两柜台端首有“橘井流芳”、“水饮上池”、“采芝寿世”、“杏苑长春”金字匾额,相映生辉,在这些盛誉一样的笑纹里,流淌出信仰的笃定、精神的健硕和文化的自信。
摄影杨桂宏
长按白癜风哪里看的好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