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它不仅仅可以分解身体的毒素,还能影响着身体的新陈代谢。一旦肾脏发生病变,那么废物就很难从尿液中排出体外,水就会蓄积,肾不好还会使人体的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变慢,还会引起其他器官的异常。
肾病慢慢发展会慢慢的衰竭甚至发展成为尿毒症,在这个阶段肾脏的功能基本就丧失了,除了换肾那就只有透析两条路可以走,相信这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肾脏病变会影响我们的腿脚等下肢部位,如果出现下面三个异常的话,可能肾脏病变已经比较严重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腿上拉响3个“警报”,8成是肾要“报废”,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出现水肿肾对于水的排泄是非常重要的,当肾出现问题时,水分排出有障碍,钠的调解效果也不好,会导致身体水分钠增多,最明显的是身体下肢容易出现水肿的情况。如果是肾病引起的腿肿,一般是两条腿都肿。并且是先从腿部开始肿,然后上身肿,最后肿到脸部,包括眼睑。皮肤瘙痒
肾脏发生病变之后体内的尿素不能经尿液排出,会通过皮肤排泄,由此刺激皮肤,另外,身体内积累的毒素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也会引起皮肤瘙痒一般会在手上腿部发生多一些。另外患者体内毒性代谢产物排泄受阻,那么体内就会积聚过多的蛋白质代谢产品,如尿素氮、肌酐等,这样可能会在腿上和胳膊上出现一层白色皮屑,洗澡也洗不干净或者是出现红点。腿部麻木
肾脏病变并衰竭的时候,最开始会感到腿部的麻木,慢慢的会有明显的肌肉疼痛,而发展到后期这种疼痛会急剧到难以忍受,必须通过腿部的移动来缓解疼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动腿综合症。肾病患者是很容易发生肾衰竭以及尿毒症的,因此这部分人群尤其要积极治疗,注意防范。虽然肾病发病原因复杂,但是仍然是可控可治的,慢性肾病病程缠绵的原因主要与诊断不清、患者的治疗观念和生活习惯有关。我们肾病患者要多注意以下几件事情的话,那么肾衰的进程就会变得非常缓慢,甚至不会到来。不可滥用药物
肾病患者用药一定要谨遵医嘱,因为很多药物和毒物都会对肾脏有损害,即便是类似于小小的感冒药也不能盲目使用。比如各种止痛药或者是一些抗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各种可吸收的磺胺药等均对肾脏有毒性,有的可发生血尿、结晶尿,有的发生肾绞痛,少数严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预防感冒
肾病患者特别要注意预防感冒,因为感冒可以诱发和加重肾脏病。感冒是急性肾炎的相关发病因素、是慢性肾炎加重的诱发因素、也是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危险因素,而肾移植患者就更不要多吃了一定要警惕感冒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多喝水
很多肾脏患者不敢喝水,怕增加肾脏的负担,在此提醒肾脏病患者,不要怕喝水会加重肾脏负担,因为肾脏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肾脏才能把身体里的毒素和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去。让肾“渴着”,并不是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少量多次饮水,并多去排尿。心理压力不宜太大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上肾病,因为病程长而背上沉重的负担,疾病的发生有基因,还有一些特定的外因如感染、劳累、饮食不节制、压力过大、环境污染、接触毒物等等,既然患上就要试着接纳,不要悲伤。只有平和的心态才会为康复带来很大益处。定期体检
肾病早期是个“隐形杀手”,多数人是在尿常规检查中才发现病情的蛛丝马迹。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多次复查,多以肾病患者体检不可少,尤其是在肾病病情不稳定时,最好是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检查一次。各项指标稳定的情况下,每3-6个月复查一次即可。病情稳定超过1年,可每年复查一次。中医肾病专科常用方剂
1、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桂枝3克,炮附子3克。
补肾助阳。
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夜尿增多,阳痿早泄,舌质淡胖,尺脉沉细;以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泄泻日久等。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君药附子、桂枝,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臣药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佐药泽泻、茯苓、丹皮,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2、右归丸
大怀熟地克山药克山茱萸90克枸杞克鹿角胶克菟丝子克(制)杜仲克当归90克(便溏勿用)肉桂60克(可渐加至克)制附子60克(可渐加至~克)
温补肾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本方系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加减衍化而来,所治之证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火不生土所致。方中除用桂、附外,还增入鹿角胶、菟丝子、杜仲,以加强温阳补肾之功;又加当归、枸杞子,配合熟地、山药、山茱萸以增益滋阴养血之效。"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
3、参苓白术散
莲子肉50克,薏苡仁50克,砂仁50克,桔梗50克,白扁豆75克,白茯苓克,人参克,炙甘草克,白术克,山药克。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4、生脉散
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水煎服。
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5、小蓟饮子
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当归6克、栀子9克、炙甘草6克。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下焦热结。症见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水煎服。
方中小蓟、生地黄凉血止血、清下焦热为主药;蒲黄、藕节止血消瘀为辅药;因病势下迫,宜因势利导,故佐以滑石、木通、淡竹叶、栀子清下焦热结,利下通淋,当归活血和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合而用之,共奏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
6、真武汤
茯苓、三钱9g、芍药、三钱9g、白术、二钱6g、生姜、三钱9g、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温阳利水。
水煎服。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
方中首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温壮肾阳,以化气行水,亦即“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意。又以苦甘性温之白术健脾燥湿,扶土以制水泛,合附子温阳健脾以助运化。配甘淡渗湿之茯苓,利水健脾,与白术相合,则健脾利水之力益著。生姜辛温,温中散水,走而不守,既可助附子温化寒水,又助苓、术健运行水。
7、防己黄芪汤
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水煎服。
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8、八正散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各一斤(各g)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用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扁蓄、车前、滑石、灯心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甘草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9、银翘散
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为解表剂常用方。
10、补中益气汤
黄芪18人参8炙甘草9白术15当归6陈皮6升麻6柴胡6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胃气虚证。证见饮食减少,体倦乏力,懒言,面色无华,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病人气短乏力,舌淡,脉虚。3.气虚发热证。证见身热,自汗,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水煎服。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机畅顺,阳气不复郁闷,身热诸证得以消除。
11、大补阴丸
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各g)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各g)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中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继以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能滋清肾水,与黄柏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即所谓清其源,均为臣药。应用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
12、参芪地黄汤
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地15克,山萸肉9克,山药12克,枸杞9克,杜仲9克,当归12克,炙甘草6克。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或肾病综合征,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轻度浮肿,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尿少淡黄,舌质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或沉细等症状,病情长,尿蛋白反复不消,多在+~++之间。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用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合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全方升清摄精,补而不滞,能恢复气化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及整个机体功能。
13、杞菊地黄丸
枸杞子40g,菊花40g,熟地黄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滋肾养肝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再加枸杞子、杭菊花而成,增强了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
14、二至丸
女贞子(蒸)g墨旱莲g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女贞子,性状: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墨旱莲,性状: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也。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