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欢
逍遥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疏中寓养,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的配伍特点。闫润红教授从事方剂学教学及临床工作近30年,对逍遥散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将其运用逍遥散治疗肝郁相关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肝的生理与病理
肝主疏泄是对肝性柔和、条达,不郁不亢生理状态的概括,它直接关系着人体的情志活动和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正常的另一个作用是能辅助脾胃升清降浊,运化水谷和正常分泌胆汁,反之脾胃胆功能失职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及十二直肠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等;此外,肝藏血,主疏泄,肝又司血海,冲为血海,女子月经之血来源于血海,并受肝定期疏泄,故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易于情绪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诸病。
肝郁辨治特点
常见肝脏疾病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经循行部位的器质性疾病有乳房疾病、眼科疾病、带状疱疹等。闫师认为形成肝郁的原因除情志不畅、疏泄失常及气血不足、肝失所养外,还有中医教材中很少提到但临床上很常见到的肝脏本身及其循行部位上的器质性病变。可以认为,这些部位的病变客观上会影响肝经气血的通畅,即肝的经气不利。
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并非没有联系。中医的肝生理功能较西医的更广泛,例如中医“肝藏血”与西医“肝脏为人体一大贮血库,可储存全身血容量的50%"基本一致。在临床上也可以看出,肝炎、肝硬化等器质性病变多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国内也有学者持相似的观点,如李瀚是等指出,中医肝研究存在脱离肝脏主体,过分强调“他脏病证从肝论治”,忽视“肝脏病证从肝论治”的肝本质研究,因而会使人产生“肝藏不在肝脏”或“肝脏不是肝藏“的错觉。
传统理论认为,是情志因素引起肝郁疾病,但闫师认为肝郁和情绪症状是双向关系,一方面情绪因素可引起肝郁疾患,另一方面,经络循行部位上的器质性疾病也可以影响情绪。例如,“目病多郁”就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目病多因郁致病,《灵枢·脉度》篇谓:“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二是如《审视瑶函》所谓:“郁久生病,久病生郁。”治疗内障眼病患者,宜先解郁,其治疗常从疏肝解郁法入手,多用散结导滞宣通开窍之品。所以,闫师常把肝脏疾病及肝经循行部位器质性疾病作为肝郁的辨证依据之一。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应激与很多疾病关系密切。闫师认为,长期的心理应激就是中医的肝郁。心理应激是典型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肝主疏泄功能对机体的高级神经内分泌免疫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中医学在表达情志时注重主观体验的描述,而西医学应激理论多涉及躯体生物学微观指标的检测。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可以使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随之紊乱进而产生疾病。临床上很多疾病都是由情志异常所引起,比如经期紧张综合征、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一些常见的功能性疾病,更严重者会侵犯机体组织器官而发病,如冠心病、胃溃疡甚至肿瘤等,均可从肝郁论治。
闫师认为“肝郁”可见于以下疾病。情志失常所引起的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精神病、植物神经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或因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而致的疾病,如闭经、痛经、围绝经期综合症等。与肝主疏泄关系密切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及十二直肠溃疡、慢性胃炎等。与肝实体及循行部位器质性疾病阻滞肝经气血使肝气郁滞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乳房疾病、眼科疾病、胸胁部不适等。
上述所有疾病都可以用逍遥散治疗,但在具体的治疗时还应掌握辨证要点。教材中逍遥散的辨证要点是“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闫师认为,所有中医名方的辨证要点均是示人以规矩,应该灵活理解,绝不能对号入座,如逍遥散辨证要点中的“两胁作痛”应理解为肝郁之要点,只要其他症状能证明是肝郁也可,并不是必须出现两胁作痛。脾虚的辨证要点为“神疲食少”,患者并非一定要有神疲食少表现,只要能说明脾虚即可。“月经不调”为血弱的辨证要点,同理不是每个人都会月经不调。确定是否运用逍遥散时,并非需要具备以上全部辨证要点,但一定要具备肝郁的辨证要点。
胁痛
张某,女,47岁,年10月15日初诊。
胆囊炎病史2年,间断服用利胆药,近几日因生气恼怒诱发,右胁胀痛,疼痛呈阵发性,脘腹胀闷,恶心纳呆,厌油腻,平素易急怒,舌边间红,苔微黄腻,脉弦滑。腹部B超示:慢性胆囊炎。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气滞,湿热内蕴)。治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处方:逍遥散加减:白芍15g、当归15g、茵陈15g、虎杖15g、茯苓15g、山楂15g、柴胡9g、白术12g、炙甘草6g、薄荷6g,元胡10g、川楝子10g、鸡内金10g、郁金10g、生姜3片、大枣3枚。28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后右胁胀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服药14剂后右胁下胀痛己无明显感觉。服药28剂后诸症悉除,复查B超胆囊正常。
按:两胁属肝经循行部位,胆囊位居其中,胆囊的炎症影响了肝经气血的通畅,气滞血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运用逍遥散疏肝理脾,柔肝和血,气血调和顺畅则通而痛愈,另外再加入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茵陈、虎杖,以及山楂、鸡内金这两味消食和胃药而取效。
痛经
夏某,女,33岁,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每月经期前三四日腹痛严重。前天淋雨,过食生冷,此次月经时疼痛加剧,得热稍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紫暗有块,畏寒,易疲乏,纳差,面色苍白,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白,脉沉紧。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中医诊断:痛经(肝脾失和,寒凝胞中)。治法:疏肝健脾,温经散寒止痛。药用:当归10g、白芍10g、炒白术10g、艾叶10g、焦三仙各10g、茯苓15g、炙甘草15g、柴胡6g、烧生姜6g、薄荷6g、苍术6g、桃仁6g、红花6g、砂仁6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后诸症好转。续服14剂后诸症消失,随访未发。
按:功能性痛经属应激性病症,突然冒雨受凉,也会启动人体应激机制,不能正常应激者则肝郁而致痛经,正如《傅青主女科》谓:“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故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艾叶温经散寒止痛,砂仁化湿行气温中。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健脾、散寒祛湿、温经止痛之功效。
郁证
孙某,女,35岁,年8月12日初诊。
失眠2年,欲哭欲笑,常一人呆坐默默无语,心悸,口干不苦,不欲食,二便正常,月经来时小腹胀痛,面色黯淡,眼神呆滞,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弦。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肝郁痰阻)。拟方: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药用: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茯神15g、神曲15g、麦芽15g、焦山楂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术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竹茹12g、党参12g、胆南星12g、炙甘草9g、柴胡9g、黄芩9g、浙贝母9g、姜半夏9g、陈皮9g、枳壳9g、牡丹皮9g、桅子9g、薄荷6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来诊面色红润,目光有神,告知上药服后欲哭欲笑的情绪消失,饮食改善,舌苔变薄,心悸失眠尚无好转。药用:当归15g、茯苓15g、获神15g、郁金15g、丹参30g、石营蒲12g、白术12g、远志12g、浙贝母粉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白芍9g、柴胡9g、甘草9g、薄荷6g、生姜5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诸症好转,续服14剂诸症消失。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2月,随访未发
按:患者长期所欲不遂,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主调畅气机,心主血脉、神志,以维系思维精神,气血失调,阴阳失
衡,表现出情绪不宁,郁闷,善太息,悲伤欲哭。选方逍遥散使肝气得疏,气机调和,心神得安,阴阳平衡而病自愈。
汗证
李某,男,31岁,年7月21日初诊。
日间手脚汗出严重2月余。平素易生气,烦躁,失眠多梦,胸闷,憋气,心悸,头痛头晕,小便色黄,苔薄黄腻,脉弦数,经检查患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中医辨证属自汗(痰热郁蒸)。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化痰。药用:当归15g、白芍15g、郁金15g、白术15g、茯神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陈皮12g、石菖蒲12g、远志12g、浙贝母10g、柴胡9g、炙甘草6g、薄荷6g、黄连6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后自汗、失眠明显好转。续服14剂后诸症悉除,随访未发。
按:患者恼怒伤肝,气滞血瘀,瘀久化热,迫津外泄而自汗。由于逍遥散方中部分药物具有疏散作用,所以很多医家不用它治疗汗证,闫师认为该病属西医植物神经紊乱,多由情志不畅引起,故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配以清化热痰药及安神药取效。
专家介绍:闫润红,男,山西省优秀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副会长。山西省中医方剂学学科带头人。擅长治疗内科常见病,皮肤病,妇科病,疑难杂症。出诊时间:星期二上午。地点:山医院治未病中心。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名医故事|傅山与“头脑”
闫润红
“头脑”是什么?一般人恐怕很难与食品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它的确是一种地方“名吃”,也是一种特制的“药膳”,为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发明。
傅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傅山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进士,父亲是贡生。自幼博览群书,聪明过人,14岁中秀才,深受当时山西督学文太清、袁继咸等人的器重与赏识。甲申之变(年)后,由于他儒家正统思想浓厚,认为满清入主中原系“亡国、亡天下”,故出家为道,自称“朱衣道人”,以行医布道为掩护,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反清失败后,坚持不与清廷合作,保持民族气节,隐居乡村,论字画,谈学问,施医药,取得很大学术成就。其友人曾对其作出“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评价,这个评价从一个侧面描绘出傅山德才兼备,医儒皆精的概貌。
“头脑”考证
“头脑”作为食品名称并非傅山首创,据考证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元末明初),《水浒》第五十一回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见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不得而知。作为食品的“头脑”也并非只是太原的传统名吃,上海有一种名吃也叫“头脑”,与太原的“头脑”原料、做法、完全不同。但不管怎样,提起“头脑”,人们总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这是因为太原的“头脑”是傅山发明的,太原“头脑”最有养生价值,文化底蕴也最丰厚。
据说,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未续,侍奉于母侧。其母年迈体弱,长卧病榻。为使母亲康泰颐寿,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老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调治,他的母亲百病尽消,精神焕发,从此,“八珍汤”之名不胫而走,人们称其为“名医孝母剂”,纷纷登门求此食方,时值清兵入主中原,傅山立志反清复明,遂易“八珍汤”之名为“头脑”,寓意反清复明需要用头脑。当时一位甘肃尕(gǎ)姓移民户,在太原南仓巷开设专卖羊杂割的饭馆,生意清淡,傅山怀着济世扶贫的愿望,传授给他“头脑”的配制方法。并亲笔为这家饭馆书写牌匾,取名“清和元”。每逢遇到体虚需要滋补的病人时,傅山便让他们吃“清和元”的“头脑”,经傅山广泛宣传与“头脑”显著的养生疗效,三百年前的太原“清和元”饭馆,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需要说明的是当年的“清和元”饭馆在太原市南仓巷的中段西侧,民国年间迁到太原市桥头街。
傅山发明“头脑”只是百姓口传,并未见于书籍记载,这是因为在屡兴文字狱的清朝,无人肯把傅山深微曲折的反清复明用意形之纸笔的缘故。从“头脑”的配方看,它是一服滋补良剂,有深刻的药物配伍原理和特定的剂量,这一点也可佐证其由傅山所发明。
“头脑”的配方和服用注意事项
“头脑”的制作方法为:以羊肉、山药、莲菜(莲藕)为原料,先将羊肉切方块,入锅用大火烧沸,加花椒、黄芪、良姜,改用小火煮熟后捞出,另将酒糟汁入锅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汤,再把羊肉块,熟山药,莲藕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浇上面糊汤即成。品尝时可以感到药、酒和羊肉的混合香味,风味独特,越吃越想吃。
在吃“头脑”时,一般佐以腌韭与“帽盒”,腌韭好比是服药的药引子,“帽盒”是一种烤制的面饼,短圆柱形,中间空,是用不发酵的面粉壳,合在一起,入炉烤制,喝“头脑”时,把“帽盒”掰成小块,泡在“头脑”汤里,喷香耐嚼,别有风味。
清代山西榆次也有数家饭馆经营“头脑”,其中“清盛园”“头脑”最为有名,其特点在于选用羊肉是上等的肥山羊肉,而不用绵羊肉。一碗“头脑”,通常是四块肥山羊肉、二块长山药、二片藕根、白汤无味,调料自加。
在山西晋中一带,除太原和榆次两地外,尚有昔阳“头脑”。昔阳“头脑”与太原“清和元”、榆次“清盛园”“头脑”同出一源,在食法上,太原、榆次“头脑”佐以稍麦、帽盒等面点,而昔阳“头脑”则是以水饺相佐,“头脑”做好后,即开始煮水饺,将煮熟的水饺捞入碗内,浇上“头脑”,里边再倒少许白酒,吃起来香甜暖热。
傅山对吃“头脑”的季节和时间都有特殊的要求,“头脑”每年白露至立春上市,出售时间为寅时至卯时(凌晨三点至七点)。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种说法,一是促使就餐者进行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两得;也有人说,傅山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笔者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有很深的医学道理,前面讲过,中医养生要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从“头脑”的成份看,属于温热类药膳,用来补助人体阳气之不足,从现代营养学来讲,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类食品,凌晨三至七时是一天中大自然阳气升发的时刻,气温在此时最低,然而“阴盛则阳”,阴气最盛之时即为阳气萌发之时,这时服用温补之品,可谓“顺天而行”,与人体“生物钟”相吻合,自然效果会好。现在有一种减肥的新理论,就是不提倡少吃,特别是早餐,应该吃饱,只要将就餐时间提就能既可保证一天足够的能量,又不致于营养过剩,这个理论与“赶头脑”越早越好的古老传统不谋而合,现在很多人习惯不吃早餐而晚餐过量,从中医养生理论来看这是“逆天而行”的,很不利于健康。
必须指出的是,“头脑”属于中医的药膳,必须遵循药膳的服用原则,即辨证施膳,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谓辨证施膳,就是要把药膳当做药来服用。药都有偏性,中医治病的道理,通俗地讲就是“以偏纠偏”,药膳也有偏性,与药相比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药膳必须有适用人群,具体到“头脑”,其性偏温而升散,故适合于体质偏寒之人,平素脾胃虚寒、畏寒喜温者或产后营养缺乏而致奶水不足者最宜;阳盛体质,平时易“上火”者,或阴虚阳亢如某些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宜。就年龄而言则中老年较青少年更为适宜。别外,按“因地”和“因时”制宜的原则,“头脑”适合于北方秋冬季节服用,南方和春夏之季则不宜。以上这些都是需要十分注意的,否则不利于弘扬“头脑”这一传统美食。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一个人写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时,说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到恰到好处而已;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其实和普通平凡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明·洪应明《菜根谭》
分享您的中医临床经验!
dazhizhongyi
.复方卡力孜然酊的价格是多少白癜风怎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