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即鼻中出血,见于多种疾病。鼻衄中医辨证分型很仔细,兹介绍几种主要分型的食疗药膳配方,供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肺热上蒸型鼻孔出血,血量或多或少,反复发作。常伴有鼻中热气,微寒恶风,或者发热,咳嗽咽干,舌光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宜清泄肺热,安络止血。
1.茅根竹蔗水
原料:白茅根50~克,竹蔗~克。制法:将白茅根、竹蔗分别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即成,待温饮用。服法:代茶频饮。
2.藕汁蜜糖露
原料:鲜藕适量。蜂蜜15~30克。制法:将鲜藕洗净,榨汁~毫升,加入蜂蜜,调匀即可。服法:代茶频饮。
胃火炽盛型患者鼻衄,或兼齿衄,血量多,血色鲜红。常伴有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牙宣,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3.旱莲茅根炖肉
原料:红旱莲、白茅根各15~30克,瘦肉少许,葱花、姜末、食盐、味精各适量。制法:将红旱莲、白茅根和猪肉分别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水3碗,大火炖至1碗半时,调入葱花、姜末、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待温服食。服法:一日一剂,分3次服用,服至病愈。、
4.荷叶饮
原料:鲜荷叶半张,竹茹5~10克,鲜白茅根30~60克,绿豆15~30克。制法:先将鲜荷叶、竹茹、鲜白茅根分别洗净备用,再将绿豆先加适量清水煎煮,待绿豆煮开花后,下入其余药味,去渣取汁即成,待温饮用。服法:一日二剂,服至病愈。
肝火上逆型鼻衄暴发,量多,血色深红,鼻黏膜色深红。常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5.栀子仁粥
原料:栀子3~5克,粳米30~60克。制法:将栀子研成细末备用。先用适量清水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调入冰糖即可,待温服食。服法:一日一剂,服至病愈。功效:清肝泻火。
6.鲜藕柏叶汁
原料:鲜藕~克,生侧柏叶30~60克,白糖少许。制法:将鲜藕洗净,切薄片,放入铝锅中,加适量清水烧沸,改用文火煮约20分钟,去渣取汁。再将侧柏叶捣汁,兑入藕汁中,搅匀,酌加白糖即可,待温饮用。服法:代茶频饮。
肝肾阴虚型鼻衄色红,量不多,时作时止,鼻黏膜色淡红而干嫩。常伴有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血止血。
7.生地黄粥
原料:生地黄汁30~50毫升,(或用干地黄35~60克),粳米30~60克,生姜1~2片。制法:将新鲜生地黄洗净后切段,榨取生地黄汁40~50毫升,或用干地黄煎取药汁待用。将粳米加适量清水煮粥,煮沸后加入地黄汁和生姜片,煮成稀粥即可,待温服食。服法:一日一剂,服至病愈。
8.白糖蛋清羹
原料:鸡蛋清1~2枚,白糖25~50克。服法:将鸡蛋清与白糖调匀,以滚开沸水冲熟,待温即可饮用。服法:一日二剂,服至病愈。功效:润肺清热,滋阴降火。
脾不统血型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淡。常伴有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9.龙眼肉粥
原料:龙眼肉8~15克,大枣3~5枚,白糖参10~15克,粳米50~克。制法:取连壳龙眼,剥去果皮,去核取肉,将白糖参单煎取汁,然后同大枣、粳米一并煮粥,煮熟即可,待温服食。服法:一日一剂,服至病愈。
10.人参红枣粥
原料:人参3~6克,大枣8~15枚,粳米15~30克。制法:将大枣去核,与人参、粳米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成粥即可,待温服食。服法:一日一剂,服至病愈。
文章来源于《开卷有益—求医问药》,作者:王延群,图片来源于Pixabay,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