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认为此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董老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不泥于养阴清热的窠(ke)臼,而是从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分析入手,精研病机、辨证论治,创糖尿病治疗的经验四法,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董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素问·奇病论》指出:“夫五味入口,藏千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气散精和脾为胃行其精气在水谷精微转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发为消渴。在临床上,对于出现烦渴多饮、倦怠元力、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为气阴两伤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董老常采用养阴益气的方法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黄芪、生地、麦冬、山药、天花粉、玄参、五味子、知母、地骨皮、五倍子、僵蚕粉等。董老益气养阴擅用黄芪。《本草经集注》指出: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益气,利阴气。黄芪益气健脾利水,治诸虚不足,是治疗口渴引饮的要药。《千金方》黄芪汤(黄芪、获神、瓜萎、甘草、麦冬、干地黄)就专治消渴,临床可灵活使用,随证配伍。如阴虚,黄芪与玄参、生地、沙参、麦冬、天花粉合用益气养阴;火旺,黄芪与石膏、知母、黄连、酒制大黄等合用益气养阴泻火;肾虚,黄芪与熟地、枸杞子、山药、女贞子、墨旱莲合用益气养阴补肾;有疾,黄芪与丹皮、赤芍、牛膝、当归等合用益气活血化瘀。
情志失调、过食肥甘的糖尿病患者由千肝郁化火、胃热炽盛,会出现口燥咽干,烦渴引饮,多食善饥,疲乏乏无力,大便干结,口舌生疮或皮肤疖肿,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阴虚火旺之证。对于此类患者,董老常采用清热泻火法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生地、石膏、知母、天花粉、玄参、黄芩、牛膝、夏枯草、菊花、竹叶、黄连等。大便干结加酒制大黄;舌苔腻兼湿加苍术。董老治疗糖尿病清热泻火擅用黄连。认为黄连苦寒清热,专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是治疗糖尿病胃热炽盛的首选药物,但用量不宜过大,以5g为宜。如果五心烦热,渴而多饮,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脉沉细而数,此为肾阴被伤,水亏火浮。治以滋阴泻火。常用的药物有:生地、熟地、山药、茯芩、泽泻、丹皮、地骨皮、冬青子、墨旱莲、知母、枸杞子、玄参、五倍子、僵蚕粉等。对千糖尿病患者,董老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往往配用五倍子5g,僵蚕粉3g。《世医得效方》用五倍子治疗消渴引饮;《本草纲目》记载僵蚕”为末饮服,止消渴",董老多年实践证明,五倍子、僵蚕确有降糖作用。
糖尿病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或耗气太过,阳气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阳气均可导致阴阳两虚。症见:形体消瘦,口渴,面色无华,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甚则形寒肢冷。此时只有养阴助阳,使命门火复,则膀胱气化得行,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三多”症状才较易控制。在此时,董老常选用的药物有:黄芪、山药、肉桂、生地、熟地、山茉萸、知母、玄参、天花粉、构杞子等。便塘加白术、补骨脂;小便频数加金樱子;下肢浮肿加车前子、茯苓。肉桂用量不宜过大,以3~5g为宜,多则有燥热伤阴之弊。此外,于大队凉润药中伍用肉桂,也寓反佐之意。临床有时阳虚症状不明显,但屡用滋阴药无效时,董老也往往加一味肉桂振奋阳气,助膀胱气化,则症状为之改善。
董老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运不畅,阴伤则脉络枯涩,因此,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导致血疾,从而进一步影响水津输布而加重消渴。症见:口渴引饮,多食善饮,神疲乏力,下肢麻木明显,舌紫黯或有瘀斑。此时宜采用养阴化疾法。常选用的药物有:黄芪、山药、生地、赤芍、丹皮、牛膝、玄参、天花粉、当归、冬青子、僵蚕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