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wapyyk.39.net/doctor/306474.html
普通教师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成长?名校长的成功理念和秘诀是什么?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听听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冯恩洪和魏书生怎么说。
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刘堂江:办好一所学校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如果只能保留两个是什么?如果只能保留一个呢?
冯恩洪
上个星期五,我听完了十年中的第节课。听了这么多节课后,我认识到,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而中国现在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两大矛盾。
第一是教材相同和学生不同的矛盾。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除了教材外,教学目标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过程是相同的,教学进度是相同的,甚至连教学测评也是相同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如何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第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说到底就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仍然是老师讲授、学生单干为主,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低效的。
我想引用《教育社会学》这本书概论里的一句话:“全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一条——减少讲授,走进合作。”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课堂”,只有调整好了课堂里的这两对关系,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有可能是高效而快乐的,才有可能办好这所学校。
李希贵
首先我要澄清一个前提,对于一所学校办得好与不好,不同的评价主体也许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学校的看法。如果以这个为前提的话,我想,一所好学校会注重学校中的“关系”,特别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同伴关系”是孩子衡量一所学校的最重要的特征。一个孩子到学校里来,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寻找同伴;另一个方面,“师生关系”的主导方是教师,但判定方是学生。所以,从这两个关系延伸出来,一所好学校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
魏书生
我要说三个因素。第一,民主。所有的人在学校里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科学。学校有一套符合人成长规律,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规章制度,大家养成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好习惯。第三,好的物质条件。
如果只能保留两个的话,我保留前面两个,但如果只能保留一个的话,我还真不知道如何选择。民主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普通教师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刘堂江:不难发现,很多著名教育家如霍懋征、于漪、李吉林、丁有宽也都是语文教师出身,是不是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教育家?对非语文专业的教师,三位有何建议?
李希贵
我觉得教师的成长与学科没有多大关系。当然,能文善讲者,更容易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比如在我们学校,有一大批不会写文章但确实有教育家潜质的老师,在我们与学生眼中,他们就是教育家。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们没有时间写文章,有些也不太会写文章,还有一些写了文章没有碰到像刘堂江老师这样的伯乐,发表不了,无法传播自己。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干哪个行当,如果你能够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你就可以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其他专业的老师首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也要注重积累,注重写作能力的提升。
冯恩洪
坦白地讲,教育是研究人的,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一切文学说到底都是人学,所以这里面有相通之处,但是绝不能由此产生狭隘的解释。建平中学的现任校长——杨振峰校长就是生物老师出身,还有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对象之一,重庆市人和实验学校的秦波老师,就是美术专业出身……所以,正如我们期待教育家从不同学科产生一样,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正在从不同的课堂里走出。
魏书生
对于语文或非语文学科的教师,我一直提倡,一定要把问题当课程,当课题,去研究,去记录。很多事情不记录,在头脑里印迹就不是很深刻,只有落笔成文,才更严谨,更清晰。
名校长的成功理念和秘诀是什么?
刘堂江:请谈谈你们个人成功的理念、秘诀是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希贵
到现在为止,我都还不了解成功到底是什么,所以,也一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些朋友在网上总结了我的一些做法,他们把这些做法称为我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一,寻找制高点。仔细想想,我确实有这个习惯。干一行,就要知道这个行当最高的地方在哪里。只要知道哪个地方有经验,哪个地方在某一个领域有改革,我就去学习,这是我的一个特点。
第二,善于把其他行业好的经验模式嫁接到学校。是的,我特别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因为在我看来,最好的管理不在教育,不在学校,而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如何把其中适合的部分嫁接到学校,这是我经常考虑的事情。
第三,听不同的声音。我愿意汇聚一些在不同领域有特点、有建树、有个性的朋友,来共同切磋,研究事业发展的方向,听各种声音,使各种观点得以碰撞,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
冯恩洪
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也许能代表我的性格。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工作之初。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只有19岁。我听的第一次课是上海市两位“超级教师”之一——高润华老师的课。听完课,我悄悄地打听高老师多大年龄,有人告诉我53岁。我清楚地记得,在学习结束谈感受的时候,我说:”苍天作证,大地作证,在座的各位父老乡亲作证,本人不到53岁,但在53岁之前,本人的课一定要达到今天高老师的水平!”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确实有些年少轻狂,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我的志向,那就是“当老师就一定要当中国最好的老师”。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年。6月27号,上海文汇报用了整版篇幅发表了《探索者的新里程》,介绍了在新旧交替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我的德育改革探索,引发了全国教育界的大讨论。没有想到,一夜之间,我就被卷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从此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天自学一小时,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昨天晚上。学习让我更加懂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最好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衡量一名教师是有生长性的,还是涨停版的,有一个鲜明的标志——涨停版的教师喜欢津津乐道,宣扬自己曾经上过的课是多么的卓越;而有生长性的教师,他会永远觉得上过的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定还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这两个故事印证了我成长中的三个关键词:目标、读书、反思。
魏书生
我的关键词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第一是民主。我当老师的时候,在班上总强调互助和商量。为啥,因为我不会教书,所以只有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助手,而我自己也是学生的助手。当了校长后,我跟老师们说,学校是咱们大家的,老师不是给咱打工,咱也不是给老师打工,咱们是一种互助关系。我的职责就是帮着大家谋福利,让老师和学生都活得幸福一点。
第二是科学。科学就是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按规律去办事。我干了13年局长兼党委书记,从来没有手机。有人问,那你怎么管教育局?我说科学发展不靠局长管。科学需要大家伙研究自己的县、区域、班级、学科,学习规律是什么?认识规律是什么?计算规律是什么?记忆规律是什么?……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制定规矩,定了规矩执行规矩,规矩过时修改规矩,规矩过简细化规矩,规矩面前人人平等,规矩之内人人自由,规矩之上没有权威……大家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成长
刘堂江:校长如何引领教师踏上教育家成长的红地毯?
李希贵
十一学校正在实行一种转型——多名学生个教学班、一个学生一张课表、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有人问“这样的学校怎么管理”,我回答说“这样的学校没法管理,这样的学校只能靠领导”。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服务,当你为每一个岗位上的老师去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他们就愿意在自己的领域去努力。
在十一学校,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首席服务官”,如果说有所引领的话,那也不是校长引领,而是文化引领。我到十一学校前三年,主要的工作就是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学校的文化,梳理学校60年来的成功经验,最后总结出十一学校未来成功的要素和追求的价值观,包括文化假设,这个行动纲要就成为十一学校的“宪法”,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追求。这种集体“股份制”的文化价值观,在引领着十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也引领着校长。所以,在一所学校里,要培养教育家型的教师,仅靠校长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学校共同的文化。
冯恩洪
中国的教育幅员辽阔,差异很大,尤其是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仍然处在生存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家是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在这些地区,我们除了要改变区域学校的经济状况、文化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