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佰方焦虑解缚家长可以做什么

焦虑解缚:家长可以做什么

罗佰方

上一篇文章得到许多读者的回应,在此感谢。今天继续来谈一谈另一个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什么。

首先谈一谈家长挤占教师角色的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大致来分,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在最前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才可能是其他教育。当然小孩发展具有阶段性,自我教育可能最后才能形成,也可能一生都没有形成。家长首要做的事情,是做好父母的职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次才是教育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尤其重要的是,自我教育意识的启发与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也该由父母来完成。父母对小孩的影响是一生的,无论好坏。

中国历来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这自然是。教育的确该重视,但也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一种原始力量的鼓动下,心血来潮,开始了对小孩的教育。但观察其教育方向,恐怕并不一定有利。

比如家长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抢占学校教育的领地,开始了语文和数字教育,毕竟认识普通的汉字、做加减乘除是绝大多数家长拿手的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你懂这个东西,并不意味着你能教好这个东西。就像许多驾校的教练,面对学员的愚蠢行动火冒三丈,破口大骂。这并不是学员除了多大的问题,而是教练自己很熟练,但没有教授的技巧与方法,只能干着急。一开始的学习很重要,许多家长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过早地希望能够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孩子。懵懂的孩童其实还不并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就已经瑟瑟发抖、等待你的呵斥和打骂了。

这对父母和孩子都不好。最近爆出了许多事件,一位母亲因为辅导孩子得了心梗进入ICU抢救,一名小学生为了防止父亲的敲打戴上了摩托车头盔,一名小孩已经泣不成声地回答着1+1=8...这些事件看上去有点幽默,其实不是很好。父母都在争抢着老师的角色,他们好像不知道父母应该干什么。当然,相信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命运是正确的,但并不急于一时。许多小孩在父母的辛苦教育下开始变得厌学了。家庭教育鸡飞狗跳,永无宁日。

我这里要说的一件事,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接受。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小孩一开始都是愿意读书的?这恐怕不是。西楚霸王项羽小时候就不爱读书,他的老师项梁就不逼他,就教他练剑。学了一段时间练剑,也不想学,项羽理由充分: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很高兴,就教他兵法。项梁是一名成功的家长,他懂得项羽的发展方向。

项梁也是一名失败的家长,他没有教会项羽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导致了项羽的性格缺陷,刚愎自用,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家长更多的是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小孩的特点,给他提供一些生活、教育等所需用的资料和资源,更要走在前头,为小孩指引、规划一下方向,不必在当下的知识点里打转。至少在小学教的这些内容,即便你非常熟悉,也不要轻易去教——除非小孩主动来找你解决问题,你还可以假装也要和小孩探索一番:哟,我们一起来看看,1+1为社么等于2呀?

要小孩主动来找你,这自然是自我教育的培养成果。如果小孩看到书就烦心,那更不必引起小孩的反感。一开始的这些知识点最后都会,但如果因为这些知识点引起小孩对学习的恐惧,恐怕就很麻烦。一开始的知识点都是很难的,不容易学,但后面就觉得很容易了。有诗为证,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写过一首诗: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他老人家是做了一个比喻,一开始搞学习(尤其是读书),就像驾驶一艘艨艟巨舰,非常吃力,困难的很。比如说1+1=2,这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要迁移到1+2=3,就更困难了。但随着学习的加深,学到五年级了,回头一看,1+1=2如此简单,当时真是很艰辛了,还挨了很多打,受了不少苦。到最后融会贯通,登上山峰,才发现不过如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要因为一开始的困难,就影响小孩整个学习心态。家长更需要引导小孩认识学习的特征,把这首诗讲给自己的小孩。当然,在学校里,老师倒是可以严厉一些,没有写出来的应该严格要求一定要完成。当然这里就引出来一个问题,老师的被动性与角色的自我偏离。

因为家长身份的模糊,家长挤占了教师的领地,教师自然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始扮演家长的角色。比如,许多小孩整理不好内务,老师就帮他整理,然后拍照发到家长群,家长一片点赞,于是教师的口碑出来了,获得了各种表彰和鼓励,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逐渐变化,现在许许多多的教师都扮演家长的角色。比如一位乡村教师看到自己学生的鞋子坏了,就想着修理一下这名学生的鞋子。这是一名教师的爱心,但冷静地分析,修鞋子应该由家长来完成。教师和学生没有血缘关系,但职业道德里的爱,让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学生缺失爱,于是开始无条件地弥补。但长此以往,许多教师就误以为这就是教育,开始当起了学生的“父母”,张口闭口“孩子们”,家长也感动,学生也感恩,彷佛人间充满了大爱。但冷静地分析,这其实是角色的错位。逐渐地,随着知识技能的升级,家长无法辅导孩子了,也没有在一开始找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开始变得茫然失措,不知道干什么了。许多教师因为很好地扮演了学生父母的角色,获得了各种表彰。这些教师其实是伟大的,他们看到了学生缺失的东西。,但这对于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待冷静分析和思考。

尤其是小孩上了高中,许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腔爱,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由于长期挤占教师的角色,此时又无法继续扮演教师角色了,小孩终于逃脱了这种关系,开始将父母屏蔽掉。有什么事,不愿意和父母说。但家长他们很着急,急于表达这种天然的父母之爱,于是就采取了偷窥、暗访、侵犯隐私空间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小孩。随着关系一步一步地恶化,高中教育效果也一般般。许多家长整天指挥老师给自己的小孩转送东西、嘘寒问暖、温汤熬药、关心谈心,其实这些都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却变成老师该做的事情。就出现一个情况,老师比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未来。

教师其实应该更严格一些,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应该是家长,而不仅仅是老师。老师保持师道尊严,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有了敬畏才会有认真的态度,学习才更加深入人心。但家长单方面的长期挤占教育空间,到了高中,教师接收到的是一批亟需关爱的学生,他们的烦恼无从诉说,他们的困难也亟需解决,他们缺失了很多感情需求。

但聪明的学生往往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主动寻求这些,于是就将目光转移到同龄人身上。现在同龄人的影响力度相当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站在学习的角度上说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学习。而早已在学习上伤痕累累的学生,更需要结识让自己舒服的人。于是乎,那些有着新鲜玩意儿、成熟经验的人成了他们结识的首选,至于这些人是否有正面的影响不重要,首选的是让自己舒服的人。许多学生,只需要一句安慰的话,假如他(她)得到了这一句安慰的话,那么他(她)会十分感动。这就给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有机可乘,至于后果与现实案例,读者诸君自会举例,此处不再赘叙。

回过头来讲,或许与女儿做“闺蜜”、与儿子做“兄弟”似乎好了一些,但仍然需要多一些指导与指引。高考理想与否是一时学习的事情,自我教育能力是一生的事情。需多家长在自己小孩脱离自己的“教育”之后,又想继续控制自己的小孩,但知识的优势依然丧失,于是给小孩贴上一个标签:叛逆期。

叛逆,这个词是个伪名词。不能说小孩不听自己的就是叛逆,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成长。那父母究竟该干什么呢?这许是许多着急的家长要问的问题,这也正是家长的难为之处。家长究竟该怎么做才对?这就是个大问题。家长难做,就难在无法定位到一个固定的方向。比如小孩仅仅需要一点学习物资,家长就要准备;小孩需要心理安慰,家长就需要心理安慰;小孩需要家长给自己一点点空间,家长就需要这样做。曾经有一名着急的家长问我,他的小孩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她该怎么做?是练字、学奥数、学英语背单词还是搞体育锻炼?

我建议他观察一下自己的小孩的特点与喜好之后再定,这些都系反正都要学,不能少,关键看看哪些需要引导。或许小孩本来喜欢学奥数,不过你一加强,他可能就不喜欢奥数了。

家长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做小孩的家长。这种优势不能因为挤占教师的空间而失去。教育本来就不是万能的,家长只能尽可能地去培养小孩。但很可惜,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对小孩发号施令。这样的家长非常多,但这样做的效果可想而知。

或许,许多家长在高中就当起了甩手大掌柜,什么也不管了。

有时间,或许会再谈一谈叛逆的问题。

记录

得一点启发

听一个故事

罗佰方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lj/7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