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诊医师:陈长青博士
·医案整理:李晓聪医师
李某,女,年65岁,广东人。患者反复发作尿痛、尿频、尿急长达7年之久,7年前首次发作时服抗生素可缓解,但此后病症缠绵,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前数天即长口疮,发作时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小腹发热,大便次数增多,肛门灼热,严重时心情烦躁,难受欲死。发作时间短则10多天,长则达数月之久。每次发作均须服用抗生素,严重时需住院治疗方能缓解。但经抗生素反复治疗7年,病情时愈时作,并有逐渐加重之势;又因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精神、体质转差,患者抱一线希望,转而求助中医。故于年2月15医院出院即来汉古中医馆求治于陈长青博士。
来诊时见:尿频、尿急、尿道涩痛,小腹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时肛门有是热感。患者形体偏瘦,两颧泛红,长有口疮。平素性格急躁,胃易反酸。舌质淡暗红胖大满口,中有细裂纹,苔根薄白,舌下络脉细。上腭黄红。脉细弦。舌印(+),腮印(+),甲印(5)。追溯病史,既往有高血压、心肌劳损病史。已停经10年。
患者形瘦颧红、好发口疮,乃是素体阴虚阳浮;复犯湿热之邪,蕴蓄于下焦,致使下焦气化不利,而成尿频、尿急、尿痛之症。然患者年逾6旬,肾气已虚,服抗生素虽然可一时清利下焦之湿热,但肾中元阳不堪抗生素寒冷伐杀,肾阳一衰,反不能气化三焦,致使湿热愈加蕴蓄,而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缠绵不休,反复发作。需于清热养阴化湿的同时,温肾化气行水,并引火归元。嘱其停用一切抗生素。方以济生肾气丸合导赤散化裁,处方如下:
生地黄6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盐黄柏15g茯苓30g福泽泻30g生晒笨山药30g油桂米丸3g[先吞]姜汁砂仁米15g[后下10分]海螵蛸30g车前草30g生甘草10g熟附片10g生山萸肉30g
7剂,用法:加冷水ml,后下砂仁米,文火煮取ml,先吞米丸,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药渣泡脚。
2月22日复诊时诉,服上方7剂后,自觉尿量增多,较前通畅。口疮减轻,大便日1次,但腰酸不适,便后自觉肛门坠胀,有潮湿感。昨天下午3-4点自觉口中有热气,患者担心复发。唇红,面色暗黄。上腭黄红。舌象同前。脉沉弦滑,右尺沉细。于原方去山萸肉、海螵蛸、茯苓,加槐角、槐花、泡苍术各15g以清大肠湿热,加土茯苓30g以清膀胱湿热。生晒笨山药增至45g以顾护中气。
服上方四剂后口疮消失,面部潮红减退,便后肛门坠胀、湿热感亦消失。
3月1日复诊时诉,天气变化时仍觉腰酸,尿量较少,昨日开始出现小便后觉右侧小腹不适,大便成形、通畅。舌淡暗略紫,舌尖有裂纹,苔根薄白,舌络细长、迂曲。脉两寸弦略滑,关尺沉微。原方去槐角、槐花、苍术,加白茅根30g、蒲公英45g以清热利尿。
3月8日复诊时诉,上方服完7剂,近1周来仍右下腹不适,小便稍有热感,但无尿急、尿痛,伴有口干,小便较少、色不黄,大便日1次、通畅,偶有腰酸,傍晚血压偏高,血压/72-76mmHg,自服降压药帕特里克。舌淡暗红胖大,间有细裂纹,苔薄润,舌络稍粗长。脉寸关弦滑,两尺沉微。原方去蒲公英,益生地黄至90g以增强滋阴之效,加穿心莲30g以清心火,加炙甘草、败龟板(先煎半小时)各15g与原方姜汁砂仁米、熟附片合潜阳丹以收敛虚浮之元阳。
服上方期间,3月11日上午10点突发右下腹胀痛,小便热痛,坐卧不安,腹泻1次,腰酸,尿路感染又急性发作,遂急赴医馆,予以针刺关元、中极、绝谷、足三里、百会等穴,并加悬灸,针灸完毕,患者当时即觉尿痛明显缓解。再予猪苓汤、当归贝母苦参丸合四逆散加味三剂。
怎知患者服次方一剂后,即发冷战,自觉有一股气从小腹部上冲到咽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并全身发抖,因患者在家中,遂嘱其速用艾条悬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并服大理中丸后,症状缓解。此乃方中苦寒之剂太过,克伐肾中元阳,导致阴火上冲而成奔豚气。此乃医者见病治病、忽视患者素体肾气已伤所致。
3月15日复诊,诉尿道仍有刺痛感,自觉膀胱不适,尿不尽,尿量较前减少,尿频减轻。腰酸。昨日自测血压正常,但头脑恍惚,反应稍迟钝。晨起口干,舌头发苦,眠纳可,大便正常。舌暗红胖大,舌尖有裂纹,苔薄白,舌络粗长。脉寸关弦滑,尺沉细。于3月8日方去龟板、熟附片,加阿胶(烊化)20g、猪苓15g成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加乳没各6g以调气活血止痛。拟方如下:
生地黄9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油桂米丸3g[先吞]福泽泻15g生甘草10g土茯苓30g泡苍术15g生怀牛膝15g白茅根45g穿心莲30g乳香6g制没药6g猪苓15g阿胶20g[烊化]盐黄柏15g姜汁砂仁米15g[后下10分]车前草30g
7剂,用法:加冷水ml,后下砂仁米,文火煮取ml,烊化阿胶,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先吞肉桂米丸。药渣泡脚。
上方连服7剂,并行针灸8次,3月22日患者复诊时小便热痛感消失,尿量增多、通畅,晨起口干苦消失,腰酸、头脑恍惚消失。服中药后即肠鸣,大便日2次、通畅、便后无湿热感,偶觉膀胱有不适感,夜尿1次。
此后以上方随症加减,连服3月余,服药期间尿频、尿急、尿痛仍有轻微发作,发作即服3月8日方一剂,同时来医馆针灸即可缓解。精神状态转佳,头脑昏沉消失,两颧泛红转为面色红润。
6月28日复诊诉,5月26日在中医院查尿红细胞总数个/ml,异性红细胞个/ml;6月26日复查,仍有尿红细胞总数个/ml,异形红细胞个/ml。
追溯病史,得知患者早在婚前体检时便发现尿中有红细胞,又于生产女儿一个月后突然出现血尿,但不伴尿痛,注射庆大霉素后症状尿血消失。绝经一年时突发尿频、尿急、尿痛,此后尿路感染约每半年到一年复发一次。7年前因操劳过度,导致十天或半月复发一次。经四个月经中药治疗后,现在小便通畅,大便正常。但间有胃脘不适,天气变化较大时小腹胀气,经艾灸及多饮水后两三天可自行消失,眠纳均可。上腭黄红,中柱淡白。舌淡暗胖大,舌面有细裂纹苔薄白,舌络细长。脉见寸关弦细,尺沉微。
目前尿路感染基本控制,已近半年无明显发作。尿中红细胞考虑为IgA肾病导致,遂以上方为基础,加用三仙炭、墨旱莲、益母草以活血止血。处方如下:
生地黄9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油桂米丸3g[分2次先吞]福泽泻15g生甘草10g生怀牛膝10g白茅根60g墨旱莲30g砂仁30g[打,后下10分
·主诊医师:陈长青博士
·医案整理:李晓聪医师
李某,女,年65岁,广东人。患者反复发作尿痛、尿频、尿急长达7年之久,7年前首次发作时服抗生素可缓解,但此后病症缠绵,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前数天即长口疮,发作时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小腹发热,大便次数增多,肛门灼热,严重时心情烦躁,难受欲死。发作时间短则10多天,长则达数月之久。每次发作均须服用抗生素,严重时需住院治疗方能缓解。但经抗生素反复治疗7年,病情时愈时作,并有逐渐加重之势;又因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精神、体质转差,患者抱一线希望,转而求助中医。故于年2月15医院出院即来汉古中医馆求治于陈长青博士。
来诊时见:尿频、尿急、尿道涩痛,小腹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时肛门有是热感。患者形体偏瘦,两颧泛红,长有口疮。平素性格急躁,胃易反酸。舌质淡暗红胖大满口,中有细裂纹,苔根薄白,舌下络脉细。上腭黄红。脉细弦。舌印(+),腮印(+),甲印(5)。追溯病史,既往有高血压、心肌劳损病史。已停经10年。
患者形瘦颧红、好发口疮,乃是素体阴虚阳浮;复犯湿热之邪,蕴蓄于下焦,致使下焦气化不利,而成尿频、尿急、尿痛之症。然患者年逾6旬,肾气已虚,服抗生素虽然可一时清利下焦之湿热,但肾中元阳不堪抗生素寒冷伐杀,肾阳一衰,反不能气化三焦,致使湿热愈加蕴蓄,而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缠绵不休,反复发作。需于清热养阴化湿的同时,温肾化气行水,并引火归元。嘱其停用一切抗生素。方以济生肾气丸合导赤散化裁,处方如下:
生地黄6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盐黄柏15g茯苓30g福泽泻30g生晒笨山药30g油桂米丸3g[先吞]姜汁砂仁米15g[后下10分]海螵蛸30g车前草30g生甘草10g熟附片10g生山萸肉30g
7剂,用法:加冷水ml,后下砂仁米,文火煮取ml,先吞米丸,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药渣泡脚。
2月22日复诊时诉,服上方7剂后,自觉尿量增多,较前通畅。口疮减轻,大便日1次,但腰酸不适,便后自觉肛门坠胀,有潮湿感。昨天下午3-4点自觉口中有热气,患者担心复发。唇红,面色暗黄。上腭黄红。舌象同前。脉沉弦滑,右尺沉细。于原方去山萸肉、海螵蛸、茯苓,加槐角、槐花、泡苍术各15g以清大肠湿热,加土茯苓30g以清膀胱湿热。生晒笨山药增至45g以顾护中气。
服上方四剂后口疮消失,面部潮红减退,便后肛门坠胀、湿热感亦消失。
3月1日复诊时诉,天气变化时仍觉腰酸,尿量较少,昨日开始出现小便后觉右侧小腹不适,大便成形、通畅。舌淡暗略紫,舌尖有裂纹,苔根薄白,舌络细长、迂曲。脉两寸弦略滑,关尺沉微。原方去槐角、槐花、苍术,加白茅根30g、蒲公英45g以清热利尿。
3月8日复诊时诉,上方服完7剂,近1周来仍右下腹不适,小便稍有热感,但无尿急、尿痛,伴有口干,小便较少、色不黄,大便日1次、通畅,偶有腰酸,傍晚血压偏高,血压/72-76mmHg,自服降压药帕特里克。舌淡暗红胖大,间有细裂纹,苔薄润,舌络稍粗长。脉寸关弦滑,两尺沉微。原方去蒲公英,益生地黄至90g以增强滋阴之效,加穿心莲30g以清心火,加炙甘草、败龟板(先煎半小时)各15g与原方姜汁砂仁米、熟附片合潜阳丹以收敛虚浮之元阳。
服上方期间,3月11日上午10点突发右下腹胀痛,小便热痛,坐卧不安,腹泻1次,腰酸,尿路感染又急性发作,遂急赴医馆,予以针刺关元、中极、绝谷、足三里、百会等穴,并加悬灸,针灸完毕,患者当时即觉尿痛明显缓解。再予猪苓汤、当归贝母苦参丸合四逆散加味三剂。
怎知患者服次方一剂后,即发冷战,自觉有一股气从小腹部上冲到咽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并全身发抖,因患者在家中,遂嘱其速用艾条悬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并服大理中丸后,症状缓解。此乃方中苦寒之剂太过,克伐肾中元阳,导致阴火上冲而成奔豚气。此乃医者见病治病、忽视患者素体肾气已伤所致。
3月15日复诊,诉尿道仍有刺痛感,自觉膀胱不适,尿不尽,尿量较前减少,尿频减轻。腰酸。昨日自测血压正常,但头脑恍惚,反应稍迟钝。晨起口干,舌头发苦,眠纳可,大便正常。舌暗红胖大,舌尖有裂纹,苔薄白,舌络粗长。脉寸关弦滑,尺沉细。于3月8日方去龟板、熟附片,加阿胶(烊化)20g、猪苓15g成猪苓汤以滋阴清热利水,加乳没各6g以调气活血止痛。拟方如下:
生地黄9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油桂米丸3g[先吞]福泽泻15g生甘草10g土茯苓30g泡苍术15g生怀牛膝15g白茅根45g穿心莲30g乳香6g制没药6g猪苓15g阿胶20g[烊化]盐黄柏15g姜汁砂仁米15g[后下10分]车前草30g
7剂,用法:加冷水ml,后下砂仁米,文火煮取ml,烊化阿胶,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先吞肉桂米丸。药渣泡脚。
上方连服7剂,并行针灸8次,3月22日患者复诊时小便热痛感消失,尿量增多、通畅,晨起口干苦消失,腰酸、头脑恍惚消失。服中药后即肠鸣,大便日2次、通畅、便后无湿热感,偶觉膀胱有不适感,夜尿1次。
此后以上方随症加减,连服3月余,服药期间尿频、尿急、尿痛仍有轻微发作,发作即服3月8日方一剂,同时来医馆针灸即可缓解。精神状态转佳,头脑昏沉消失,两颧泛红转为面色红润。
6月28日复诊诉,5月26日在中医院查尿红细胞总数个/ml,异性红细胞个/ml;6月26日复查,仍有尿红细胞总数个/ml,异形红细胞个/ml。
追溯病史,得知患者早在婚前体检时便发现尿中有红细胞,又于生产女儿一个月后突然出现血尿,但不伴尿痛,注射庆大霉素后症状尿血消失。绝经一年时突发尿频、尿急、尿痛,此后尿路感染约每半年到一年复发一次。7年前因操劳过度,导致十天或半月复发一次。经四个月经中药治疗后,现在小便通畅,大便正常。但间有胃脘不适,天气变化较大时小腹胀气,经艾灸及多饮水后两三天可自行消失,眠纳均可。上腭黄红,中柱淡白。舌淡暗胖大,舌面有细裂纹苔薄白,舌络细长。脉见寸关弦细,尺沉微。
目前尿路感染基本控制,已近半年无明显发作。尿中红细胞考虑为IgA肾病导致,遂以上方为基础,加用三仙炭、墨旱莲、益母草以活血止血。处方如下:
生地黄90g川木通10g淡竹叶10g油桂米丸3g[分2次先吞]福泽泻15g生甘草10g生怀牛膝10g白茅根60g墨旱莲30g砂仁30g[打,后下10分]阿胶20g[烊化]石菖蒲10g乳香6g制没药6g海金沙15g正炮台芪30g紫丹参30g山楂炭10g麦芽炭10g杭芍15g益母草30g猪苓15g谷芽炭10g
7剂用法:加冷水ml,后下砂仁,文火煮取ml,烊化阿胶,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先吞米丸。药渣泡脚。
7月26日来诊诉,自觉尿色变清,无红色,无特殊不适。目前患者仍在继续治疗IgA肾病。]阿胶20g[烊化]石菖蒲10g乳香6g制没药6g海金沙15g正炮台芪30g紫丹参30g山楂炭10g麦芽炭10g杭芍15g益母草30g猪苓15g谷芽炭10g
7剂用法:加冷水ml,后下砂仁,文火煮取ml,烊化阿胶,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先吞米丸。药渣泡脚。
7月26日来诊诉,自觉尿色变清,无红色,无特殊不适。目前患者仍在继续治疗IgA肾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