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九华山节日民俗风情

北京看冻疮的好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2/8583122.html

  修身福地,灵秀青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安徽“两山一湖”国际旅游区北部主入口,境内九华山风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萨大愿道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等。节日民俗饱含民族文化价值,代表着喜庆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青阳九华山,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绚烂瑰宝,池州市青阳腔和九华山庙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九华山佛教音乐、九华民歌、酉华唱经锣鼓、杜村十番锣鼓、青阳农民画、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青阳生漆夹纻技艺、九华布鞋制作技艺等入选安徽省级非遗,累累硕果,智慧结晶,文化名片,熠熠生辉,真可谓“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

㈠传统节日

  从腊八节起到元宵节止,这期间要办年货、大扫除、做新衣、贴春联、祭祖宗、吃年饭、看春晚、除夕守岁、走亲访友、游玩看戏、闹元宵等,舞龙舞狮,挂红披绿,喜庆欢乐祥和,对新的一年充满了美好愿望。老田龙灯会兴板龙,每板一米,有30多板相连接,竹篾纸糊龙体,中燃蜡烛。

  ⑴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僧尼山民同食腊八粥共进“圣餐”,可带回家分享给亲朋好友男女老幼。腊八粥又称八宝粥,是以大米、糯米、芝麻、苡米、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合煮的甜稀饭,很有营养,松软可口。

  ⑵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上供茶点,拜送灶神上天奏好事;除夕之夜拜接灶神下界保平安。

  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摆香案供品,悬挂祖宗遗像或牌位,祭拜先祖;正月初一吴氏族人在老田大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正月十五同样祭拜先祖,收起祖先图谱。

  ⑷佛教圣地要过素斋年,腊月二十八合家荤食,除夕至正月初三要吃素食过年。

  ⑸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长寿面,亲邻之间相互拜年祝福。山民到附近庙里请菩萨、许愿还愿、求签、祷告子等,祈求新年好运气好收成。“告子”是用粗竹根锯开做成,分顺告、阳告和阴告,阳告和阴告提醒人办事小心应对。

  ⑹地藏酬惠节:唐代老田吴祖用之公留住金地藏成就万古佛道,九华山佛协每年正月初一或十五都派执事僧,到九华行祠石壁庙象征性地领取月米灯油,以示对老田吴家的感恩。

  ⑺正月十五品元宵汤元,取意全家团圆。元宵灯会,八面玲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春节期间为保平安,一般不用蜡烛火了,堂心通宵就点电灯。

  九华山民重视清明、冬至上坟祭祖,端午节插艾蒿、配香袋、喝雄黄酒、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流放青阳,中秋节吃月饼庆团圆等,比较有特色的是解放前祭祖赈孤,每年有3天(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摆香案祭先祖,请和尚或道士做法事放焰口,施钱施食于十方饿鬼孤魂,请孤寡残疾人集中会餐还能分得钱粮衣物。

㈡婚姻喜庆

  当今婚俗虽然不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但仍然提倡双方父母同意、配月老(男女方各一)。本地流行灶神庙压庚贴(写有生辰八字的红贴),女方有意愿就将属肖和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组成的八个字交给男方,男方先将庚贴放在灶庙灶头压上半月,这期间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属相互不犯冲,八字基本相配,合六字为上婚,合4字为中婚,月老一般认好说辞以示天合地合人合,显示这门亲事是天作之合讨个好兆头,通过月老送还庚贴表示婚约开始。男女两家商定成亲,请先生择取良辰吉日,男方要送彩礼,女方要办嫁妆。婚礼喜日迎娶时,月老要忙着分送“开门礼”“厨房礼”“跑堂礼”和“梳头礼”等事务,不办好就不准新娘上轿。酒过三巡,新娘上轿时,母女二人放声大哭,既表达离别难舍之情,又有“哭发”之深长意味。新娘披上盖头,由其兄背上轿车。到婆家用麻袋铺地逐步传送至堂屋,取“代代相传”之意。拜堂后进洞房,新郎挑起新娘盖头,就开始“闹洞房”了。婚期第三天招待长辈亲属行“拜见礼”,婚期满一周月款待岳父岳母后,新娘就可到左右隔壁人家串门。翌年正月初二新姑爷携妻到女方亲友长辈家拜年,至此婚庆算是功德圆满了。

㈢农事习俗

  分春社和秋社。立春后第三戊日为社神生日,老农们社日祭祀掌管农事的社神,俗称社公、社母,上供三素(一般用粉丝、生富、冻米圆子),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又称切田角,农历六月初六,老乡们田埂上广插小彩旗,土地庙里祭拜土地菩萨,俗称土地公、土地婆,上供三牲盘子(即面粉做的猪头、公鸡、鲤鱼),祈求五谷丰登收成高运气好。

  每年四月蚕茧丰收时,用墨旱莲、女贞子、桑叶果伴以糯米粉和糖馅做成蚕茧状,“蚕茧果”蒸熟后上供堂前香案祭祀蚕神。后送“蚕茧果”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请求帮忙收摘蚕茧共庆丰收。

  九华民歌为安徽省级非遗,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主体风韵“山、茶、佛”,一唱众和,极具地方特色。尤其是九华茶歌,仙山韵调,歌声悠扬,犹如九华云雾茶让人陶醉,仿佛感受到“碧芽”“灵芽”之“茶禅一味”。目前尚有《耘草号子》《团茶歌》《茶歌》《门歌小调》等几种调式流传至今。

㈣庙会民俗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诞辰,也是金地藏圆寂成道日,僧众山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佛教协会都要举行隆重“地藏法会”,诵《地藏王菩萨本原经》,僧众通宵达旦绕塔诵经,祈祷世界和平,寺院传戒四众弟子可领戒牒,开展方丈升座、佛像开光等佛事活动,各地信众、各种会团(如百子会、香山胜会等)朝山敬香、拜塔守塔、朝拜天台,龙狮灯会,热闹非凡,历时七天,盛况空前。届时国内外成千上万善男信女来朝圣,求盖“地藏利生宝印”和“南无地藏王菩萨宝印”,传说这是冥府通行证,能超度亡灵消灾延寿。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九华山庙会已成为祭祀活动、集市贸易和文化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亦称“大骘zhì法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僧民共办,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历来都在祗园寺和化城寺举行,用红绿绸缎扎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幡旗,陈设阴骘文和水陆画像,唱“目莲救母”“九更天”等戏文,几日几夜,热闹非凡。丛林寺庙配合开展多种活动,如引庙、拜忏、放生、打水陆、放焰口等。九华行祠是金乔觉卓锡九华地藏圣迹第一处,九华山主“柯、吴、刘、罗、姜、钱”六大姓组成“九华山阴骘公”,建阴骘堂,轮流任香首主办十年一届的阴骘大会。首届大会始于年,年演出贵池傩戏《范喜良》《刘文龙》,至今举办过多次。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圣诞日、成道日、出家日,民间妇女做观音会,敬香上供祈求母子平安。会日民女穿戴整齐组成“八姊妹”“十姊妹”集体上观音峰、观音庙拜佛求签,共进素餐。佛教居士吃“观音斋”(又名花斋),每年二、六、九三个月,自初一至十九日在家素食敬香念佛。过去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孩子灾病难养,乡民村妇请菩萨保佑,常将孩子皈依于佛、法、僧,以期延寿消灾。现代医学证明长期饱食会让大脑早衰,老人、小孩、病弱者素食少食能最大限度减轻肠胃负担。建国前天花麻疹经常流行,妇女们用面粉自制成“娘娘粑果”煮熟作上供品,去娘娘庙烧化纸扎车马、花轿、花伞,恭送“麻花娘娘”。

  又称五福神会,集民间舞蹈、戏曲、美术、风俗、民俗于一体,表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巫、傩、道、释多元思想的载体。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神主,面具分别为青赤黄白黑。鲁迅曾在《朝花夕拾》中提到过“东关五猖会”,那里五猖又称五通,是指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精灵。跳五猖又称傩舞,起源于明初,朱元璋下令江南关要处建立五猖庙,供奉祭祀阵亡将士,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四方百姓云集,净身禁言,烧香拜佛,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避灾祈福。五猖庙会举办送神、接神、贺神、暖神、摆坛、祈愿等仪式,继承古代神灵出巡祭祀,抬着五尊“五猖菩萨”神像巡视当地,前面锦旗开路,后面跟有万民伞、纸扎的猪马牛羊等,接下来是社戏杂耍队伍,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场面很是壮观。

㈤京剧鼻祖“青阳腔”

  青阳腔、九华山庙会、池州傩戏和东至花灯舞是安徽池州市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剧种“青阳腔”,与昆曲并列为明代“时尚雅调”,发源于青阳县,兴盛于明清,滋养了徽剧、赣剧、湘剧、川剧、清戏、黄梅戏、大弦子戏、高腔、岳西高腔等戏曲剧种,徽剧由青阳腔演变而来,四大徽班晋京产生了京剧。青阳腔滚调古朴奇特声韵婉转,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演员行当为十角制“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戴各种特色面具,打击乐器伴奏闹台,讲究“文戏武唱”,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剧目由南戏、明传奇和弋阳腔连台大戏所构成,剧本有《青阳时调》《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三元记》《金印记》《跃鲤记》《万花献瑞》《百花赠剑》《思凡下山》等,并广为流传,远及东南亚国家。青阳腔艺人曾因清末战乱而远走他乡,在发祥地青阳县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重视下,积极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一古老艺术,这颗中国戏曲史上宝贵明珠,重新焕发璀璨夺目的光芒!

㈥省级非遗

  汉地佛曲始于鱼山梵呗,主要是咏经、歌赞,采用南北曲调近首。九华山佛教音乐调式较为丰富,宫、商、角、徴、羽调式全有,以徴、商为最多,旋律无多大起伏,多为4/4拍子,特征繁多,内容各异,大多一唱众和,用法器点板伴之。仪规音乐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形式,在殿堂佛前唱颂,赞通用六句头,偈分四、五、七言,大多四句,有赞佛偈、回向偈等。道场音乐用于弘扬佛法、超度亡灵,风格各异,曲调明朗,民间色彩浓郁。

  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有九华山歌、茶歌等,东有秧歌、旱船歌、牧牛对歌等,北有圩区拉网调、背纤调等,南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阳门歌等,篇目约有四百多首,曲调不下六十余种。曲目有《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长工》《抽丁歌》《应学蜡烛一条心》《花针刺伤手》《上梁歌》《结婚词》《采药歌》等。九华民歌有独唱、男女对唱、小合唱、一唱众和等,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清雅无饰,不同曲调旋律清新流畅,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是劳动者有感而发的心声。

  产生于明洪武年间,在酉华、南陵、泾县等地极为盛行,主要过年演奏,又称迎年锣鼓。现存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如双芙蓉、舞马、石榴花、甘洲歌等,表演时可边打边唱,也可间打间唱,鼓点以四分之二拍为多,节奏又分单鼓点和又鼓点,唱曲又称喊牌子,曲调由宫、商、角、羽构成,犹如僧侣念佛唱经。唱词一般以人物或佛教典故为主,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演唱时,先唱序,后唱主段,揉合多个角色,体现出一种异中求同的和谐,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魅力。

  是徽文化和九华山佛文化交汇产生的民间音乐形式,基本上是打击乐合奏,可表现出复杂的情绪色彩,组成有强烈感染力的合奏艺术。主要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细吹细打,优雅动听。盛行于清代,多在元宵灯会和喜庆活动中演奏,悠扬悦耳,喜庆热闹,既可舞台表演,也可行进演奏,既为舞龙舞狮伴奏,也为当地目连戏伴奏。

  是在古代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绘画艺术,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色彩丰富、线条细腻、构图独特著称于世。灵秀青阳史称“诗文之地、书画之乡”,悠久历史,秀丽山川,陶冶了九华儿女美术情操。年全省农村美术工作座谈会在青阳召开。全县农民书画爱好者发展达百人之多,时有作品在市、省、国家级报刊发表,在各级展览中获奖,影响波及省内外。

  青阳传统工艺品绢扇,在明代就已跻身我国名扇之林,清代列为贡品。骨架采用三年毛竹为原料,用特殊方法进行防霉防蛀,做工精细,用料考究。扇面用真丝绢布,手工绘画,造型有鱼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长式等,图案有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绘画有水墨写意画、工笔画等,尤其是用金粉绘制的佛扇,和九华山风景全图扇,独具匠心,展现青阳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青阳九华山是皖南重要苎zhù麻产地,自古就有种漆树制漆器习俗。生漆夹纻zhù技艺是一种塑像方法,先塑泥胎﹐用漆把麻布粘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再施以各种装饰纹样,经几十道工序,即成为外表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夹纻艺术品,质地轻便、造型精准、不易开裂变型等诸多优点,是制作佛像的首选。九华山历代使用漆纻技艺塑造的佛像至今都保留完好,造型典雅,线条优美,神态沉静殊胜。

  传统手工老布鞋,采用老笋衣、棉布、麻布、绸缎、手搓麻线、米糊等绿色环保材料,按老式方法和技艺制作而成,具有鲜明江南特色的手纳毛边千层底布鞋。当今既完全传承古老手艺,又切入现代机械工艺,制作更为精细,品种有婴儿鞋、童鞋、传统千层底鞋、时尚休闲鞋、嫁妆鞋、僧尼鞋、十二生肖工艺鞋等。九华布鞋对于民族传统鞋文化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深远的开拓前景。

  青阳市县级非遗有杜村目连戏、新河龙船调、西华板龙、朱备老油坊木榨油工艺、木镇武圣拼字龙灯、庙前傩戏面具雕刻技艺、酉华豆干制作工艺等。

㈦特产美食

  青阳九华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九华黄精、九华佛茶、皖南土鸡等,本地特产美食还有黄精蜜饯、九华毛峰、黄石溪名茶、九华山素斋、九华素饼、酬惠米、沙济毛豆腐、陵阳豆腐干、陵阳锅子、九华山米面、东堡小磨麻油、神仙豆腐、柴栗豆腐、竹笋干、竹炭花生、石耳、山核桃、冻米糖、葛粉、用之绿茶、闵公元宝酥、臭鳜鱼、石壁霉豆、茶枕、青阳折扇、九华红蚕丝被、青阳苎麻、九华佛枕、九华石雕、竹编工艺、仿古家具、灸针加工、传统作坊等等。

㈧旅游景点

  青阳县境内风景名胜有国家5A级九华山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青阳九子岩景区、莲峰云海景区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青阳清源山景区、佛缘谷旅游景区、皖南三百村、齐春生态庄园、九曲天河景区、青阳德懋堂、龙泉圣境等,文化旅游景点还有青阳县博物馆、心安禅寺、翠峰寺、滕子京墓、九华行祠、九华神龙谷、柯乔门坊、刘冲崖刻、太平山房、李氏宗祠、净居寺塔、文昌阁、宁氏宗祠等。

(本文参考书籍《九华山志》《青阳史话第二辑》《九华胜境》《中国百科》《九华奇秀》以及青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jj/5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