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丸原名“女贞丹”,由女贞子、墨旱莲2味药物组成。之所以叫二至丸,是因其采摘的特殊时间所决定,女贞子于冬至日采,墨旱莲于夏至日采,故名曰二至丸。
经考证,“女贞丹”最早记载于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原文写道:“女贞月一,冬青子本草名女贞实。采去梗叶,酒浸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待旱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丸前末如梧桐子大,每夜酒下百丸。旬日间膂力加倍,发白返黑。健腰膝,强阴不足。能令老者无夜起之劳。”直至明代,王三才在《医便》中才将“女贞丹”改名为“二至丸”。
此图为女贞子二至丸由女贞子与墨旱莲以1:1的比例组成,这两位就如孪生姐妹一般,功用也相似。方中女贞子为君,墨旱莲为臣。女贞子为木棵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功用为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神农本草经》曰其:“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本草正经》也记载道:“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墨旱莲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功用为滋补肝肾,凉血止血。《本草纲目》又记载其可“乌须发,益肾阴”,《分类草药性》提其“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
此图为墨旱莲二至丸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加减也十分灵活,可用于治疗青春期功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脂溢性皮炎、血细胞减少性紫癜等多系统、多种证属肝肾阴虚型疾病。现代研究表明,二至丸在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抗衰老、调节免疫机能、缩短血液凝血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肿瘤、益智、抗炎、降血糖、抗疲劳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对比西药,二至丸具有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效果佳、治疗费用较低的优势。
曾治王某,男,30岁。年2月10日初诊。自诉尿频、尿不尽、会阴部胀痛1年余,一天小便50~60次,医院诊治,效果不佳。因患此病,小王变得焦虑急躁,放弃工作,专职看病,妻子也与其离婚,医院男科诊疗。小王除上述不适之外,还伴精神差,眠差,夜间容易惊醒,眩晕耳鸣,盗汗,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此病最重要的病机在于肝郁气滞。因肝主疏泄,气滞则导致肝郁化火伤阴,肝阴受损,中医又有肝肾同源之说,久而久之,肾阴也受损,阴虚化火。用二至丸加减,以滋补肝肾之阴,疏肝行气活血。拟方:女贞子30g,墨旱莲30g,山萸肉20g,山药15g,柴胡15g,黄芩15g,白芍15g,赤芍15g,香附10g,当归15g,生地黄15g,王不留行20g,茯苓15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另开前列安栓2盒,睡前纳肛外用。王某于年2月25日二诊,自述小便次数减少,一天20次,会阴部胀痛稍缓解,夜间盗汗减轻,情绪好转。在前方基础上加酸枣仁30g,百合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继用前列安栓。年3月10日三诊,自诉一天小便次数5次以内,会阴部胀痛不适明显缓解。继调方治疗3月而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THEEND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