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因为《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陕西旅游成为热点!与此同时,郑国渠风景区的开放,也让陕西的这个长假异常火爆。
而假期结束后,游客离开却并没有让陕西冷清下来,因为有另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小编先卖一个关子,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个地方。
科普
“汉中三堰”是汉中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均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多次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对“汉中三堰”灌区进行续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灌排工程网络,三堰灌溉面积合计达21.75万亩,为汉中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场考评期间,专家组深入山河堰灌区、五门堰灌区、杨填堰灌区对工程的灌溉体系、管理制度、文化遗存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申遗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专家组认为,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已有相当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11世纪进入了第二次汉水流域灌溉工程发展的高潮,其中汉中三堰是典型工程,其工程技术、管理机制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陕西汉中三堰,分别是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经过历代多次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滋润着汉江以北的沃野千里。
△山河堰
△五门堰
△杨填堰
申遗
年6月8日至9日,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深入汉中市对“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现场考评。考评组在西安中转期间,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魏小抗会见专家组一行,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陕西省水文化建设及“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情况。
据了解,“汉中三堰”是汉中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均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多次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对“汉中三堰”灌区进行续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灌排工程网络,三堰灌溉面积合计达21.75万亩,为汉中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
申遗成功
年10月10日,从墨西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我国又有三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之一就是——陕西汉中三堰!
汉中三堰也成为继郑国渠后,陕西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如此一来,汉中又要热闹一番了!
那么,去汉中看世界遗产的同时,还有哪些景点呢?
景点推荐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着山沟河谷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然后铺上木板形成“栈道”。
不过现在的栈道是在石门水库修建后新造的仿古栈道。
步行到达主景区,会穿过一条仿古商业街,路上有十二生肖的雕像,之后就能看到石门水库和栈道了的入口。
栈道修建在悬崖峭壁之间,十分险峻,当你走在上面,脚下就是深不可测的石门水库,可想而知古人修建栈道时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