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女,69岁,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3年。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医院,曾被诊断为尿路感染,行中西医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已检查排除泌尿系统结石等梗阻性及结构性疾病,遂慕名来榕求诊。辰下: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少腹时痛,时有灼热,身困,腰酸,口干,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黄芪二至丸加减。
黄芪2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
鲜石斛9g生地9g石韦12g
瞿麦12g芡实15g鸡内金20g
野菊花15g砂仁6g(后入)赶黄草10g
陈皮12g
×28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用。因患者家住外地,复诊不便,故嘱一个月来榕复诊一次。
二诊(.10.8):患者诉药后仍尿频、尿急,但尿痛症状已减轻,身困,入夜口苦,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黄芪二至丸加减
黄芪2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
鲜铁皮9g生地12g石韦15g
萹蓄15g芡实12g鸡内金15g
野菊花15g砂仁6g(后入)赶黄草10g
谷麦芽各12g
×28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用。
三诊(.11.5):患者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减轻,身困,腰酸,舌淡苔薄白,脉沉。
处方:黄芪二至丸加减
黄芪2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
鲜铁皮9g生地12g石韦15g
萹蓄15g芡实12g鸡内金15g
野菊花15g砂仁6g(后入)赶黄草10g
谷麦芽各12g金樱子15g车前子15g(布包)
×28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饭后40分钟分服用。
后守方治疗数月,随访患者诉尿频、尿急、尿痛等诸症状均已消失。
按语:尿路感染属中医淋证范畴。中医淋证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此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早期描述。淋病多由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者劳伤久病而致,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其湿热为标,肾虚为实。张师指出尿频、尿急、尿痛非皆由湿热所引起,若在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切不可投以大量苦寒清热利湿之药,以防伤及人体正气;在临床工作应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从整体及动态上把握此类疾病;治疗方法不应津局限于清热利湿,要多注重患者本身的临床症状以及机体反应而辨证用药;不应将治疗的着眼点单单局限在实验室的检测指标之上,若将此疾病的治疗单纯以实验室指标为指导,不辨寒热虚实,则有变证,坏证之忧,需慎之又慎。
本案属太阴少阴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且病程日久,气阴两虚,故见身困,腰酸,口干;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尿道失润,故尿频、尿急、尿痛,时有灼热。张师治以滋阴益气,清热通淋,方用黄芪二至丸加减。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入脾肺二经,可补太阴之气,气足则湿除;女贞子、墨旱莲、鲜石斛滋阴而不留滞,不仅可以滋阴益肾,亦滋少阴之阴,阴升则火降,三药合用,益气不伤阴助火,滋阴补耗气生湿,以治其本;同时加以生地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配以石韦、萹蓄可增其清热利湿,利水通淋之效;野菊花、赶黄草合用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效;芡实补脾固肾,可缓患者尿频之苦;陈皮、鸡内金合用可健脾和胃,消食理气;加砂仁既可温中行气又可防方中清热药伤及脾胃。诸药并用标本兼治,可滋阴不留邪,清热利湿不伤正。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有效缓解,效不更方,继续治疗因患者纳差,改陈皮为谷芽、麦芽以加强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之力。
三诊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减轻,于上方加金樱子以增补肾缩尿之效,同时用车前子以增利水通淋之功。患者服药数月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完全消除,疗效满意。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