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座城里,关于佛和圣的传奇,千百年来不仅在庙宇和书院中氤氲不息,就连泉州人日常喝的一味茶——灵源万应茶,都充满着悬壶济世、普世济人的初心。
走进晋江五店市传统历史街区,从入口拾阶而上,一片红砖燕尾的古厝就铺开在眼前。左手边的第一座,是三进五开间的明代官邸天官第。如今,则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灵源万应茶文化园的所在地。在这里,头顶首批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著名商标等诸多绚烂光环的灵源万应茶,铺开了年的历史,让人尽览其前世今生。
灵源万应茶的创始人是沐讲禅师。从二进天井前的铜像看,他是慈眉善目的僧人,已看不出从军定邦的将领之气。据记载,沐讲,俗姓张名定边,陈友谅部将。元末,友谅举事兵败,张定边于洪武元年(年)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入空门后,沐讲不问尘俗事,究心佛理。时值兵荒马乱年代,又适逢疟疾瘟疫蔓延。为治病救人,沐讲率众僧人踏遍群山,采百草,取17味灵源山独特的青草药配以中药材共59味,以寺前师姑井的天然泉水,精心炮制、历练成丹,时称“菩提丸”,即今日的灵源万应茶,在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等方面疗效显著。
究竟是沐讲的诚意感动了神佛?还是他确已从军将转变为佛理和药理皆长的禅药师?数百年的时光已反复检验灵源万应茶的名不虚传,再探究这些似乎无甚必要。不过,在天官第的一侧厢房内,紫苏、白术、红茶、青蒿、墨旱莲、金银花……流淌着山水灵气的59味中草药陈列在架上;切药、捣药、碾药、搅拌、熏蒸、发酵、制作成型、晾晒风干等工序一览无余,既彰显着灵源万应茶对其方子的底气,也仿佛静待着有志者破解其中的奥秘。
园内展示的灵源万应茶制作工序铜像
长期以来,灵源万应茶的药方一直为灵源寺的住持僧人所继承。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因为历史原因,寺内的僧人在时局中纷纷还俗。当时的住持广雨禅师不想让秘方就此失传,就将其传给了山下有威望的村民吴裕以。
年,“菩提丸”改制成“灵源万应茶(饼)”;
年,设立“晋江灵源茶饼厂”,开始批量生产,行销国内外;
年,该厂更名为“泉州市灵源制药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检测手段和先进生产流程的制药厂,驰名中外的“灵源万应茶饼”成了该厂的拳头产品之一;
年,灵源万应茶入编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
年,灵源制药厂改制为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
年,公司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
年,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年,灵源万应茶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养生”名录;
年,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组授予泉州市灵源万应茶传习所;
年,晋江五店市设立“灵源万应茶文化园”;
年,企业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年,企业重组成立:灵源药业有限公司。
环游这三进院落,灵源万应茶发展脉络清晰可探,灵源山沙盘、得月亭、师姑井等微缩模拟版的“地理”,更仿佛把灵源山“灵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的风土复刻到了现场。更值得说道的是,灵源万应茶文化园所在的天官第,为明嘉靖吏部验封员外郎、浙江参议庄一俊的宅子,出砖入石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风格,而端庄素雅的木石构件,则是简约明代建筑风的最好注脚。
五一小长假里若有闲暇片刻,不妨来这园里游览一番,品一杯萦绕着年风华的灵源万应茶。
文中部分文字节选自网络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