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三国
汉文化发祥地、汉水源西北小江南...汉中,有太多属于它自己的荣称而这些美誉却是经过历史迁徙和岁月的层层积淀实至名归而来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去看看,汉中那些名胜古迹的由来
和历史
古汉台公元前06年自楚汉相争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不久刘邦就率众从子午道来到汉中,由于当时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还是蛮荒之地,刘邦心中自然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劝告刘邦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汉中。”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于是重整旗鼓,拜韩信为大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举夺得天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就是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宋朝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历尽沧桑的汉台,今天已经没有汉代的建筑了,北宋张少禹曾有诗句说,“留此一掊土,尤为汉家基”,可见在北宋时汉台曾一度荒芜过。到了南宋,汉台被开发为供官员办完工之后的休闲娱乐之处。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现在,古汉台已然成为汉中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就连市汉台区之名也是以其命名。拜将坛当年因韩信足智多谋善用兵,为萧何赏识,向刘邦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采纳了韩信迎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汉统一大业。拜将坛——韩信石像韩信是淮阴(江苏)人,“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少年时,曾“寄贫漂母,受辱胯下”。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投入项梁起义军,后又追随刘邦。韩信通晓兵法,加之在当时反秦的农民运动中,亲自参加作战,从战争实践中又经受了锻练,遂成为有才能的军事家。他曾多次向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投奔刘邦,邦以外貌量信,按一般将校收用,信不得志,遂离汉东归,行至“寒溪”(位于汉中留坝县马道镇)被萧何追回,并向刘邦引荐,推荐韩信的军事政治才能,建议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同年八月,韩信率军出师东征,越秦岭,定三秦(关中地区),开辟北方战场,连续击败魏、代、燕、赵、齐五个诸侯国,从左翼牵制楚军,形成对楚军的包围,最后,在垓下(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一战,楚军全部溃散,项羽兵败自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一文中,把“韩信破赵之战”引为以少数兵力并处于背水不利地形,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韩信是历史名将,有关韩信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有“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有:“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的描写。而今日之拜将台周围,是我县蔬菜生产区,四季长青,当年“冷云”“荒茆”的“拜将台”已显得格外繁忙,不时有歌声,欢笑声僚绕,为古老的“拜将台”增添了几分“热闹”。石门栈道石门位于汉中市北约0公里褒谷南口,呈洞状,南北向,在褒河西岸,与河道平行。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水平线上。洞内无斧凿痕迹,是以火烧水激之后开凿而成的。关于石门开凿年代,有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汉初刘邦以及秦人开凿的几种说法。褒河石门栈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是石门最耀眼的文化精品。全长35公里褒斜栈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军事要冲。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车马悬空行走,极为壮观,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故称之为褒斜栈道。离开古都长安,沿着褒斜道走进南端的褒谷,这里两山对峙、立壁千仞、水流湍急,成为褒斜栈道的一处障碍。《史记》中这样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wǎngū)其口。”早在东汉永平六年,汉明帝刘庄在重修褒斜栈道时下诏书,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在这里开凿了一个长约16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遂洞。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车隧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空前壮举。石门的开通使褒斜道全线贯通无阻,文人骚客、朝廷官员、游子商人游览石门风光、走过石门后都被石门的壮观和工程的艰巨所深深震撼,纷纷在石壁上记事写诗,以抒情怀,其主要内容是记载石门、褒斜道及山河堰古代工程的开通、修复情况以及赞美褒谷壮美的山水风光。这些石刻以石门洞为中心,慢慢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石门摩崖石刻群,在一百多方石刻中以汉朝至宋朝的十三块最为著名,被喜爱中国书法的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曹操的“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朴,运笔流畅,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推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兴盛的时期有栈阁九万余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与青山之间,湍急的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亭、时而一楼,相当的华丽和考究,它们都是栈道邮驿设施的一部分。栈道从发明开始,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长安,入南谷褒谷则可轻取川蜀,在军事地理位置上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最辉煌的战争要算楚汉相争,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在这里。公元06年,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的本意是要把刘邦赶出关中,可是弄巧成拙,汉中这块有着“天汉”之称的风水宝地偏偏成就了刘邦。刘邦沿着子午道离开关中时为了防止追兵追击,烧毁了子午道,后来又听从张良计策,烧掉了通往关中最为便捷的褒斜道,表示他将永居汉中,再也不会和项羽争夺天下,用来麻痹项羽。在汉中休养生息,重整军队的刘邦在萧何的劝柬下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暗渡”出散入秦,取得关中,为他以后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武侯祠、武侯墓在汉中勉县城西4公里的川陕公路边上,武侯祠与武侯墓隔汉江(古沔(念mian三声)水)遥遥相峙,自成一体,各具特色。公元63年,即诸葛亮死后第9年,刘禅才下诏立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其它武侯祠,即湖北襄阳古隆中、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四川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堡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等。大殿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上刻历代文人墨客及军政名流诗词歌赋。后檐柱悬挂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对联:“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风。”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极显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琴童书童待立身旁,一持宝剑一捧印绶。龛下关兴、张苞护卫在侧。神龛上方蓝底金字匾额上“忠贯云霄”4个楷体大字为清代嘉庆八年(公元年)皇帝领琰御书于皇宫,“驿发”到勉县,由钦差工部侍郎来勉县代表皇帝将匾悬挂于此的。大门两侧有联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此联道出了诸葛亮临终时的旷古遗憾。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目前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联0余幅。在众多石碑中,首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年)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一碑最为珍贵。除此之外汉柏、汉桂、旱莲、银杏等古树名木30余株,遍布各处,其中汉柏18株,据测定树龄均在年以上。旱莲被证实为世界稀有花木,现被定为汉中市市花。张良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果.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老人,并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项羽杀韩王后,他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晋侯。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实行暴政统治的时候,张良还是个青年,出生于公元前年,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相继侍奉过五位君王。及韩国灭亡,张良为了报仇雪恨,不畏强敌,乃决心刺杀秦始皇。趁秦始皇东游之际,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张良马上令力士抛出10斤重量的大铁椎,可惜“误中副车”,受惊的秦始皇却安然无恙。张良便隐名匿姓逃亡到下邳(pī)。“博浪飞椎”的典故源于此。李白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张良逃到下邳以后。在圯桥(即江苏沂水大桥)遇见黄石老人,黄老为了考验张良的为人和才智,故意将鞋子掉在一桥下,吩咐张良去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张良一一顺从照做,获得黄石公的青睐,便约张良5日后天明来圯桥上再见。张良一连两次都迟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才见到了黄石公,黄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大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遂感行刺秦始皇乃为蠢事,后来便做了刘邦的谋士。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年,原址已无从考察.庙台子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余间,占地1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张骞墓张骞,是公元前世纪丝绸之路开辟者、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该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位于汉江北岸,距城固县约三公里。墓地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墓地占地十二亩,古柏阴翳,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墓地门前有一对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墓地正面是阕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张骞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雕一对。石碑正中一通,高18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墓中具有汉代特征的封土墓葬形制、“博望造铭”封泥、石首等出土物,与张骞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印证。年出土的博望侯造(铭)封泥(用“□”代替不可释读的字,“造”亦有学者认为是“铭”)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彰显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丰功伟绩和世人对其的景仰。张骞墓与陕西省其它六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一起共同承载和代表着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的历史时刻。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墓地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该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蔡伦墓位于陕西汉中洋县城东10公里的龙亭镇,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长眠之地,也是蔡伦的封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古柏参天、殿宇栉比、碑石林立、风景秀丽而幽静,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长眠在这里。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墓园原占地5亩,现为6亩。园内有建筑设施13处。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飘香,殿宇古朴典雅,塑像彩画栩栩如生。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蔡伦墓西侧有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建筑物平方米。是全国首家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融纸文化与蔡侯抄纸工艺为一体,建有茶厅、娱乐房、纪念品堂等配套设施,兼顾休闲与游乐于一体。在古作坊的造纸工艺流水线上,身怀绝技的矍铄老艺人为你展示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蔡侯纸造纸全过程。并可亲自参与、亲手抄制蔡侯纸,留下你的墨宝。建馆以来,央视《华夏文明》、《走遍中国》、《秦岭探访》栏目组多次赴洋对古蔡伦造纸工艺进行摄制,《蔡伦造纸术》、《秦巴汉中》、《人杰地灵》和《留住手艺》等专题片在中央4套、10套等频道进行播映,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先后已有英、美、加、日、韩等十几个国家客人来馆旅游,国内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汉中市旅游编辑离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小编
邮箱:auld.langsyne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