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间出血是什么怎么治疗

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氤氲期,即指现今所称之“排卵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

病因病机

月经中期又称氤氲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脾气虚、湿热和血瘀。

1肾阴虚

素体阴虚,房劳多产,肾中精血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2脾气虚

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但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阴随血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月经周期又再复发。

3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起湿热,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湿热随经血外泄,冲任复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4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淤血结,久而成瘀,瘀阻冲任,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遂致出血;瘀随血泄,冲任暂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血,持续2?3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或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作胀作痛,乳房作胀作痛,带下增多,质黏如蛋清者。此外,基础体温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可作为本病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

由于经水难尽,应与漏下和赤带相鉴别。漏下是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绵延数十日至数月不等。赤带是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均正常,经净后流出似血非血的赤色黏液,或臭秽、绵绵不绝。本病是经血拖延时日或淋漓不尽,所排出主要是血,不是黏液,与赤带不同。

与月经先期的鉴别

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可资鉴别。

与月经过少的鉴别

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而经间期出血常在月经周期的中间。

与赤白带、经漏的鉴别

赤白带、经漏无周期;而经间期出血有一定的周期性。

总之,临证时一般通过详细问诊及测量基础体温,可以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以发生在氤氲期,有周期性的少量子宫出血为辨证要点,结合测量基础体温进行分析则更为准确。治疗以调摄冲任,阴阳平衡为大法,选用滋肾阴、补脾气、利湿热或消瘀血之方药随证治之。

1肾阴虚

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阴不足,热伏冲任,于氤氲期,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故发生出血;阴虚内热,故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肾主骨生髓,肾阴虚,脑髓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外府失养,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故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加减一贯煎(《景岳全书》)。方药:生地黄15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熟地黄15克,甘草10克,知母15克,地骨皮10克。

方中生地黄、熟地黄、知母滋肾益阴;地骨皮泻阴火;白芍和血敛阴;麦冬养阴清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功能滋肾益阴,固冲调经,故出血可止。

若头晕耳鸣者,酌加珍珠母、生牡蛎;夜寐不宁者,酌加远志、夜交藤;出血期,酌加墨旱莲、炒地榆、三七。

①临证时可以合用二至丸,不仅有利于滋阴,且有利于控制出血。

②本病出血主要因排卵不畅所致,临证时可以稍微加点活血药来促进排卵,如川芎、五灵脂等。

③基于阴阳互根理念,临床上可以适当加些壮阳药,以利于肾阴恢复。

④如果出现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可以适当加些安神药物,以助心肾相交。  

2脾气虚

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氤氲期,阳气不足,不能统摄气血,因而出血;脾虚化源不足,故经量少,色淡质稀;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运化失职,则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脾气虚之证。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方药:人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黄芪10克,龙眼肉10克,茯神10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远志6克。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滋阴养血,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宁心安神,广木香、生姜、大枣醒脾理气和胃,使脾气健运。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气虚重者,加仙鹤草、十大功劳叶。

3湿热

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内蕴,于氤氲期阳气内动之时,引动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因而出血;湿热与血搏结,故血色深红,质稠湿热摶结,瘀滞不通,则小腹作痛;湿热流注下焦,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湿热熏蒸,故口苦咽干,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也为湿热之证。

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大枣,加茯苓、炒地榆。方药:白芍15克,生地黄10克,当归15克,阿胶(烊化)10克,牡丹皮10克,黄柏6克,牛膝15克,香附10克,大枣10克,小黑豆10克,茯苓15克,炒地榆10克。

方中黄柏、黑豆、茯苓清热解毒,利水除湿;香附、牡丹皮、牛膝理气活血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地黄、炒地榆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凉血止血之效。

出血期间,去当归、香附、牛膝,酌加茜草根、海螵蛸;带下量多者,酌加马齿苋、土茯苓;食欲缺乏或食后腹胀者;去生地黄、白芍,酌加厚朴、麦芽;大便不爽者,去当归、生地黄,酌加薏苡仁、白扁豆。

3血瘀

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瘀血阻滞冲任,于氤氲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因而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故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也为血瘀之证。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方药:大黄10克,生地15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枳壳15克,龟版(先煎)10克,桃仁10克。

方中桃仁、大黄、赤芍、牡丹皮、归尾活血化瘀,引血归经;枳壳理气行滞;生地黄、龟版养阴益肾,固冲止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气归经之效。

出血期间,去赤芍、当归尾,酌加三七、炒蒲黄;腹痛较剧者,酌加延胡索、香附;夹热者,酌加黄柏、知母。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

血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百会、太冲。

太溪、丰隆、阴陵泉。

针刺应按如下的顺序:先针刺血海、足三里穴,用补法,其次针刺地机、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法,再针刺百合穴用补法,最后针刺太冲穴用泻法。阴虚内热者加太溪穴,湿热明显者加丰隆、阴陵泉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耳针

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肾、肝、脾

先在以上耳穴上用耳穴探测仪或探针找准所需要的穴位,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或用耳穴压丸疗法,每3?7日换1次,左右耳穴交替使用。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头针

生殖区(双)。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食疗芹菜藕片汤

鲜芹菜、鲜藕各克,生油15克,食盐少许。将芹菜、藕洗净,芹菜切成丝,藕切片。将锅置旺火上,下生油烧热,放入芹菜丝、藕片、食盐,炒5分钟,加水适量煮熟,调味精后食用。可清热、凉血。

山药枸杞粥

山药、枸杞子各20克,大米60克。洗净,熬粥食用。有滋阴、止血之功效。

生地粥

生地黄30克,粳米60克。将生地黄洗净,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毫升,将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粥后,倒人药汁再煮10分钟后服用。有滋肾、凉血、止血之功效。

识别下方







































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
白凤丸的好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lj/1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