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吕梁人的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登临古称吕梁山的骨脊山峰顶,一揽骨脊山的大美风景,回味此山此地的传说与典故,放飞自己的心绪,放空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吕梁的地名因境内的的吕梁山而得名。《文物掌故集》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吕字是象形文字,古代写作"吕"它的上下两个口字象征着根根相承的脊骨,中间一小撇象征着脊骨之间的联系。吕梁的"梁"在这里被当作阻水的山石。吕梁意即象脊梁骨一样的山。吕梁山雄居群山之中,由北而南横亘八百里,构成了晋西高原的主干。晋西高原呈穹窿形状。整个地形以东北至西南为中轴,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吕梁山脉正处于这一条中轴线上,宛如一条脊梁,因而被称为吕梁。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海拔米。据(康熙)《永宁州志》载,"其名骨脊山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蒿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故名。看到古人如此描叙骨脊山,真正感受到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不同凡响。骨脊山山峦起伏、绿草如茵、鲜花争妍,犹如初恋般的温馨与神秘,在不同的季节里它都会用它那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去领略、去窥视。 吕梁历史悠久,有资料记载: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秦庄襄王四年(前)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永和五年(公元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黄初二年(公元年)设置西河郡。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后赵石勒元年(公元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4年)设吐京镇,太和十年(公元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郡。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四十年(公元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中华民国元年(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至此为止,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吕梁市正式成为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下辖1个县。 骨脊山山顶有汉代记载大禹治水的典故的"吕梁碑"。《永宁州志》载:骨脊山,原名吕梁山,"大禹治水始此。按:禹贡治梁及岐。又尔雅:吕梁晋望。又吕不韦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黄河泛滥形成无数高原悬湖,波及百里之外。故而大禹登临骨脊山观山势察地形,选定在孟门凿龙门?河道,成就了一番利在千秋的伟业。骨脊山作为大禹治水的起始点,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我的同学高迎新在多年前登临骨脊山时曾感叹:千百年来,人们为何想不到在这里大禹治水的始发地,为英雄大禹塑一座巨雕,以讴歌和赞颂一代伟人的功勋呢?我也有同感。年5月28日,恰逢吕梁山户外俱乐部组织驴友徒步登顶骨脊山的活动,我便早早报了名,多年的心愿即将成为现实。早上8点,我们从离石城区乘车出发,向东经田家会、车家湾、信义、小神头、千年水库,沿小东川一线行进,大约40公里,在长板塔三叉路口小型停车场下车。下车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牌子,是《告游人通知书》,上面明确规定了游人进山的注意事项。一进沟口,就遇上一大群牛群。大伙顾不上观看各色牛儿的憨态、欣赏小牛吃奶的可爱,匆匆上路进山了。没走一会儿,就走进了茂密的森林。忽见滿树白花开,吸引大伙看过来。大山里树种甚多,松树、桦树间长,灌木杂草丛生。这是一片白桦林。第一次途中小憩。小憩时,旁边小溪流水,带来一丝清凉。路边的青青的嫩绿色的小草,非常好看。人说它的名字叫"蕨",刚出芽时连根拔起,叫蕨根草,可以食用。在领队的带领下,不走大路、不走小道,专走没有踩出来的野路。忽然看到一朵紫色的小花,非常漂亮,有谁认识它?有人说它叫华北耧斗菜,俗称牛铃铛。难得一见的红皮桦树。行进中,突然发现有好多桦树被拦腰锯断,不知道是何人所为,目的是什么?总觉得心里不爽。山里的树长得奇形怪状,形态各异。有的树形十分有趣。我把这棵树叫"母子"树。我把这棵树叫"连理枝"。小小瀑布静悄悄,可能有的驴友没看到。这块石头象不象青蛙石?巨大的朽木,不知这大山里有多少木材资源被白白的浪费掉!行进在密林深处。巨石上面长大树,生命力如此顽强,真是不可思议。好大一棵树,任凭狂风舞,经历风雨雪,百年擎天柱。前面领队在探路,后面驴友人拥堵。此树在炼劈叉功?柔软身段为何人?再次小憩。跨栏前行。花儿待放羞答答,人说这叫野芍药花。参天大树,豪气冲天。爬坡前行。穿出黑老林,前面徒坡行,尽是鬼硌针,喘气又汗淋。猛然抬头看,不远是山顶!最后大约五百米冲刺,全部是将近70度的徒坡,经过一段乱石坡、一段硌针林、一段荒草带,中间休息了好几次,最后才终于战胜了最艰难一段路,站在了山顶哑口处。哑口处树干上的蓝色标志,上面写着吕梁蓝天救援队和求救电话。哑口处的石橙和飘动的三角彩带。终于成功登顶。骨脊山,我来啦!峰顶树立的旧木架是骨脊山峰顶的标志。几经寻找,也没有看到过史料记载的汉代所立的记述大禹治水典故的"吕梁碑"。真是一大遗憾。木架下面埋设的这个圆状物中间有突出的圆点,可能是属于地理位置座标高程标记,据说木架是气象台所置。地理座标高程标记不知是何部门所置,上面的字写的好象是"黄委会",或许是黄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的简称吧?不知那个年代的单位。站在骨脊山之颠,放眼望去,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有俗语道:真武山虽高,在骨脊山半腰。想想我们以前攀登真武山(现在叫作北武当山)的艰辛,看看我们现在站在骨脊山的顶峰,心中悠然生起一阵阵的激动与自豪!下午点半,才匆匆吃了午饭。登顶驴友在峰顶木架旁留影。下山啦,还要从最艰难的五百多米陡坡返回。陡峭山坡上开着美丽的不知名的花朵。这个花有人说是胭脂花,你认识吗?又要从乱石坡下去。这是什么花,象个钓金钟。有人说是紫斑风铃草,你知道吗?碎碎的小白花。有人说这叫蔓海儿参,也叫假繁缕路遇滚石坡,俗称乱石坡,地质学上称为石流坡。石流坡的岩块、碎屑,除在斜坡原地经寒冻风化崩解产生外,还有在重力作用下来自山顶滚落的。高山旱莲。象不象龟蛇斗?象不象大鼻子巨兽?驻足留影。中途休息。山下牛群马群遍地跑。继续下山前行。回望骨脊山主峰,心里依依不舍。再见吧,骨脊山!你看图中右下方石头形状象不象一个石人向骨脊山主峰行跪拜礼?下山途中遇到的一大片不知名的绿色草植物,美极了,我们4名驴友因为贪图美景走在后面,与大队人马分开走了。没有探索新路,而是沿原有旧路下山,意外发现了一处破败的寺庙:吕梁山神庙。大喜。庙里《吕梁山神庙碑记》记载了新修吕梁山神庙的全过程。供奉着黄黑青龙老爷。嘉庆元年七月十九日立。牌位刻着黄龙上帝之神位。途径小观景台(与偏西方向的高观景台不同),视野开阔,景色迷人,别具特色!难得一见的一棵松树上被啄木鸟掏出的好多树洞。再回首骨脊山,从高高的大树顶端望去,雄伟的骨脊山依稀可见,美景典故令人难忘。骨脊山,你是那样的深沉,你是那样的刚毅,你是那样的隽美,你是那样的坦荡!挥挥手,点点头,说再见!最后,用一句歌词作为这篇游记的结束语:"让我再看你一眼,我要把你记在心间……"夜幕降临,返回离石城区已经晚上9点多钟。此次徒步全程往返10公里多,海拔高度上升9百多米。注:个别图片选用同行驴友,在此一并致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