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呕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主要为火热上炎,值月经期冲脉气盛上逆,损伤阳络而发生呕血、衄血。经血上行由口鼻而出,必致下注冲任者少,甚或全无,故经行吐衄时,月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
1阴虚肺燥素体阴虚,或大病久病,耗损精血,阴虚内热,或忧思不解,积念在心,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发为经行吐衄。
2肝经郁火素性抑郁,愤怒伤肝,肝郁化火,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肝脉人颃,气火循经上犯,损伤阳络,发为经行吐衄。
诊断要点(1)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每逢月经周期而呕血或衄血,经净后便逐渐停止。
(2)多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伴口干咽燥等阴血不足症状。
(3)结合现代检查,排除鼻咽部出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器质性疾病。
辨证论治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不同,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但不可过用苦寒克伐之剂,以免耗伤气血。
1阴虚肺燥经前或经期呕血、衄血,月经量少,色鲜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干咳,咽干口渴,月经量少,或无月经,颧赤唇红,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素体阴虚,忧思积念,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冲气夹心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以致经前期呕血、衄血,量少,色鲜红;阴虚精血耗伤,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虚热灼肺伤津,肃降失职,故咽干口渴,潮热干咳;阴虚精血亏少,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或无月经。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也为阴虚肺燥之证。
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知母、麦冬、墨旱莲、牛膝。方药: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沙参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黑荆芥穗10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麦冬10克,墨旱莲15克,牛膝15克。
方中沙参、麦冬养阴润肺;熟地黄、白芍、当归养血调经;知母、牡丹皮、墨旱莲、黑荆芥穗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茯苓健脾益肺,牛膝引血下行。全方使阴液足而虚火清,肺燥除则吐衄自止。
出血量多者,加槐花、血余炭、三七粉、黑荆芥穗等以加强止血之功效。
2肝经郁火经前或经期呕血、鼻出血,量较多,色深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经郁火,伏于冲任,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气夹肝火循经上逆,肝脉过颃,损伤阳络,故经行呕血、鼻出血,色深红,量较多;经不下行而由口鼻溢出,冲任气血因而不足,血海满溢不多甚或无血可下,故经量减少或无月经;肝气郁结,故烦躁易怒,两胁胀痛;郁火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肝与胆相表里,肝火盛则胆也热盛,胆热液泄,故口苦咽干;火热伤津,则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也为郁火之证。
疏肝泻火,降逆止血。
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方药: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黄10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茜草10克,牛膝10克,白茅根30克,甘草10克。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清热,梔子、黄芩清热降火,川楝子疏肝理气,茜草、白茅根佐生地黄以增清热凉血之功效,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可以加代赭石、黑荆芥穗以加强降逆、止血之功效。若兼小腹疼痛者,为瘀阻胞中,于上方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止痛。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方一
迎香、风池、合谷、孔最。
少商、行间、太溪、内庭。
以主穴为主,肺热者配少商穴,肝火盛者配行间穴,肾阴虚者配太溪穴,胃热者配内庭穴。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方二
尺泽、阴谷、然谷、足三里、鱼际。
尺泽、阴谷、鱼际穴用补法,然谷穴用泻法,足三里穴用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方三
合谷、列谷、足三里、太冲、三阴交。
常规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耳针内鼻、肺、胃、额、肾上腺。
肝、肾、脾。
取主穴加配穴1?3个,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左右耳穴交替使用。或用耳穴压丸法,每3?7日换压丸1次即可。
头针额中线、胸腔区(双)。
生殖区(双)胃区(双)。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病案举例黄某,女,29岁,干部。
经前、经期口鼻出血3月余。
患者近3个月每值经前、经期口鼻出血。经期第一天来诊,见口鼻出血,色鲜红,月经量少,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乳胀胁痛,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经行吐衄(肝经郁火)。拟方:当归9克,川楝子12克,白芍15克,牡丹皮15克,梔子10克,黄芩10克,茜草根15克,白茅根15克,牛膝12克,玄参12克,益母草20克。
用药3剂,口鼻出血止,月经干净。经净后口服下方。拟方:牡丹皮12克,梔子10克,川楝子10克,白芍15克,当归9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干地黄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至经前一周改服第一次用的方。调理3个月,经潮无口鼻出血,经量正常。
(2)病案2:施某,女,26岁,统计员。
经期口鼻出血3个月。
患者近3个月每逢经期出现口鼻出血,量少,色鲜红;月经量少,咳嗽,痰少带血,形体瘦削,手足心热。
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
经行吐衄(肺肾阴虚)。拟方:女贞子15克,墨旱莲18克,生地黄20克,白芍12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茜草根15克,黑荆芥10克,仙鹤草15克,益母草20克,牛膝9克。用药5剂,口鼻出血止。经后口服下方。拟方: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干地黄20克,白芍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桑寄生15克,百合10克。
每日1剂,至经前3日改用第一次用方,连续用药3个月,无经行吐衄出现,追踪1年,无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