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m.39.net/pf/a_4909694.html
近日
省教育厅公布了85所
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其中
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上榜了!
在荣誉称号的背后
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的
劳动教育有什么特色?
今天就一起去了解下~
在千平米农耕实践基地里,家长和孩子们挽起裤脚、光着脚丫一起除草、播种,这是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每年都会有的热闹景象。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扎根农耕文化,通过自主研发农耕课程、动手实践、家校共育等多种方式,将劳动教育贯穿至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邝德强
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校长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从中感悟到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
《岁时节令》校本课程
让孩子感悟农耕文化
邝德强介绍,学校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办学特色,而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学校学生多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学校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因此,学校从农耕知识、农耕实践两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中国农耕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身心,实现效果和效益双丰收。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传统农业原则,渗入“以农为本、耕读传家、以和为贵”等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专门开发了农耕文化教材——《岁时节令》。教材除了教授农耕文化相关知识外,还设计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版块,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如在相应的节令章节中,学生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农耕过程,或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贴上自己的实操照片,或绘出收获的美好蓝图。千平米农耕基地
通过劳动拓展全人教育
课本的学习仅仅是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农耕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走进田野,自己动手体味农耕的快乐。在农耕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展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学校将农耕实践基地分为“班级种植责任田”、“沙漠植物栽培区”、“百草园”三大板块。“班级种植责任田”侧重于体现“活动性”,种植冬瓜、玉米、西红柿、菜心等农作物。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等田间活动;学生劳动之余,结合科学观察写好观察日记。结合语文写作,抒写种植心得。“沙漠植物栽培区”是今后农业向沙漠开发的缩影,侧重于体现“开拓性”,为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重视农业新发展的意识所用。“百草园”专门种植中草药,侧重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引导主动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园主要种植本地常见中草药,如感冒草、墨旱莲、积雪草、广防风、射干、犁头尖等等,并且配有有药材简单的生长特征和药用价值介绍,是认识民间中医药的“小窗口”。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农耕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逐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逐渐形成助人为乐、服务他人等正确的道德观念。农耕展览室
让学生从历史中体味农耕发展
农耕展览室作为实践基地文化内涵的补充,分为“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三水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常识”三个展区。邝德强介绍,展览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图片主要内容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变化简史、本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情况、农耕文化常识介绍等,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农业所承载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和聪明智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物主要展示锄头、镰刀、犁、耙、扁担、水车等本地农民使用过的农具,使学生通过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特点,知道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珍惜粮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目前,农耕展览室已经成为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重要的德育教育基地,真正将劳动教育、德育教育、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家长孩子齐农耕
家校共育新“天地”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一致,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每年,西南街道第十二小学都会举办“开耕节”和“收获节”,学校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农耕的方式,为每个家庭提供难得的亲子时光,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学校农耕教育特色的机会,让家长们在理解中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家校教育统一。
除此之外,学校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的劳动评价体系,不断开展农耕成果展示,评选“农耕积极分子”和“种植小能手”,并举办“田园诗歌朗诵会”、“田园文化”故事会等活动,通过“农耕教育”这一载体,把全人教育的理念贯穿至整个育人的环节中,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扫描以下葵花码即可进入“粤省事”小程序来源:广东教育、中小学教育之声编辑:三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