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222/626.html
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专场预展
11月27日—11月30日
拍卖时间
12月1日(周二)晚上8:00
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B1层B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电子图录
此次“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延续传统,以明清宫廷作品为主线,蒙古、西藏、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地区各个时期的造像相结合共同构架整个专场的脉络。宫廷艺术品一直以来是藏家们追捧的热点,而清代满洲贵族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主中原之后,藏传佛教更成为皇家信仰。
Lot清乾隆宫廷御制
紫金琍玛无量寿佛(金嵌宝石)
H23cm
来源:中国嘉德年秋季拍卖会,封面作品lot号。
这件外观华贵的嵌宝石紫金琍玛无量寿佛,出自清代乾隆朝,乃宫廷御制上品。“琍玛”一词源于藏文,意指用于铸造器物的铜合金,清宫档案中提到的紫金琍玛特指一种由多种贵金属冶炼而成的珍贵合金材料,在宫中专门用于制造佛像。紫金琍玛真正进入宫廷用于造佛的年代相当晚,直到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来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以后才正式出现在清廷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中。对这次历史性的相聚,双方极尽全力地表现出对对方的重视。为了迎接六世班禅,乾隆皇帝以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在承德兴建须弥福寿寺供班禅居住。而六世班禅在年获准进京后,马上开始为乾隆准备寿礼,第一批礼物更是在班禅抵达的一年前就到达了北京宫廷。在第一批进入紫禁城的礼品中,就包括扎什伦布寺制作的紫金琍玛造像。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老师所考,“紫金琍玛”一词最早出现在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的清宫档案中。据这条档案记载,宫中佛堂中新供奉了一尊紫金琍玛绿救度佛母,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所进(1)。中国嘉德本场这件带背光无量寿佛造像,分几部分铸造。除主尊之外,葫芦形火焰纹中空背光,单层仰莲座和莲座之下的方型中空台座均作鎏金处理。这种双色拼接的表现手法,在乾隆朝的紫金俐玛像中比较常见。比如今年故宫博物院与扎什伦布寺,在承德共同推出的大型展览“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中,就有一尊造型与本尊极为类似作品,出自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现藏于承德博物馆。承德博物馆这尊与嘉德本场这尊一样头顶挽高髻,尊像采用紫金琍玛嵌宝石,背光连同底座则为红铜鎏金。相比之下,嘉德这一尊似乎规格更高,主尊与铜鎏金仰莲座,宝瓶尚在,且方台座正面下垂织物亦是铜鎏金材质且正中饰有菱形宝石花。(见图1,图2)图1图2承德博物馆藏两尊紫金无量寿佛
主尊:紫金琍玛
背光底座:红铜鎏金
清乾隆宫廷内务府造办处铸造
紫金琍玛在清宫的铸造始于乾隆四十六年(年),止于乾隆六十年,由于配方材料包括金,银,铜,锡,铅,钢,水银,五色玻璃及金刚钻石等贵重材料,在十多年中仅制造了多尊左右,这种特殊合金的造像出现时间集中,作品少,成为清宫藏传佛教造像的珍品。紫金琍玛造像的铸造均根据乾隆帝的上谕制造,要事先将佛像的配方用料情况详细澄明反复做模,乾隆帝认可后才能开铸。自乾隆四十六年之后,宫中造办处几乎每年都要在万寿节铸造紫金琍玛无量寿作为贺礼,所以在现存的清宫紫金琍玛造像中,以无量寿题材居多。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圆满报身相,所以并未显现成身着袈裟的出家形象。而是身着天衣,天冠,并有十三种饰物庄严其身,手中持有盛满可令人长生不老之甘露的宝瓶。此尊无量寿佛手中所捧的金累丝嵌松石珊瑚瓶,从工艺等各方面考量,也应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配做的。现故宫博物院藏一尊出自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的铜鎏金无量寿佛(图3),手中所捧宝瓶与本尊类似。
图3甘露宝瓶对比图本尊(左)与故宫博物院藏一尊出自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的清乾隆铜鎏金嵌宝石无量寿(图3)紫金合金,因其材质成份的特殊性,光线之下,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铜质表面呈现的不同颜色,似彩虹般流光溢彩或者整体泛紫红色,个别紫金作品铜质表面会因氧化而偶见金色斑块。全身佩饰多处嵌宝石。背后衬葫芦形中空大背光,边缘呈火焰状,以楔插在方型底座背后。此尊无量寿另一特别之处,在于主尊坐下还有一椭圆形半日仰莲台,而非直接坐到方台座上。莲台安置于方形台座之上,细长小瓜子状双层莲瓣,整齐规整,还带有扎什伦布寺造像风格元素。拥有类似设计的紫金佛像,除此尊外,只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可见。参阅《皇帝的私人天堂:紫禁城珍宝》由NancyBerliner编著,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TheEmperor’sPrivateParadise:TreasuresfromtheForbiddenCity),页,图44。(图4)
图4清宫藏紫金琍玛嵌宝石观音像TheEmperor’sPrivateParadise:TreasuresfromtheForbiddenCity,页,图44自然光下流光溢彩的紫金琍玛Lot
西藏19世纪
棉布矿物颜料大日如来金卡
89.5×66cm
来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旧藏。
原由威廉·詹姆斯·卡尔霍恩(WilliamJamesCalhoun,-)先生收藏,卡尔霍恩先生曾于-年间担任美国驻大清国公使。年,此件作品由其遗霜赠予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直至年,美术馆才将之委托给纽约拍卖公司,后一直由私人藏家保存。
唐卡中央,大日如来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身后背光头光相连成葫芦型,四周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珠宝,双手于胸前结智拳印,主尊四周布满排列整齐、结不同手印的小佛像,同样都坐下有莲花,身后有背光。唐卡中心主尊大日如来佛及周围的小佛像皆以金汁细绘,仅佛头、佛掌心脚心和珠宝以彩色颜料描绘,色彩和谐,大气恢弘。整体构图规范,四周小佛像,外观相似,尺寸微小,但勾描精准,每一尊结不同的佛手印,于典雅中传递着庄严神圣的意蕴。
Lot
清乾隆(宫廷)
铜漆金白马头金刚(六品佛楼)
H37.5cm
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
来源:
1.欧洲藏家旧藏。
2.中国嘉德年春季拍卖会,封底作品lot号。
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建筑形式,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独特装修的佛楼一再出现,反映出乾隆帝对这种建筑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针对修密者不同根机(灵性、悟性)将密宗修习内容根据程度的深浅、成就的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即下品根机者修事部密法(功行品),中品根机者修行部密法(德行品),上品根机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品),上上品根机者修无上瑜伽部密法,其中无上瑜伽部又分为父续(无上阳体根本)和母续(无上阴体根本)两部,加上大乘佛教(即“显宗”、般若品)共称“六品(部)”。六品佛楼即是按照此六品内容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佛经、法器及佛塔的建筑。
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目前,其中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不为人知,或者夷为平地,被人遗忘,梵华楼是其中唯一的一处目前仍保存完整的原状,也是六品佛楼陈设模式的定型之作,成熟之作。藏传佛教神系纷繁复杂,要将其调理出来,工程浩大,在西藏本土也无先例,况且六品佛楼还要求将黄教的根本思想通过佛堂的布局、诸品神系的安排以及诸神图像学特征具象地、立体地表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设计者必须对黄教教义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对藏传佛教神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图像学有极为丰富的经典修养和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可以把梵华楼的内部陈设看作是清乾隆时期对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建构,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藏传佛教图像学的宝库,是宏观把握藏传佛教神系构架的有力尝试。
此件造像,依据其外观表现及相关仪轨,应为德行根本品的九主尊之一——白马头金刚佛,其手中法器已憾失。德行根本品位于五室楼上(请见故宫博物院出版“梵华楼”第三卷附图),正中是天井围栏,壁画前设紫檀供桌,上供九尊主佛。白马头金刚为第七尊(位于右三),一面三目二臂,头戴五叶冠,赤发高耸,耳后有束发缯带,怨怒相,赤裸上身,肩披帛带,腰束虎皮裙,配饰花叶耳珰、草叶花朵纹及腹长项链、手镯,臂钏,脚镯等,左手施斯克印,右手举金刚棒,展左立于椭圆型覆莲瓣底座上(参考《梵华楼》第三卷,故宫博物院出版,图)。
参阅:王家鹏主编,紫禁城出版社《梵华楼》第三卷页
参阅:王家鹏主编,紫禁城出版社《梵华楼》第三卷页
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所能见到的所谓六品佛楼佛像,以小方格内所供小铜像居多,桌上的大佛像则很少见,此件即是为数不多的大铜像,整座佛楼,“六室”共计也只有大像54尊。六品佛楼所有的铜造像就分布在二楼。楼上除明间以外的东西两边三间内,每一间靠北墙紫檀木供案上各供九尊大的铜佛像,它们是每品重要的代表性尊神。东西两边墙上各嵌入一个木柜。木柜上方上下计五层共有61个小格,每个小格内供小铜佛一尊。第一层和第五层铜佛最小,第二层和第四层次之,中间一层佛像最大,高在25-30厘米之间。每室东西两面方格加起来共供小铜佛尊。下方是六扇紫檀木雕花门,内存鞔皮木箱,箱内主要存放每部应供奉的法器和经书。尊小铜佛加上桌上所供大铜佛像9尊,共计尊,6品间内总计供大小铜佛尊。
参考:梵华楼每室东西壁供奉小铜像格子间壁龛
另外,供于紫檀供桌的大佛像,并无底边佛名款和背面归属品部识别款,这一点与方格内的“三道款”的小铜像不同。没有佛名刻款,但本尊底板上有一行手写的“善行手持金刚佛”和“德”字样,估计是人工标记此尊乃归属于德行根本品的善行手持金刚佛,但根据梵华楼的资料,善行手持金刚佛的发间有化佛、胸前有蛇庄严,与嘉德本场这一尊仪轨大不相同。在五室北墙的紫檀条案上,善行手持金刚佛与白马头金刚佛相邻,极大可能是底板标注有误。
据清代档案记载,慧曜楼、梵华楼从佛教角度称为“妙吉祥大宝楼”或“六品佛楼”,是清宫庭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与此楼形制相同的佛堂,京内外共有八座,但多数不是被毁就是文物遗失严重;唯有梵华楼硕果仅存,建筑完好,陈设齐整,包括了佛像、画像、法器、佛塔等诸多文物,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清代乾隆时期的旧貌,是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由此可见,此尊造像亦于早年流出于以上所提及的几座佛楼之中,在清代宫廷造像收藏领域有着难以撼动的尊贵地位。
Lot西藏14/15世纪白玉鼗鼓10×8cm藏传佛教法器之一,在很多宗教仪式、修炼、诵经时被广泛使用。鼗鼓可以用兽骨、象牙或玉等多种质地的材料制作,鼓面多以牛皮或羊皮蒙制而成,鼓身和鼓面绘有富于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既是一件法器,也颇具观赏价值。这件鼗鼓由两块白玉粘合而成,两头蒙皮面。束腰处装饰有镀金嵌宝石的腰带。鼓的一面系有彩带,两侧系一皮绳连着软物制的球状槌。
演奏时,拇指和食指执鼓中腰部,余下三指托缎带,摇动腕部,球槌击鼓面发声。其音色清脆,造型优美。鼗鼓有大小之分,大的叫“绝达尔”,小的叫“江堆”。鼗鼓常见,但以玉料制作的却很少见。类似的作品,布达拉宫藏有两件,均为青玉材质,而如嘉德本场这件以罕有的上佳白玉雕制而成的更是罕见,其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均不可限量。
参阅1《布达拉宫珍宝馆图录》,中国藏学出版社,年,页参阅2《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页52Lot
尼泊尔13世纪
守护佛母木质漆金护经板一对
43.6×17cm
40.5×15.2cm
这一对木雕经板,品相完好,色彩浓郁,为广为人知的一组木雕经板其中的两块。中央主尊分别是“五守护佛母”中的一位,均为一面二臂形象,这五位佛母皆为神圣咒语及早期佛经之化身,可带来安宁与幸福。
该组作品现分别藏于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其中所持数量最多的或許为DavidR.Nalin收藏,相关藏品出版于Kerin,ArtfulBeneficence,纽约,年,页74-9,图41-42E。
学术界认为此组作品均来自同一尼泊尔作坊,原本应为相关寺院与神龛内部绘塑图式之组成部分。这一组木雕板,每一块都只描绘一位神明,以细致的叶状涡卷框绕其身,工艺精湛的尼泊尔曼荼罗绘画中亦可见此类叶纹,呈现出马拉王朝早期(13-14世纪)之美学。
参阅:香港拍卖会年11月29日,号拍品,以52.5万港元成交。Lot
西藏14世纪
铜鎏金宝冠释迦
H30cm
此尊造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头戴宝冠的形象,亦称宝冠佛。从三身角度来说属于报身佛,代表佛的内证功德,也有人从佛陀传记的角度,认Lot为头戴宝冠是佛陀王子时期的造型,故称释迦牟尼王子像。这种宝冠释迦牟尼佛像是西藏、克什米尔及尼泊尔等地流行的造像样式。
此尊头戴花冠,耳际簪花。童子圆脸,宽额丰颐,白毫凸显,表情深沉内省。肩胸宽厚,肢臂浑圆。身着袒右式袈裟,仅在衣缘处刻划连珠纹。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莲瓣修长饱满。看样式做工应为西藏匠人颇受尼泊尔造像风格影响之后的作品。
Lot
西藏18世纪
棉布矿物颜料财宝天王唐卡
58×36cm
主尊下方藏文题记:???????
转写:rnamsras
翻译:多闻天王
上师下方藏文题记:????????????????
转写:rang’byungrdorje
翻译:让炯多杰(三世噶玛巴)
此幅唐卡作品即为藏传佛教颇为著名的黑唐卡。黑唐卡为唐卡的一类,以黑色为基底,用金粉勾勒,点缀少量色彩或象征性的晕染出人物和景物的主要结构及明暗,意趣神秘而深沉,在藏传佛教艺术中与彩绘唐卡一脉相承,而又自成一体的绘画形式,藏语称「那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出现于14世纪,并在17世纪后达到兴盛。黑唐卡惜色如金,画面保留很多黑色背景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写意绘画中以白计墨、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更为强化了黑唐卡深沉、空灵和玄秘的宗教意蕴。此幅黑唐卡描绘的主尊是财宝天王。天王身黄色,着布衣绸裙,以威镇三界坐姿端坐在回首怒吼的白狮背上。一手持宝幢,一手托吐珠宝鼬。头后点缀红色火焰纹头光。天界中央是身白色菩萨,左右分别为三世黑帽噶玛巴活佛让炯多杰(-)和金刚手菩萨。除人物以外的装饰物,包括云朵、背光、底座及座前供桌等均以金色线条勾勒,笔力刚劲,与浅色调晕染的主尊与坐骑,相互交融,把西藏绘画大师的高超技艺完美呈现于世人面前。财宝天王乃五方佛之南方宝生佛所化现,故又名“南通谢”。依经典所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住持之时,天王在佛前立下誓愿,愿护持佛法,给予众生财富之资量。常行慈悲善行之一切众生,籍由财宝天王之大力支持,可事业顺利,宏图大展,求财满愿。此件财宝天王黑唐卡,画面保存状态完好,更难得的是保留了原装裱。此作规格甚高,卷轴轴头为天铁所制,上面以银丝、铜丝错嵌出精美纹饰,工艺精湛令人惊叹。注释:
(1)罗文华,《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考察》,紫禁城出版社,年,P。
中国嘉德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86-10)-3
结算服务:(86-10)-4
媒体合作:(86-10)-5
运输(86-10)
网拍15006220/15910807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