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每年一到夏天,肥妈就会收到很多妈妈的后台留言,问我能不能给带孩子去贴三伏贴,当时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好好说下,结果没想到,最近三伏贴就上了一次热搜:医院的三伏贴已经导致名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年龄最小的仅11个月。看着孩子们背上的伤痕,肥妈真的很心疼。所以为了避免有更多的孩子受害,今天我必须好好给大家排个雷,说一说这三伏贴究竟是个啥?三伏贴的治病原理,按照现在中国传统医学的说法叫——“冬病夏治”,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素问》中的“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具体做法是:将特定的药物,以膏药的形式,选择三伏天,亦即自然界所谓“阳气”最盛的时候,贴在特定的穴位上。如此,药物通过穴位、皮肤、毛孔深入人体,就等于给人补充了“阳气”,待到冬天来临,就可以减少所谓“冬病”的发作(与之对应,中国传统医学里还有一种“夏病冬治”的“三九贴”)。这些“冬病”至少包括了:过敏性哮喘、咳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What?一种药能治多种病?还真有这种神药?其实仔细想想,根本就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三伏贴有这种疗效。那么有人反驳说,何必要那么多依据和证据呢?老祖宗传下来的的东西,几千年都是这么用的。这句话其实也值得考究,真的几千年都这么贴吗?根本不可能。有学者考据过,三伏贴疗法出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最早开始应用见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提到的“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可见在宋朝的时候,用的是旱莲草,还不是今天这些药。等到了清朝,张璐《张氏医通》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哮,才成了今天三伏贴的原型。那么今天的三伏贴,都包含了哪些成分呢?三伏贴的“基本方”包括: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麻黄、肉桂、樟脑、冰片或麝香少许。而这其中,甘遂是有毒的,可引起皮肤、黏膜的原发性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皮肤、黏膜产生急性炎性反应。口服导致口腔、咽喉肿痛,有灼烧感,局部外用常引起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热痛等巴豆油和斑蝥素样作用,甚至引起坏死。细辛也是有毒的。细辛对神经系统有较大毒性,先兴奋后抑制进而麻痹。中毒剂量在3g以上。中毒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多汗、颜面潮红,心率增快、呼吸困难。严重者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血压及体温升高、四肢抽搐、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白芥子同样有毒。它所含的刺激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对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中毒后可引起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外用白芥子末对局部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有时还会引起溃破红肿疼痛等。也就是说,贴上饱含上述有毒成分的所谓“三伏贴”,然后感受到的“阳气”(热痛感),其实质更可能是中毒。综上所述,即便老祖宗一开始使用的三伏贴确实有效,那么传到现在,究竟是不是中医范畴,确实要打一个问号。肥妈认为三伏贴和中药注射液一样,只是打着传统医学旗号的伪科学,更别说它的某些原料确实含有毒性,因此带小孩去贴三伏贴,真的不可取。如果对肥妈的文章还存有疑问,那么看看每年触目惊心的三伏贴事件,那些血淋淋的教训,都是为了提醒还没受害的家长,保护好孩子,别再跟风贴三伏贴了。
-bye-
往期回顾
肥妈推荐
育儿交流群已经建立了!肥妈和靠谱爸爸建了一个群,里面有很多身怀绝技的爸爸妈妈,欢迎大家一起来群里交流。宝妈宝爸请加,备注一下,会有专人拉入群,我们一起科学育儿。
联系我们吧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