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致人死亡!”、“警惕中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中药引起患者急性肾衰竭!”,近年来反映中药毒副作用报道常见诸报端,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到底还能不能看中医、吃中药?临床上,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甚至不少医务工作者,对中医中药也有着不小的偏见和误解。对于中药毒副作用的问题,其实应该理性看待。
1.少数中药确有毒性,临床理应清醒认识
其实,老祖宗早就明言:是药三分毒。而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靠着其偏性(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意外伤害,表现为毒副作用)来调整机体的失衡。所以,中药的来源尽管多数为纯天然、绿色的农产品,但并不代表没有毒性或毒副作用。如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老祖宗就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而位列下品的药物,多是有毒之品。所以,部分中药存在大小不一的毒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无须避讳。但另一方面,许多中药的毒性成分,却正是它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如砒霜有剧毒,但却是白血病治疗的神药,其根据其主要成分制成的亚砷酸已进入白血病临床诊疗指南;再如全蝎、蜈蚣等可以抗肿瘤,靠的就是其所含的毒性蛋白。另外,目前国家药典中对于一味中药是否具有毒性?毒性大小如何?都有明确的界定。即便是有毒中药,只要按照规定的剂量用法使用,其毒副作用多是安全可控的。
2.多数中药虽无毒性,违规制用可致毒害
多数中药在进入药材公司之前,其实是按照农产品进行管理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到位,就可能会产生潜在毒害。
如掺假伪品有毒:或由于认识不足,或由于利益因素,临床出现某些掺假伪品,比如关木通代木通,木通科的木通和马兜铃科的关木通都统称为木通,关木通含损害人体肾脏的马兜铃酸,毒性较大,而木通不含马兜铃酸,正是这两味完全不同种属,演绎出木通从“无毒”到“有毒”的“故事”,让有通利行水功效,能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的木通背了多年黑锅。
不良炮制致毒:有味坊间乌发神药“首乌”,生首乌含有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化合物等,对肝脏、肾脏有损害作用。临床入药一般为制首乌,需经过九蒸九晒,如炮制过程中偷工减料则会导致有害成分去除不完全,临床使用出现毒副反应。
孟浪用药生害:民间有些没有资质的医生,打着“老中医”的旗号乱用滥用中药,使某些无毒中药因剂量过大而产生毒副作用。正所谓“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即使是人参、红参等滋补类中药,如过量使用也会导致腹胀食少,有甚者流鼻血。因滥用剂量而致毒性,这样的锅中药也不背。
所以,很多中药的“毒性”——其实是因为管理不规范、使用不科学所产生的“人祸”。
3.科学减毒避害,中医经验丰富
炮制是中药一种独特的加工手段,包括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便于服用等。生于天地间的本草经过炮制,承受住了数千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了下来,比如草乌生用有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半夏生用有毒,经甘草、生石灰炮制成法半夏,善于健脾化痰;经生姜、白矾炮制后成姜半夏,善于降逆止呕;经白矾炮制后成清半夏,善于燥湿化痰。这三味药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许多大家熟知并使用的中成药均含有这三味中药,比如香砂养胃丸、藿香正气水含姜半夏,小青龙合剂中含有法半夏,蛇胆川贝枇杷膏、百咳静糖浆中含有清半夏。这些中成药疗效明确,是临床常用药,也未见有毒副作用报道,可见有些有毒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使有毒变无毒,发挥它们的临床疗效。
配伍减毒,中药讲究相互配伍,一份处方中各个药物君臣佐使,各司其职,不仅配合使用可增加原有疗效,还可以配伍使用减轻毒性。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称为“相畏”,反之称为“相杀”。如生半夏有毒,与生姜同用,毒性能减轻或消除。
4.正确选医用药,远离药毒药害
因此,部分中药虽然具有一定毒性,但祖国医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减毒增效经验,完全可以放心使用;而对于即便没有毒性的药物,如果鉴别不清、炮制不当,或使用不规范,也可能产生人为的“毒害”。尤其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强调辨证施治,如果辨证不准或错误,即便是制剂规范的中成药也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当下我们很多老百姓随意进食所谓“补药”,自己调制各种“药茶”,尝试各种“保健秘方”,由于不懂中医理论,都有潜在的误用致害风险。即便是对临床属于OTC的中成药,大家也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如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冒,中医有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分型,正柴胡颗粒对风寒感冒有效,却对风热、暑湿无效。如若不懂辨证,误用可能导致延误或加重病情。
其次,看病问诊需远离庸医,祖国医学讲究配伍,十八反十九畏,如若医师配伍不当,会产生药物毒性,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第三,中药需科学煎煮、服用,中药的毒副作用也会因煎煮不当产生:如附子中毒,多因附子需要久煎,而实际煎煮时间太短所致。
最后还需警惕个体差异引起中毒的原因,比如特殊体质人群对某些中药过敏。
中医中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不仅救死扶伤,还防病养生,是千百年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为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不矛盾,中医中药也并不过时,不应该被误解,更不应该因为“毒副反应”而被摒弃,我们需要理性认识中药的毒性,扬长避短,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需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作者
叶敏
监制
岳小强
编辑
矫健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