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天气转凉,鼻炎又犯了,小中医给您说说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泪为肝之液,涕为肺之液,汗为心之液,唾为肾之液,涎为脾之液”,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而鼻是呼吸的通路,为呼吸道的最上端,肺通过鼻与自然界相贯通,肺之经脉与鼻相连,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鼻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啥我们中医在治疗鼻炎的过程中首先从肺开始调制。因为所有的流鼻涕、打喷嚏其实都是肺的功能失调,症状只是人体疾病反应在外的一个表象而已。因此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能掌握病机,彻底根治。

我上学的耳鼻喉科老师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下又细分了鼻腔内部结构在五行中的属性。他提出了在耳鼻喉科中著名的辩证理论:“五度辨证”中“度”是中国文化的动态平衡的体现。从某个角度讲,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度。度也是道的动态,如果一种形态来衡量度适宜的状态,那就是自然。鼻部“五度”是指鼻部的解剖的五个分属,也指这五种分属在结合脏腑辨证体系下以相关脏腑为主要病机的五种类比归属,另外鼻部“五度”还指鼻部疾病的某种程度。故熊老提出“五度辨证”的概念,时时自醒中医鼻科的局部辨证也须遵从中医学“道法自然,从阴阳而生”的基本观点。

鼻部“五度辨证”思想内容

鼻分五度,五度分属五脏,外鼻(鼻尖鼻翼)及鼻前庭应脾土,脾主肉,故曰肉度;下鼻甲、下鼻道应肺,肺主气,故曰气度;窦口复合体、中鼻道、中鼻甲应肝胆,肝为枢机,故曰枢度;上鼻甲、鼻顶及鼻骨应肾,肾主骨生髓,故曰髓度;鼻中隔特别是利特尔区应心,心主血,故曰血度。

“五度辨证”既包含五行学说和中医脏象学说,又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对鼻的认识,将局部的病变视为整体脏腑经络功能变化的反映,强化了鼻部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强调临床辨证治疗时除应注意患者鼻塞的轻重缓急和伴随症状外,还应重视患者鼻腔黏膜及各鼻甲的色、质地、形态、肿胀程度和鼻涕的性质、色泽、涕量、气味等的局部体征以作为辨证的参考。

例如在临证时,发现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积脓,可认为病位在枢度,内应于肝胆,应考虑证属肝胆湿热;熊老认为鼻病病机复杂,若病变出现于多个度,则应考虑为多个脏腑失调的表现,如中鼻道积脓,并见双侧下鼻甲充血肿大,应属胆肺郁热。

气度——下鼻甲、下鼻道应肺

肺主鼻,鼻为肺窍,为肺之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肺主鼻……在窍为鼻。”肺主气,司呼吸,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医贯·内经十二官》曾言“肺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龠”。肺与天气相通,鼻窍是其门户,鼻者,通天气,又曰天牝。鼻窍除为通气之门以外,气味香臭全凭鼻窍分辨口,鼻窍能辨香臭,则须肺气宣降功能正常。故《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肺主气,外合皮毛,主表,致病因素每随清气侵人肺系,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浮游于天气间的辛燥焦香腐五气皆通过鼻进入肺,四时之气,冷热燥湿各不相同,但肺为“娇脏”,入肺之气必须温润适度,不热不燥,洁净无瑕,而要完成这一生理功能非鼻莫属,《严氏济生方·鼻门》说:“夫鼻者,肺之所主,取司清化,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另外,鼻黏膜分泌粘液有润泽鼻窍之功能亦赖肺之阴液上输以濡养之。

下鼻甲位于鼻腔的下方,为三个鼻甲之最大者,其大小变化对通气程度之影响最大,这与肺主呼吸功能密切相关。下鼻甲含有丰富的海绵状血窦,乃鼻腔中调节吸入空气温度之重要场所,这与肺之卫外功能密切相关。下鼻甲乃鼻腔三个鼻甲中血脉最丰富、阳气最盛之所,同时,又是气体进入鼻腔的门户,与吸入之气的润泽、加温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下鼻甲、下鼻道应肺。肺与下鼻甲关系甚为密切,肺的众多功能失调在鼻窍往往反映在下鼻甲。肺气虚弱则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肌表,肺气失于宣泄,则壅滞上逆鼻窍,下鼻甲肥大,黏膜充血,鼻腔有脓液潴积,出现鼻塞气热、鼻翼煽动、张口呼吸、黄脓涕多,涕擤出后则鼻塞改善。所以说下鼻甲、下鼻道应肺。

肉度——外鼻及鼻前庭应脾胃

鼻居面中,中医称鼻为明堂,为一身血脉多聚之处,虽为肺窍,但外象属土,故在《小儿药证直诀》提出“鼻为脾”。《医学心悟·卷五》说:“鼻准属脾土”,指出鼻尖部由脾脏所属。从五行方位而言,中央属土,鼻与脾相应。鼻为清窍,乃清阳交会之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发清阳,司统血之职,脾的盛衰,关系到鼻部血脉的盈虚与血液运行情况。故《素问·阴阳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就是由于脾的升发作用,使清气上达于鼻窍,鼻窍才得以通利。即鼻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脾气的健旺。鼻与脾有关,脾胃互相为表里,又因胃的经络上循于鼻。脾不及则令鼻窍不通。鼻为一身血脉多聚之处,当脾胃的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鼻失所养,易为邪毒滞留而致鼻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鼻前庭皮肤为鼻尖、鼻翼皮肤的翻折,仍处于面之中央部,且形态结构与功能类于后者,故鼻前庭也可归于脾胃。外鼻为鼻部肌肉汇集之处,而脾主肉,故外鼻赖脾之濡养才能发挥正常作用。脾脏发生病变,可循经反映于外鼻、鼻尖及鼻前庭,临床中可以通过观察外鼻的变化来测候脾胃的病变,如《素问·刺热论篇》说:“脾热病者,鼻先赤。”在临床治疗时,观外鼻、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的变化也可以指导我们的临证治疗。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鼻失所养,则可将外鼻、鼻尖、鼻翼及鼻前庭萎黄失润;若饮食不节,嗜好食辛辣炙博,肥甘之品,脾胃积热,上犯鼻窍,则可见上述部位生疮,鼻尖鼻翼或鼻前庭红肿。故外鼻、鼻尖、鼻翼应脾胃。

枢度——窦口复合体、中鼻道应肝胆

肝胆互为表里,肝之经脉循抵畜门(似指鼻孔),足少阳胆经之脉会于睛明,夹鼻之山根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的运动变化,升降出入全赖肝的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精汁,其性刚烈,上通于脑;脑为精髓之海,下通于頞,頞之下为鼻。胆之经气平和,则脑、頞、鼻俱得健康。窦口复合体在鼻腔中其通气和引流的作用,即疏泄作用,这与肝主疏泄相似。肝系筋膜理论及少阳三焦为津气升降出入之枢理论与西医认为鼻腔鼻窦粘膜的通气引流功能以及鼻腔鼻窦粘膜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认为鼻一鼻窦炎发病是鼻腔鼻窦引流不畅基础上合并感染而来的炎性反应,认为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是鼻窦炎始动因素。体征方面多见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积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性分泌物。熊老《今日中医耳鼻喉科》指出鼻渊发生的主要病机:胆腑郁热,邪舍鼻窍,正气不足,通过临床进一步发现鼻渊患者中肝胆湿热型占72.89%左右。可见肝胆与窦口复合体、中鼻道关系甚为密切,肝胆的众多功能失调在鼻窍往往反映在窦口复合体、中鼻道,故中鼻道、中鼻甲及窦口复合体应肝胆。

髓度——上鼻甲、鼻顶及鼻骨应肾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指骨中之髓是由肾精生化而来;肾主骨,主生髓,充养于脑,脑为髓海,髓海之下为鼻顶。故《会心录》谓:”夫脑属神脏,藏精髓而居高位。鼻为肺窍,司呼吸而闻香臭。……盖少阳升发之气,全赖肾水为之养,肾水虚则胆火无制而上逆于脑,脑热蒸蒸,气化浊涕,走空窍而出于鼻,臭不堪闻,脑为诸阳之会,髓为至精之物,鼻属金气之路。”说明了鼻之高位与髓及肾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现代解剖学来看,鼻顶毗邻颅底,颅底前窝和的颅底中窝上方为脑脊液及脑组织,另外,督脉循行自后项上顶,循头向下经鼻梁至鼻尖之正中,肾之经脉交会于督脉。

肾主纳气,肺司呼吸,金水相生,肺肾同源,故肾与鼻有着间接的联系。《素问·宣明五气》谓:“五气为病……肾为欠为嚏。”《秘传证治要诀·卷之十》谓:“有不因伤于冷而涕多,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生。”言明此乃肾虚不能固涩,故浊津败涕不能收敛,循鼻顶渗渗而下所致。可见鼻顶、上鼻甲和肾的生理病理最为密切,故熊老认为上鼻甲、鼻顶及鼻骨属肾。

血度——鼻中隔特别是利特尔区应心

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鼻乃血脉汇聚之处,为“多气多血之窍”,心之气血循血脉而贯注于鼻,鼻得濡养,则鼻部肌肤润泽,鼻窍通利。心血充沛,奉养于鼻,则嗅觉灵敏。鉴于“鼻内脆骨空虚处内藏中血堂”的理论,熊老认为,“中血堂”颇类今之利特尔氏区,此处为鼻中血脉汇集之所,血脉丰富,可归于心。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及青少年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即利特尔区。此处血管丰富,表浅,吻合支多,易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且其下即为软骨,当粘膜受伤时易发生血管破裂。这充分表明鼻中隔特别是利特尔区与心的密切关系。

心主嗅,故心令鼻知香臭。心藏神,主宰着人体的一切活动,精神意识,思维变化等,都是在心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的,故有“心主神明”之说。鼻司呼吸,闻香臭的功能亦是在心的主宰下发挥其作用的,如《难经·四十难》说:“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现代医学认为嗅区粘膜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及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位,同样表明鼻中隔与心的密切关系。若心脏失调,为邪热所伤,可致嗅觉异常或中血堂血络怒张,发为鼻衄。《诸病源候论·卷10》说:“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可见鼻中隔与心的生理病理最为密切,故熊老认为鼻中隔属心。

因此我们在整个鼻炎的治疗中是讲究辨证论治,和西医是二个不同维度的治疗手段,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从内往外驱邪外出。

我现在给大家在说下比较常见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传统名称为鼽嚏,是一些特殊体质的人接触某些物质后所发生的异常反应。故《外科正宗·漆疮》(漆疮是代表过敏性疾病中的常见病)谓:“由来自异,有感而弗感。”陈氏说得很清楚,人的禀赋体质各异,有些人对某些物质可以产生反应,而也有人则毫无反应。其实这些物质,都是毫无毒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人接触后都毫无反应而安之若素,但某些人即发生异常的反应。

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较常见于青年,它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可以发生于任何一个部位,包括内脏在内。因之过敏性鼻炎仅仅是过敏性疾病中的一种而已。这个在我们的熊老师的五度辩证中也强调整体论。

过敏性鼻炎可以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两种:

前者不分季节,随时可以发作,长期反复不休。

后者为定期性或季节性,仅发作在一年中某一个季节或节气,到一定的时间发作,也在一定的时间消失。不过这两者之分,以不重病而重辨证的中医来说,毫无分开的价值,因为在中医理论体系的角度上来看,其“证”相同,其治一致,基本上无其区别。

一、临床表现

不论何种鼻炎,局部症状都是:

作痒:发作之前,鼻腔内奇痒。一般冷风、冷气、有剌激性的气体、粉尘……,都能导致奇痒。有时情绪也能刺激作痒。

狂嚏:一痒即嚏,也是阵发性地紧随作痒而来,从三至四个到数十个不等。

清涕滂沱:继痒与嚏之后,清涕即无控制地流淌出来。其质清淡如白水,擦在手帕上,毫无痕迹可见。

短时期的鼻塞与失嗅:嚏后,马上鼻子堵塞,并嗅觉也暂时消失。等待一个相当时间,一切恢复正常,毫无后遗症状。

全身症状两型鼻炎无明显区别。季节性的,则在发作之初可伴有头痛或全身不适。

局部检査可见两下甲肥大水肿,鼻腔粘膜苍白,表面水汪汪有如鱼鳔。但这些症状往往也随发作情况演变而不同。

过敏性鼻炎,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这种数据中医在诊断上不起什么指导作用,但在观察疗效时,很有帮助。

二、病因病机

目前,临床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肺热、肺火:一般鼻病,大多新病属寒,久病属热。所以久嚏不止,可作肺中积热目之。正如《东医宝鉴》所谓:“火乘金为病。”

肺寒:《景岳全书》:“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塞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因为肺本恶寒之脏,一着寒冷,当然及时反应,故而狂嗅与清涕共来。

卫虚;卫气是阳气的一个部分,生于水谷精微,源出脾胃,既能温养脏腑,又能保卫肌表抗御外邪。一旦虚衰,大小之邪从开窍之鼻也好,所主之皮毛也好,可以长驱直入,首先反应于鼻病者,为狂嚏与清涕。

肾阳式微:肾阳主一身阳气,故称元阳。肾阳一虚,无以温煦脏腑诸窍,则肺也当然虚冷自怯,更难抵御外邪。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所以,归纳起来,有实证、虚证两型。

实证为肺有热邪,深伏难宣则狂嚏,或寒袭肺经,金叩乃鸣。

虚证有卫气不充,藩篱失职,所以外邪易袭,脾阳失振,浊阴笼罩,金受叩而鸣,或肾阳衰竭,内则难以温养内脏,外则无法资助卫气而抗拒外邪。

三、辨证论治

肺热:狂嚏不止,对寒冷的刺激不太敏感,鼻涕呈淡黄色而清稀如水。鼻粘膜正常,甚至有充血现象。一接触任何刺激,如煤气、香烟、热气等,马上发作。舌薄黄苔。

肺寒:狂嚏,清涕多稀薄澄清如自来水。平时容易感冒。大多一遇风寒,马上发作,所以早晨起床之际,必然一次狂嚏。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舌薄白苔,脉细。

卫气不固:容易喷嗅而嚏数不多不狂,接触极小极微的外来刺激,亦可马上发作,流涕多清稀,一般病程较长。

身症状为运化不健,入冬畏寒,常年在感冒中,精神疲乏,鼻塞严重。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或轻微水肿。舌薄苔,质淡白、嫩、胖,脉虚而缓。

肾阳不足:病程必长,不论冬夏,一直处于病态中。一切局部症状,较卫气不固者更为严重。全身症状,更显示出萎顿不振,腰疼、脊冷,四末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而频频欲解。舌薄苔,质淡不红,脉多沉、迟、细、弱。检査可见鼻粘膜苍白无华。

(一)内治

一般情况下,此病实者、热者少而虚者、寒者多。

肺热:当清肺泄热脱敏法,常用代表方为清热脱敏汤。

常用药:桑叶、薄荷、蝉衣、地龙、路路通、紫草、茜草、墨旱莲等。

肺寒:当调和肺气,温肺祛寒法。常用代表方为桂枝汤。

寒甚者,可选加以下诸药。如细辛、荜茇、荜澄茄、炮姜、补骨脂、附子、肉桂、淫羊藿之类。

卫气不固:当益气固卫法,常用代表方有玉屏风散。

一般卫虚者,肺气宗气必虚,所以也可以补气升清法,如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之类也可取用。

常用药:防风、白术、黄芪、橹豆衣、桔梗、诃子肉、甘草、党参等。

肾阳不足:取用补肾温阳,常用代表方有桂附八味地黄汤或右归饮。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补骨脂等。另外亦可加些仙茅、仙灵脾、诃子肉之类的药物。

另外有个叫蜜制截敏方

处方为:乌梅12克,防风12克,柴胡12克,五味子12克,甘草8克。(干祖望老师的方)

浓煎两次,分两次一日进服。每次药汁中冲入蜂蜜15克。

(二)外治

1.每天磨鼻。沿鼻外缘前后上下磨-下。

2.点揉鼻炎穴(平衡针中的穴位),迎香穴、上迎香穴。下

3.点揉合谷穴(虎口处)、列缺、曲池下,要有酸胀感。

4.每天自行按揉过敏穴(平衡针穴位)

5.五倍子、辛夷、蔻仁、石榴皮、细辛各等分,共研细粉末,用纱布裹住,每日早晨塞入鼻腔内,左右交替,约半小时后取出。(不可煎熏)

在我们整个中医的几千年历史医学史中,我们始终坚信整体观和辩证论治。因为每个人的方子都是特定的,属于精准化的治疗模式。但是由于中医的不可定量的非标准化治疗,造成我们选择医生也很困难,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中医。

好的中医一定有以下的特质:

1,谦和、耐心的倾听你的难处,甚至在不忙的时候会和你拉拉家常,其实拉家常也是我们医生在了解你的病情,

2,在诊疗中看病速度慢,细心的医生。常客可能时间短点,因为已经了解了你的病情。一般而言,初诊病人在10-20分钟。

2.交流中一定是使用你听的懂的医学或者民间道理来告知你主要问题是什么;

3.好的中医一定会很详细的告诉你,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生活、运动方式、起居时间等。朴实真诚,不夸海口是这类医生的气场。

4.一定要记住职称的高低和医术的高低不是正相关的。

5.开的药简而精,价格不是太贵,当然如果病情需要用到名贵药材也是有可能比较贵的,如我们中医中甘草泻心汤,只有7味药,但是价格就要好几十元了。

6.不主动推荐中药盒西医掺着吃,因为是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医学理论,各有优劣。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样治疗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zj/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