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者缓也,汤者荡也”在中医药界广为传颂。这个论述来自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所著的《用药法象》,形容的是,不同剂型的中药,其发挥疗效的途径和速率不尽相同。丸药,可被类比为西药中的缓释片,是将中药磨成细粉,加入粘合剂及辅料制成的球形药剂,因其起效和缓,药力持久,常被应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治疗。
百年而来,“丸者缓也”作为遣方用药的指导经验,口口相传。随着中药现代化时代的到来,药学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理论研究与实验论证的互相填补、齐头并进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RaimarL?benberg教授携团队,通过药剂学中的制剂溶胀和侵蚀实验,统计学中的药物释放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源的二至丸在多种模拟生理环境下的有效成分释放模式,进一步验证了“丸者缓也”这一中药理论。该成果在国际医学期刊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结合医学学报》)发表。
ArethereleasecharacteristicsofErzhipillsinline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ory?Aquantitativestudy
二至丸释药特性的实验研究
二至丸由女贞子和墨旱莲组成,是临床用于治疗崩漏虚证的药物,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功效。特女贞苷是二至丸中稳定的有效成分,通过分析特女贞苷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能够探知二至丸中有效成分的释放模式。那么,“丸者缓也”理论是否能够应用于“二至丸”呢?
研究者根据《中国药典(版)》自制二至丸,同时选取“雷允上”牌、“仁和”牌二至丸作为平行对照,配制模拟胃液、模拟肠液、醋酸盐缓冲液,首先对它们的有效成分——特女贞苷进行溶出释放分析。之后,对三种二至丸进行溶胀分析和侵蚀分析。最后,对三种二至丸的成分释放曲线进行模型拟合。经过40种药物释放模型的拟合尝试后,作者发现,Weibull模型最能反应二至丸的释放模式,同时,有效成分的释放是通过基质溶胀和药物扩散共同实现的。
引用格式
ZuoJY,ParkC,DoschakM,L?benbergR.ArethereleasecharacteristicsofErzhipillsinline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ory?Aquantitativestudy.JIntegrMed.;19(1):50–55.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