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产:即分娩过程。分娩是妊娠中的最后一关。旧社会产妇因难产而处理不当,母婴死亡率很高。先师传授妊娠六、七个月时,每月服1-2贴保产无忧散,多能保产无忧。若临盆气不接济时,急服大剂独参汤(人参30-60g)1帖,迅即气壮力足耐受力增强,待产门开足再使力,多能一鼓气产出。
(二)方源
山西省临县名医薛逢德先师传授。
(三)组成
先师传授的保产无忧散,与(傅青主女科)载方方药数量相同。唯女科有三名:编首名“治产秘验良方”,补编名:“保产无忧散”和“保产神效方”。除治产秘验良方多一味红花外,余皆相同。
当归12g,川芎10g,炒白芍10g,醋炒艾叶6g,羌活6g,川朴6g,菟丝子10g,炒枳壳6g,炙黄芪10g,川贝6g,生甘草5g,黑芥穗10g,生姜3片为引。
(四)主治
保产无忧散:未产能安,临产能催,偶伤胎气,腰疼腹痛,甚至见红不止,势欲小产,危急之际一服救急,再服全安;临盆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产或子死腹中,生命垂危,服之奇效。通观本方,适应范围广泛,堪称保产无忧。临床验证确有保胎助产的作用,所以深受医家和产家的青睐,可谓家喻户晓,非秘而不宣之方也。
(五)服法
傅氏训“安胎去红花,催生去祁艾”。上方用井水ml,姜3片为引煎服,服之即效……强调产前空腹预服两剂,临产随时热服;若产程过长气力不济时,先将事先煎好的独参汤服下,顷刻间气力大增,耐受力增强,多能一鼓气娩出,转危为安,足见独参汤救急之功效。
(六)方义
保产无忧散由四物汤去地黄之腻以养血;炙芪及独参汤益气;芍甘汤加枳壳、厚朴解痉镇痛促使肠蠕动助产排气;菟丝子补肾气,安胎而止腰痛;羌活、荆芥穗防止外邪乘虚而入,并治失血头晕;祁艾、黑荆芥防止出血过多,共起保胎、催产之效。
先师针对产程过长、产妇气力尽耗仍不能产出的危急情況,急煎大剂量人参(30~60g)汤服下,常能一鼓作气产出,转危为安。实乃对人参“大补元气”的经验之策。此举亦可谓拿握病机,用量适当,得到反馈性疗效的典范。
(八)医案
例1:薛氏,生育年龄怀孕,六七个月必遵夫命,每月服保产无忧散2~3贴,临盆前必买上等人参60g备用。大女儿出世前,宫内占位大,其母矮小,分娩时骨盆径窄小,临盆稍稍使力即大汗淋漓、气息奄奄,助产医师同意服用人参汤,服下50g煎液,不足半小时则气力大增,一鼓气娩出一婴,体重3kg。
例2:李氏,30岁,初产。按产科预测可以自产。但临盆宫口开至不足4cm,持续3小时不见继续增大,助产士数次鼓励用力,产妇已精疲力竭、大汗淋漓、腹痛呻吟,丧失自产信心,再三要求手术。当时其母让产妇将面前50g独参汤汁一饮而尽。过了一刻钟,发现宫缩有力,宫口开全,助产士鼓励产妇用力,顷刻产出一个男婴。该女士是学西医的,妊娠期中西药材概不接受,及至6个月时,其母令其服保产无忧散,她也不接受。临盆时迫于无奈,才服下那碗独参汤。事后她说:真没想到中药人参救急,竟有如此良效。
本文摘自《秘验奇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长茂。
-----------------------------------------------------------------------------
保产无忧散一方,原载于《傅青主女科》。十几年来,笔者以本方化裁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三十余例,效果显著。
神验保生无忧散(此方源自《医学心悟》)组成:当归(酒洗)1钱5分,川贝母1钱,黄耆8分,白芍(酒炒)1钱2分(冬月用1钱),菟丝子1钱4分,厚朴(姜汁炒)7分,艾叶7分,荆芥穗8分,枳实(面炒)6分,川芎1钱3分,羌活5分,甘草5分。
功效:令儿易生,救孕妇产难,保子母安全。
用法:水2钟,加生姜3片,煎至8分,空腹温服。妇人临产,先服1-2剂;或遇横生倒产,甚至连日不生,速服1-2剂,应手取效。
方解:新孕妇人,胎气完固,腹皮紧窄,气血裹其胞胎,最难转动,此方用撑法焉。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者也;厚朴去瘀血者也,用之撑开血脉,俾恶露不致填塞;羌活、荆芥疏通太阳,将背后一撑,太阳经脉最长,太阳治而诸经皆治;枳壳疏理结气,将面前一撑,俾胎气敛抑而无阻滞之虞;艾叶温暖子宫,撑动子宫,则胞胎灵动;川贝、菟丝最能运胎顺产,将胎气全体一撑,大具天然活泼之趣矣;加黄耆者,所以撑扶元气,元气旺则转运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秽恶,散寒止呕,所以撑扶正气而安胃气;甘草协和诸药,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撑法之神者也。
保产无忧散具有补气血、益肝肾、固冲任而安胎的功效。方中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芍药养血柔肝;黄芪、甘草补气,甘草兼能调和诸药;厚朴、枳壳理气;菟丝子阴阳双补;川贝母清肺化痰;羌活、荆芥疏肝祛风;生姜温中安胃;艾叶暖宫散寒安胎。在临床运用时需有加减:肾虚腰痛者,宜加补肾药;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肾阳虚加炒杜仲、川续断;平补肝肾加桑寄生。脾气虚弱、倦怠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血虚者加制何首乌、阿胶、桑椹、熟地黄。气滞腹痛者加砂仁、香附,并重用芍药、甘草。恶心、呕吐者加砂仁、陈皮。胃热者加黄芩、竹茹。血热者加生地黄、黄芩。阴道下血者加阿胶珠、鹿角霜,并重用荆芥穗炭。如属习惯性流产,常加补骨脂、鹿角霜。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和体会到:①流产患者以肾虚冲任不固最为多见,所以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炒杜仲为安胎之常用药。②川芎一药,性辛温而善走窜,为血分之气药,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旁走四肢,以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见长。故常用于产后。若用于安胎必须慎重。如要用时,量不宜大。尤其是阴道下血患者,最好不用。③黄芩、白术不失为安胎圣药,但并非一遇胎动即用,而是有热者才用黄芩清热安胎,兼脾虚者用白术健脾安胎。④砂仁、香附是理气安胎良药,用以治疗兼气滞腹痛者,疗效显著。⑤凡患流产者,必须调情志,慎起居,禁房事。如此方可达到保胎目的。
本文摘自《当代中医名家医话·妇科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谭秀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