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昨天晚上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开药方用大枣有多有少有时候几十枚有时候十二个有时候八九个有时候两三个(少儿量)、还有时候不用。昨天晚上特别累没有多作解释、今天特意写一篇《解读大枣》供大家批评吧!呵呵:《神农本草经》载大枣“和百药”,是指其可和解百药毒,功似甘草解百药毒,通行全身十二经。大枣则助十二经,与甘草有相似之功用也。张仲景用甘草为补气和中(重在“和”字);大枣,为补脾益气(重在补脾),两药均能解药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jujuba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实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鉴别要点
本品呈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果香,味甜。
仲景应用大枣情况(仲景使用大枣共计65方)
补中益气:
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和解之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和解中焦之剂,方中皆用大枣。薯蓣丸用大枣一百枚,亦取大黄补中益气之能。
养血安神:
如《金匮要略》之甘草小麦大枣汤(又名: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
调和药性:
功同甘草,“和百药”,如《十枣汤》(《伤寒论》方),葶苈大枣汤(又名: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金匮要略》方)等。
★仲景使用大枣特殊用法
第一、仲景用大枣与发汗、过寒或者过热以及有毒药物有关。对药性猛烈药物(即过寒过热)以缓解其莽撞之性,减缓其对胃或者发汗的迅疾反应。
第二、益阴和营,仲景常用大枣与生津同用于含桂枝或麻黄方剂中以防峻烈发汗并且增加营血、恐有不及又加米粥啜饮。此保津液之圣人心、婆心。实际这两条应该都是顾胃气和津液的。津液不伤重病可解、津液损伤轻病可重。津液过多即为痰阻、也是损伤。千万注意津液的中——即不过亦不不及。
仲景使用大枣用量
仲景用大枣最大剂量为30枚,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汤用25枚,小剂量为4枚,最常用量为12枚,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这不是死法,就是告诉我们大枣的用量是可以随症变化的。还有如果病人有撑胀感就要少用或者不用。有饥渴或者饿感严重就可以多用。对峻烈要要有包裹的意思像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等等。这需要医家自己的悟。千万不能因为要遵照经方就死板硬套、死板硬套不是对医圣的尊重而是在毁灭医圣的思想。任何医家如果不能因人因时因境而异、不能随病化裁就不要去学医,更不要说懂张仲景。这只会让医圣蒙羞!!!
仲景使用大枣炮制方法
仲景用大枣方均注明“擘”,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擘就是现在的掰,就是把大枣掰碎、以便于枣肉充分煮化到药液里。
医籍选论
《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杜子曰:主要是甘腻太过而造成脾不能合理运化了、脾随喜甘但是不可贪,贪则妄也、这是今人最爱的错误像不吃饭而天天吃保健品维生素等等等等、其实是害命害健康的鄙陋之贪妄。
非只大枣,现在人好吃的诸多甘甜果脯都会腻阻脾胃:像荔枝、杏桃葡萄干等等。希望推而广之、谨记!
如何用大枣的结论:
实际就是三条:一、与药物的峻烈程度有关;二、与病人的津液有关;三、与病人的脾胃有关。仅此而已。呵呵。(现在,新疆产的特别甘甜,有的硕大无朋,可以少用)
录一些医家对大枣的见解(素一认为对大枣的解释最合理且简洁明快又直奔主题切中要害的就陈士铎、但是多了个仙果嫌疑。其次陈修园、汪昂的解释也特别中肯!)附于后: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经》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主治心腹邪气,安中者,谓大枣安中,凡邪气上干于心,下干于腹,皆可治也。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者,谓大枣养脾则胃气自平,从脾胃而行于上下,则通九窍。从脾胃而行于内外,则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者,谓大枣补身中之不足,故补少气而助无形,补少津液而资有形。主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者,谓大枣味甘多脂,调和百药,故大惊而心主之神气虚于内,四肢重而心主之神气虚于外,皆可治也。四肢者,两手两足,皆机关之室,神气之所畅达者也。久服则五脏调和,血气充足,故轻身延年。(杜子按曰:时珍陋也、不可久服!)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形气不足者,宜调以甘药,大枣味甘,可以调不足,故主心腹邪气。外为阳,内为阴,阴阳和则中安;甘平益阴,所以安中。
脾者,阴气之原也,胃者,阳气之原也。甘平益阴,故养脾气。阴和则阳平,故平胃气。中气不足,则九窍不通。甘能满中,中气足,九窍通也。
十二经者,三阴三阳也。脾胃者,阴阳之原也。大枣养脾气,平胃气,则十二经无不助矣。肺主气而生津液,气平益肺,所以主少气少津液也。肺主一身之气,脾统一身之血。甘平益脾肺,身中气血和,自无不足之症矣。血气足则神安,所以定大惊。
脾主四肢,味甘益脾,脾气充,四肢自轻。甘平解毒,故和百药。肺气充,脾血足,所以轻身延年也。
——汪昂《本草备要》果部大枣
大枣,补脾胃,润心肺,和百药。
大枣。脾经血分药。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多食损齿(齿属肾,土克水),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大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成无己曰∶仲景治奔豚用大枣者,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脾土以胜妄水也)。
北产肥润者良(昂按∶金华南枣,更胜于北,徽宁所产,亦有佳者)。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
——陈士铎《本草新编》大枣
大枣,味甘,气温,无毒,阳也,降也。入五脏。通九窍,和百药,养肺胃,益气,润心肺,生津,助诸经,补五脏。惟中满及热疾忌食,齿疼并风疾禁尝。乃调和之品,非补益之味。《本经》曰其补者,亦因其调和之故也。
按∶大枣,仙人遗种,故其味独异于凡枣,善能调和五脏之气也。虽非补益,要亦无损。
吾浙诸暨,往往枣实有大如鸡蛋者,真仙种也。得其解者食之,实能益暮,惜不可多得耳。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大枣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主一身之气,脾主一身之血,气血调和,故有以上诸效。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大枣,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阴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精彩回顾
1.素一先生教你认中药:墨旱莲
⊙版权声明:本文作品版权归素一先生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投稿信箱: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白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