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一遇内经

医院订阅哦!我与中医结缘之始,便在《素问》。“您知道《黄帝内经》吗?”“知道啊!”“那您觉得《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算命的吧?”这是之前看过的一段街坊对话,受访者的回答在接受了正规医学教育后的我们看来自然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但五年前的我若被问同样的问题,却也是这样一个答案。“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有至人者···其次有圣人者···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上古天真论》里的这段文字,令素好求仙问道的我眼前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卷,真人似乎无处不在,又不在一处,至人辨列星辰,纵横八荒。这种关于境界极美的描述,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一度认为这本书就是修真问道的秘籍。作为一名有一定古文基础的高二文科生,对于《素问》开头几篇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力的。《上古天真论》中讲述男女一生的生长规律以及养神摄生的方法,令我逐渐明白了这本书是一本医书,而不是刚入手时以为的道书。于是,缘分就这么结下了,也因此指引了我步入中医殿堂。从大一接触《中医基础理论》开始,老师们就不停地强调四部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性,也是在具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后,我才开始能稍有体会的去理解内经的内容。《内经》全书分《素问》《灵枢》两册各八十一篇,其中《素问》的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而《灵枢》在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以外还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在全览本书之后,我发现《黄帝内经》每篇的句式大多一致,语言凝练,却又充满韵味。这样的写法能够做到要点一一列举,前后对照,无所纰漏,还能令人朗朗上口,不致太过枯燥,失了兴趣。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以此段为式,后面分别有“夏三月,此谓番秀”“秋三月,此为容平”“冬三月,此为闭藏”。本篇第一段以相同的句式分列四季之天气与人身之关系。如春天春气发生,万物欣欣向荣,又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所以人们要让自己的志意发生,就要披散头发,衣着宽松,在广阔的庭院里散步。肝象木,王于春,逆反春令而行秋令,则人体之肝气受伤。夏为火,火旺则木枯,所以春伤寒而夏病,又春生夏长,春逆则少气,所以夏长之令不得从,即无所奉长。书以此文,告诫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不可违其时令。《宣明五气篇》的13条条文,以五行为纲,分别写五味、五气、五精、五脏、五病、五邪、五劳、五脉。第一条“五味所入”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学过中基我们都知道“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酸苦甘辛咸”的对应性。《至真要大论》中也曾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又《尚书·洪范》曰:“曲直作酸。”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凡味之酸者,皆先生长于肝。以此类推,凡味之苦者皆心之所生,味之甘者皆脾之所生,味之辛者皆生长于肺,而味之咸者,皆肾生。那么这一条经文也就阐明了五中药性与相应脏腑的关系,可以用以指导用药。跟诊见习时见一女子,20岁,江苏常州人,月经不净,胃胀一周余,舌红苔白厚。女子20月经不净,又有胃胀感,且苔厚白,因脾统血,肝藏血,可见病在肝脾二经,经云“肝欲酸,脾欲甘”,故用药当从此。师用下方治之效甚佳:玫瑰花月季花当归炒白芍香附柴胡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姜半夏厚朴乌药沉香女贞子墨旱莲上药多能疏肝解郁,活血调经,行气止痛,滋补肝肾,又有行气宽中,补脾和胃之药,兼有乌药温肾散寒,香附治寒凝气滞之痛经。诸药多甘酸归肝脾,味入所喜而有奇效。该篇余下12条,都是以同样的手法来写,显得条理清晰,列举齐全,既方便了阅读,朗朗上口,又易于前后联系,理解用意。我们常讲“天人合一”是中医的一个核心思想,而我在《黄帝内经》中更是有了形象的理解与深刻的印象。整本《黄帝内经》基本可以理解为“天地有之,人身应之”八字。用道家一词以蔽之,则为“法天象地”。《上古天真论》中讲“真人”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至人”能益其寿命而强,“圣人”能百数,“贤人”能益寿而有极时,皆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天道而用之,可以长久。《金匮真言论》中以阴阳分一日之纪,并以人身应之,使人一身肤腠至脏腑各有所主,列别详清之至,几无纰漏之所。《阴阳别论》云“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经十二从,四经指的是四时之经脉,十二从则指十二经运行顺序,以“弦洪毛石”应春夏秋冬,而人之手足三阴三阳,应时一年之十二月。其后《天之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及《至真要大论》皆讲述五运六气之法。若“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还只是以一个纲领的形式在描述天地人的相应关系,那《五运行大论》中岐伯“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及“北方生寒”五段便是详尽论述天地之气与人身的制化出入关系了。在《异法方宜论》中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给出的答案是“地势使然”。其后岐伯就东西南北中五域之天地气象以及人之活动喜好作了总结,即各域人好发之病以及相应治法,从而得出最后“圣人杂合以治,各得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的结论,明确了三因制宜中的因地制宜。当然,去古五千年,在天地变化及人力影响之下,东西南北中天气已不可与古时同日而语,相异之处当自辩之。这亦是要因时制宜。《黄帝内经》内容包容天地,无所不至,乃是天地间一部不朽的奇书,既是医书,又是天书,以我浅薄的阅历和鄙陋的学识,尚不能做到“明经”。以上也是我结合前人注解才有的理解,大多拾人牙慧,不足道哉。但是我已经被她深深迷住,在我余下的生命里,她将伴随我走过风风雨雨,不离不弃。(作者学校:华北理工大学)曹禹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治白癜风沈阳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zj/2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