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临床症状,中医学中虽没有对蛋白尿的专门论述,但由于体内蛋白的大量丢失而使血浆蛋白降低,则可出现全身浮肿、气短乏力、腰痛等症状,故亦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病”范畴。慢性肾炎患者如何改善肾脏功能和消除蛋白尿,直接关系着本病的发展和预后。为控制蛋白尿,患者要常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使病情加重。
肾病综合征是多种肾小球疾病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象群,并非独立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
3.5g/24h)、低蛋白血症(30g/L)、高脂血症和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其诊断的必备条件,严重的蛋白尿(≥3.5g/24h)是肾病综合征的标志。如此大量的蛋白尿,在其他肾小球病不会见到。长期丢失大量蛋白尿,终会造成低蛋白血症。同时,水肿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与低蛋白血症呈正相关,当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时,机体通过一系列自我调节,以避免水肿发生,只有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严重下降时,方酿为水肿。水肿常渐起,多见于踝部.严重者可有胸水和腹水。
据蛋白尿的特点及相关病因病机发挥而伸之,中医认为脾气散精,灌注一身。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水谷精微更与湿浊混杂,从小便而泄;肾主藏精,肾气不固,气化蒸腾作用因而减弱,致精气下泄,出于小便而为蛋白尿。据此二端,可见脾肾不足是产生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关键。故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并结合针对这一病理机转的专方专药,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李济仁先生拟定了“蛋白转阴方”,药用十二味:黄芪50克,潞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川断15克,金樱子15克,诃子肉15克,覆盆子15克,乌梅炭15克,川萆薢15克,石韦20克,白茅根20克,旱莲草15克。
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为主药,治其本;辅以川断、金樱子、诃子肉、覆盆子、乌梅炭补肾壮腰、收敛固涩,以防蛋白的大量流失;川萆薢、石韦利湿清热,分清泌浊;白茅根、旱莲草凉血止血治其标。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收敛固涩之功。临床应用时再结合具体病情化裁治之。先生应用此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百余例慢性肾炎尿蛋白增多者,屡获良效。
典型病例
例l:陶金花,女,26岁;农民。
年1月21日初诊:诉病起于妊娠37周时,周身高度浮肿,医院住院,检尿Rt示: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血液生化试验检查示:血浆总蛋白降低。血脂分析示:胆固醇7.23mmol/L,甘油三酶2.4mmol/L,血压/90mmHg。经利尿药、激素、卡托普利、潘生丁等对症治疗后浮肿减轻。足月自然分娩后血压正常,但尿检蛋白仍为(++++),红细胞(++),颗粒管型(+)。后来先生处就诊,见其全身浮肿,尤以双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腰膝酸软,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方用“蛋白转阴方”加猪、茯苓各20克,绞股蓝20克,煅龙牡各20克,车前草、子各15克,辨证治疗20余剂,尿检转阴。继续治疗30余剂后,诸症全消。复查尿常规、血脂分析一切正常,完全治愈,随访1年来复发。
例2:杜某,女,28岁,银行职员。
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于年患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近4年来,浮肿反复发作,尿蛋白(+)~(+++),红细胞(+)~(++),时有颗粒管型。屡经中西药治疗,顽固性蛋白尿不能消除。近因劳累过度,复感外邪,症见咽喉疼痛,咳嗽黄痰,畏风怕冷,颜面浮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小溲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濡。血压/lOOmmHg。尿检:蛋白(+++),红细胞(+),脓球(+),上皮细胞少许,颗粒管型少许。诊为风热犯肺,湿热交蒸,脾肾两虚,水液不行。治以疏风宣肺、清利湿热、健脾补肾,佐以消肿。
药用:炙麻黄5克,杏仁10克,双花15壳,桔梗6克,连翘l0壳,黄芪20克,炒白术15克,石韦15克,焦三仙各15兜,鹿衔草l5克,益母草15克,土茯苓15克,赤小豆20克,5剂。
上药服后,外感诸症悉除,小便清长,浮肿亦消,纳食增进,仍时感腰酸乏力。脉纲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血压/90mmHg。尿检:蛋白(++),上皮细胞少许,余阴性。外邪已除,宜从根本治疗。方用“蛋白转阴方”加减:黄芪50克,潞党参20克,炒白术l5克,川断15克,诃子肉15克,金樱子15克,川萆薢20克,乌梅炭10克,小叶石韦20克,白茅根20克,女贞子30克,菟丝子15克,土茯苓20克。
以上方出入,服药余剂,并常用水母鸭炖冬虫夏草佐餐,尿蛋白消失。已于年生一健康女孩,至今末病复。
例3:尹某,男,54岁,干部。
年4月20日初诊:罹患慢性肾炎5年,尿蛋白常年在(++)~(++++)。虽经中、西药治疗,仍缠绵未愈。是日就诊,自诉平日常感腰部酸痛,倦怠肢软,偶见颜面浮肿,纳谷寡味,极易感冒,大便时稀,口和不渴,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红细胞少许,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偶见。
诊断:腰痛(脾肾阳虚型)。
治法:益气健牌,温阳利水。
处方:生黄芪50克,土获苓20克,车前草、子各15克,山萸肉15克,金狗脊15克,仙灵脾12克,石韦15克,净蝉衣8克,益母草15克,川萆薢15克,墨旱莲15克。
二诊:药服10剂,浮肿消失,腰酸亦见减轻,仍纳差乏力。尿检:蛋白(+++)。乃脾阳被阻,致运化失常。宜温运中宫,以期三焦气化流畅则佳。上方加白术12克、制附片9克继服。
三诊:叠进益肾、健脾、温阳、利尿之剂,诸症大为改善,自觉症状消失,尿蛋白降为(+)。继用上方调治月余而功竟。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一般是脾肾两虚引起。脾胃之生化是由肾之元阳所鼓舞,元阳以固密而贵,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放方中用黄芪、白术、狗脊、山萸肉、附片对因治疗,又用土茯苓、旱莲草、石韦专消蛋白尿,收效迅速。
例4:紫癜性肾炎病例
朱某,女,12岁。
年3月20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皮肤发现散在性紫癜,伴腰腹酸痛,尿检蛋白(+++)、红细胞(++++)而被我院小儿科收住。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紫癜性肾炎”。西药治疗两月余,效果不显。特来先生处求诊。见其下肢多处散在紫瘢,颜面略浮肿,纳谷寡味,两色晄白、神疲肢软,小溲夹血,伴发热恶寒,咽喉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尿检:蛋白(+++),红细胞满视野。
诊断:血证(风热型)。
治法:疏风散热,凉血化瘀。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0克,生地15克,薄荷6克,黄芪3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田七6克(研末分吞),仙鹤草25克,土茯苓15克,车前草、子各15克,石韦l5克,炒侧柏15克。
二诊:药服10剂,外邪透,尿转清,紫癜减,腹痛除,脉转细数。复查小便:蛋白(++),红细胞少许。上方去银花、连翘、薄荷,加新鲜玉米须15克、杜仲12克以增强补肾利水之力。
三诊:继用凉血散瘀、补肾法调冶,半年竟获全功,至今体健。
紫癜性肾炎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还可伴有肾功能减退。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故及时纠正血尿、蛋白尿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先生认为仙鹤草、旱莲草(既能止血,又能消除蛋白尿)当为首选。同时不可忽视辨证用药,如证属血热,可加炒蒲黄、炒地榆、白茅根;气虚则加黄芪等。蛋白尿的治疗则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先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以下药物的疗效颇佳:黄芪、旱莲草、土茯苓、车前草、车前子、石韦、玉米须等。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济仁张舜华卷》中国中医药版p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