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姆新村环境优美,背山面水。这里山水秀美、润泽如玉、村风淳朴、村民勤劳,不管什么时候,你只要行走在社姆乡间小道,你就可以感受着原生态的乡村美景,沐浴在醉人的花香和绿意间。从东阳往城北,过上卢即有一座虎山与一座狮山,隔盘溪雄踞相对而卧,扼要冲之地。
再前行数百米,便是素以“东城社姆双并肩,景色奇秀赛方岩,禅寺右幽源渊深,人文史话灿若星”而闻名遐迩的社姆山名胜景区。天下游客都会被社姆山美景所召唤,欣然登临斯山作游,一步一移一美景,人人脸上如驻春风。或三五成群,赏文诗佳句,或扶栏伫立,陶醉于山水之间。
“社”为土地神所在之处,“姆”为人类之母之意,可见社姆山地位之尊。先秦以来,社姆山四周民众每年择戊日,公祭土地神与姆神,老少皆舞,悦神庆丰,其势壮观,其心之诚,尚成东阳古代之遗风。社姆山系会稽山余脉之天地造化而成,其天鹅峰为景区之尊,其他山峰分列其间,各有奇妙之处。或似雄狮欲起,或似猛虎耽视,或似慈母携子,或似情侣相依。山谷水著银炼,忽隐忽现,飘渺迷人。卵石铺道,穿梭于林木之间,台阶亭榭相连,山道弯弯,护栏相随,道是有惊无险。满山丛树,岙中禽鸟,鸣唱相和,如入桃花源之仙境。
唐时舒元舆,曾游于斯山,观社姆山水而得启睿智,摄其灵气,所作《牡丹赋》名振天下。文宗一日观牡丹抚殿栏诵其诗,禁不住潸然泪下,命人将《牡丹赋》刻在与王羲之《兰亭序》同一块玉石之上,遂成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瑰宝。宋朝胡则,生前更是迷于此山,观其山水,断社姆山为百姓平安之福地,而胸成为百姓谋福祉之愿,每有荒灾之年,便力奏皇上,为百姓减免税赋,天下老幼皆诵念其德,胡公临终时仍念念于斯山,足见其山水之灵气所在。
社姆山景区融宗教文化和风景旅游文化于一体,始建于宋瑞拱二年(公元年),年修建了天王殿、观音殿、社姆殿、后建胡公殿、财神殿、钟楼、鼓楼、兴发桥等。
明朝皇帝赐名社姆山殿为桐木寺,桐木硕直,不肯折腰,其意深远。明朝兵部尚书、爱国名将张国维的祖茔就葬于天鹅峰。
耸立云端,状如展翅欲飞,在其前方有九座小山呈扇形排列,酷似鹅子,故名。张国维祖茔处松柏肃穆,郁郁葱葱,宛若屏嶂拱卫。几百年来,东阳张姓代有贤良辈出,不能说与社姆山之灵气庇阴无关。
社姆山神韵
世事沧桑,社姆山之灵山秀水,曾一度湮没于柴草杂茅之中,足感痛惜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唤醒了上卢有识之士。其中文韬武略皆备者金立华先生,受命率众开发斯山,后又经市文联考察,经报市政府批准,逐居东阳十大景区开发之列,更促使了开明贤达、善男信女,纷纷解囊捐资,出工助力,频年苦斗,备历艰险,或一镐一锄,或肩挑背驮,历经几十载春秋,终成今日社姆山大观。如今,社姆山游人四季如织,香火日益鼎盛,每每念及开发社姆山之大功大德,应赞为东阳人文之所幸,东阳美德之传承。
传说社姆殿的胡公是永康胡公的舅舅,为什么会出现景色奇秀赛方岩的诗句,原来永康胡公是东阳胡公的外孙。胡公名胡则,初名厕,字子正,浙江永康人,被百姓称为胡公大帝,宋在宗端拱二年登进士。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在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中,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史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在他任宫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尤其于明道元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立庙以纪念他。公元年,宋高宗赵构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并于每年家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那天,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
相传相公母亲应氏怀孕不久,其夫承师大病一场,不幸身故。致使应氏孤苦零丁,家境贫寒,衣食不足。临产前欲沿途行乞,回娘家做产。一路风餐露宿,至八月十二曰中午,应氏途经仙人荟萃的仙都山时,顿觉腹中胎儿踢动,应氏坚持前行……实感体力不支,忽见前面村口有一座破庙,急忙进去稍事休息,不觉睡着。待到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应氏随即起身,挺着大肚,忍着饥渴,慢慢地翻过截脉岭,来到山脚边,这时已近中午,应氏精疲力竭,就坐在岩湖边歇脚。这一坐不要紧,不一会儿肚子疼痛难当,全力挣扎,生下一子。情急之下,只得自己用口咬断脐带,将小孩放入岩湖洗身,说来奇怪,整个岩湖的湖水一下子洗成了鲜红颜色,而且后来每年的八月十三曰这一天,岩湖中的水就变成红色呢。应氏把小孩洗净后,用所带的破包裹布将儿子包好,抱着儿子,躬缩在路边歇息。这时有一小孩骑着一只大水牛牧罢归去,路过此地,见应氏母子如此窘样,还见湖中一池红水,忙跳下牛背问明原委,后遂将应氏母子轻轻扶上牛背,带回家中。这个牧童的家就在离岩湖、过好溪不到两里地的靖岳村。牧童家中虽不富有,但全家仁慈,遂将应氏母子安顿在家中好生招待。不知不觉已到满月,牧童全家与应氏母子欢欢乐乐喝起“满月酒”。应氏千恩万谢,酒过三寻,应氏提出要回娘家。牧童父母知道她早已思母心切,留她不住,只得给她母子选择吉曰,备足干粮、衣物,依依不舍地送她们母子上路……。
光阴似箭,一晃过了二十多年后的一天,两顶官轿,几个随仆来到靖岳,走进牧童家中……。
原来这官轿中坐的就是当年的应氏及其儿子
胡则。这时胡则已经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他们是向牧童一家谢恩而来的。靖岳村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况且他出生在这块地面,特别是闻知他为官清正,又曾奏免当地身丁钱粮,为民排忧解难,所以众议纷纷,欲建起胡相公大殿,永远祭祀。胡相公知道此事后,坚拒不准,后来人们只得在附近选了一个地点,建起一座小庙,名“胡公殿”,以示永久纪念。永康的男女老幼至今保留着每逢过年入秋后步行上方岩朝拜胡相公统。凡是到永康方岩烧香拜神者,都会到东阳来祭拜。
牡丹赋
牡丹赋有序为舒元舆代表作,时称其工,一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该赋脍灸人口,千多年来受众人所喜爱和吟诵。
《牡丹赋有序》原文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或曰:子常以丈夫功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耳,与牡丹何异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而退,余遂赋以示之。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不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日披开,照耀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
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忻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裹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薰,宿露宵裛。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垂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风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辨!不窥天府,孰得而见。乍疑孙武,来此教战。
其战谓何?摇摇纤柯。玉栏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窠。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色酡。角炫红宫,争颦翠蛾。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
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莹睇来,金缸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绛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睹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冲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莫知其他!
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比栉。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逸,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之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作者简介
舒元与(-),字升远。东阳上卢泉塘北人(旧唐书作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寒微。唐宪宗元和八年()登进士第,官至宰相。所著《牡丹赋有序》一篇,时称其工,一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著有《舒元舆集》,以散佚。其文《贻诸第励石命》、《录桃源画记》收入《唐代散文选》,其诗入《全唐诗》6首。《全唐文》录存其文16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