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识青精饭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颜。仙方又有“青精石饭”,世未知“石”为何也。按《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为丸,如李大,白汤送服一二丸,可不饥。”是知“石脂”也。——《山家清供》宋·林洪

“青精饭”对注重养生的人士来说一定不会陌生,杜甫的《赠李白》诗有云:“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南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提供了两种“青精饭”的制作方法,一种是普通人食用的,一种是修道人专用的。两者原料完全不同,第一种是用植物青精与粳米,采摘青精的枝叶,捣出汁液,浸入上好的粳米,浸泡四个小时后蒸熟。然后将蒸好的饭曝晒,等到米粒坚硬并且呈现碧色时贮存起来。要食用时,将米放入热水中,水一烧开就可以了。使用的水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经常食用青精饭能够延年益颜。另一种则是青石脂和青粱米,区别非常明显。后者中含有青石脂,有安全风险。

青精,就是乌饭草(黑饭草)或南烛木,又名旱睡莲。《证类本草》引《日华子本草》云:黑饭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又名南烛也。

“青精饭”是寒食节的食品之一,从唐代开始,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有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的习俗。

南烛(学名:Vacciniumbracteatum),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又名乌饭树、染菽、乌桐子、杆树、米碎子木、苞越桔、米饭树、乌饭叶、当梨等,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大多省份,常见山坡丘陵、路旁灌丛,野生资源极为丰富。

高可达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老枝紫褐色,无毛。叶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端锐尖、渐尖。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有花多数,苞片叶状,披针形,花梗短,花冠白色,花丝细长,花盘密生短柔毛。浆果熟时紫黑色,果子味道与蓝莓同,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hanliana.com/mlzj/11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