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博白文化先锋”免费订阅35 第三节植被
县内主要植被原为热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森林资源本来很丰富,由于历代对森林的反复破坏,原生植被已残存不多,只有西部山区和东北、中南部大山沟谷中有少量幸存。大部分地区演生为次生马尾松林、人工林,人工林多为马尾松林、桉树林和杉木林。灌草丛植被多为岗木松、桃金娘、铁芒箕、禾本科草类等群丛。在现存森林植被中,热带性科属植物有大戟科、虎皮楠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针科、桑科、天患子科、桃金娘科、橄榄科、蕃荔枝科、五加科、紫金牛科、楝科、五桠果科、牛栓藤科、藤黄科、山榄科等。热带一亚热带的科属植物有木兰科、樟科、茶科、八角科、瑞香科、野性牡丹科、金丝桃科、椴树科、杜英科、梧松科、锦葵科、蔷薇科、金楼梅科、杨梅科、壳斗科、冬青科、鼠李科、胡颓子科、云香科、苦木科、漆树科、胡桃科、安息香料、木犀科、夹竹桃科、玄参科、榆科、水冬哥科、大风子科、五味子科、大血藤科、松科、杉科、罗汉松科、禾本科等。还有蕨类、苔藓类等植物。森林结构比较复杂,层次明显,一般可分为乔、灌、草三层,乔木层还可分成3个亚层,林内板根和茎花现象明显,附生和寄生植物处处可见,说明森林植被具有亚热带季雨林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过渡的特征。 县内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东南部丘陵台地区主要为天然马尾松疏残林、人工桉树林、粉丹竹林,其他阔叶乔木如火力楠、格木、海南蒲桃、米椎、大叶栋、槁木、车辕木、荔枝、龙眼、木菠萝、芒果、榕树、苦楝、木麻王等,只在边远深谷或村旁残存少量。林下植被以岗松、桃金娘、黄芽木、算盘子、黑面神、锡叶藤、无根藤、铁芒箕、鹧鸪草、纤毛鸭嘴革等灌草丛为主。植被较单纯、稀疏。西部和西北部低山丘陵区除马尾松天然林、人工杉林和砂箩竹林为优势树种外,间有红椎、米椎、柯木、枫香、樟树、火力楠、观光木、格木、槁木、黄榄木、乌榄木、紫荆木、木连、酸枣、黄杞等树种。林下植被以黄芽木、紫金中、三义苔、野牡丹、山芝麻、余甘、铁芒箕、悬钩子、五节芒、纤毛鸭嘴草、东方鸟毛蕨、黄狗头、冷饭团等藤、灌、草群丛为主。藤、灌种类较多,郁闭度较大。
36 第五章自然资源37 第一节土地资源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38万亩。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62%,占玉林地区总面积的16:35%。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9亩,比全自治区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少3.66亩。全县耕地面积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3.85%,人均耕地0.68亩,比广西人均耕地少0.2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0.64亩;比年县内人均耕地少0.88亩,40年间人均耕地减少了56.41%。全县园地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2%。全县林地.45万亩,其中县属万亩,自治区直属57.45万亩。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9.7%,人均占有林地(包括区直属)2.92亩。全县尚有宜林荒山多万亩,开发利用荒山的潜力很大。全县水域面积22.2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87%,人均占有水域面积0.19亩。
38 第二节水资源博白县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毫米,比广西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多.3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38.亿立方米。据年水利资源调查统计资料记载:“年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量.5立方米;每人拥有水量立方米,为全国每人拥有水量立方米的.5%;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63万亩计,年平均有水量.6立方米,仅占全县径流总量的17%。”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千瓦,可开发量为千瓦,至年底开发利用千瓦,只占可开发利用量的38.12%。 水资源的年内分布和区域分布都不均衡。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2.9%;10月份至翌年的3月为旱季。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7.1%。雨季,由于雨量过于集中,往往造成大量弃水和洪涝灾害。旱季,由于降雨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少,一些小河断流,部份山塘干涸,因而又造成缺水甚至旱灾。所以水资源的利用量还远远少于水资源总量。据年水利化区划,全县水资源分北、东、南、中、西等5个区,其中北区地表水平均径流深度为.1毫米,年均径流总量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水量(P=9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59立方米。东区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10立方米。南区地表水年均径流深度为毫米,年均径流总量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99立方米。中区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毫米,年均径流总量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万立方米,年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48立方米。西区地表水年均径流深度为.7毫米,年均径流总量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54立方米。 博白县许多山区都有山泉水出露,可加以利用;广大丘陵和平原亦可挖井取用地下水。地下水出露较大的有6处,即亚山镇清湖坡、亚山镇热水塘、城厢乡周垌、松旺镇、龙潭镇、三滩镇。年1月,由国家地质矿产部、卫生部、轻工业部、北京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及广西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鉴定委员会,对博白亚山热水塘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测得其流量为5~60.6公升/秒,温度65℃,被评为广西流量大、风景美的温泉;泉水含有可溶二氧化硅、游离二氧化碳、锶、锂、锌、铜、铝、碘、硒、锰、钴、镍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臭,口感好,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经鉴定认为,此泉属低矿化度、含钠量低、含锶偏硅酸的优质矿泉水。具有制作矿泉水饮料和旅游、医疗矿泉双重开发的优越条件和经济价值。但至今仍未得到开发利用。
39 第三节矿产资源矿产种类与分布 博白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解放以来,广西桂东南地质综合大队、广西地质队、广西地质勘探队、广西第六地质队、广东地质队曾对博白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和勘探。经查明,县境内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4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钨、锡、钼、铅、锌、锑、汞;黑色金属有铁、锰、钛;稀有金属有铌、钽、铀、钪、钇;稀土金属有独居石、金红石、锆英石;非金属有水晶、云母、高岭土、粘土、膨润土、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石英石、方解石、冰洲石、磷矿石、硫铁、玛瑙、腐植酸土、滑石、石膏、煤泥炭等。其中金、银、钛、稀土、硫铁、高岭土、花岗石等藏量最多,开采价值最大。 这些矿产分布于全县34个乡镇,已发现的产出矿点达48处。 金、银矿主要分布在英桥镇金山、中苏乡中苏、宁潭镇杨旗、黄凌乡黄凌、松旺镇金坑、南流江、白沙江、乌豆江、黄凌河、山蕉河、大车江、周北河、横坑江、斗垌河、新圩河、蕉林河等地。已发现大、中型金银矿床各1个,小型金矿床2个,沙金矿点多处。 铜矿主要分布在东平镇石角村,矿区面积0.6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铜D级吨。 铁矿主要分布于三滩镇那秀、凤山镇龙城和斗垌、旺茂镇水滩江、城厢乡柯冲、龙潭镇诸岭、那卜乡飘垌人头岭等地。已探明储量共.9万吨。 锡矿主要分布在双旺乡周旺村,已探明锡石B+C+D级共.32吨;另探明冲积砂锡矿储量B+C+D级共59.08吨。 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径口乡周垌村、三滩镇守育六司冲、宁潭镇杨旗等地,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和闪锌矿,至今未探明储量。 钛铁矿主要分布在顿谷乡马门、顿谷、盘古、石坪等村;合江乡新郑村,沙河镇竹旺、山桥村,以及县境内95公里长的南流江河段。至今未探明储量。 钨、钼矿主要分布在松旺镇潭莲、三育乡旺垌、那卜乡湖山等地。已探明旺垌白钨、钨钼矿点储量为1.42万吨。 锑矿主要分布在城厢乡津木村。 汞矿主要分布在菱角乡盐圩村。矿区面积3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31.58吨。 锰矿主要分布在旺茂镇绿田村。矿区面积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6吨。 稀有金属主要分布在双旺乡周旺,已探明储量晶石B+C+D级共66.13吨;钽铁矿B+C+D级共.28吨;含铪锆B+C+D级共.48吨。 硫铁矿主要分布在三滩镇横江窝、大窝肚、榕木角、三育乡新秀和旺垌等地,已探明储量,黄铁矿B+C+D级.5万吨。另有表外矿石10万多吨。 石英矿主要分布在旺茂镇大康,凤山镇云心和武卫、文地镇茂石、大垌乡凤坪等地,已探明储量57.76万吨。 磷矿主要分布在菱角乡石柳、黄凌乡自流等地。 灰岩(石灰石)分布范围广大。但露出地点不多,多数被覆盖于第四系地层中。主要分布地区有城厢、径口、亚山、三滩、旺茂、凤山、宁潭、东平、沙河、龙潭等乡镇。各矿点的灰岩含量平均为CaO48—54%。 黑色花岗岩主要分布于顿谷乡马门、合江乡新郑等地,已探明储量万立方米。 长石主要分布于双旺乡周旺村,矿物成份有微斜长石、钠长石、石英、白云母。 高岭土主要分布在城厢、黄凌、旺茂、东平、宁潭、文地、英桥、双旺、松旺、那卜等乡镇,储量非常丰富。 石英砂主要分布于文地镇文地河,藏量丰富,质量较纯,含SiO%,现年产量已达10—20万吨。 水晶矿主要分布于松旺镇镬盖岭,玛瑙主要分布于合江乡新郑、城厢乡津木和径口等地。 主要矿床(点)简介 英桥镇金山金银矿属大型金银矿床。矿区包括金山和樟木二矿段,面积5.26平方公里。矿脉有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两种。矿石品位含金0.01—6.4克/吨,一般0.6克/吨;银64.3~.5克/吨,一般克/吨;铅0.02~1.55%,一般0.3%;锌0.02~1.43%。一般0.2%。 中苏乡中苏金银矿属中型金银矿床,矿脉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银矿脉,已探明矿体22个,矿脉品位含金0.03~3.18克/吨,一般0.27克/吨;银~克/吨,一般克/吨。 三滩镇那秀铁矿县内铁矿储藏量最大的矿床,属硫化物风化后成铁帽型褐铁矿,矿区包括横江窝、大肚窝等地带,矿体延长50~米,厚度2~10.13米,斜度20~米。矿石品位含铁34~41.5%,含硫0.01~0.2%,含磷0.07~0.2%。探明褐铁矿储量:C+D级共55.2万吨。 双旺乡周旺锡矿县内主要锡矿床,矿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发现矿脉条,其中工业矿脉条。矿脉多为东西向伸延,走向延长一般为~米,最长达米,斜度~米,脉幅0.5~1.5米。属含纯铌钽花岗伟晶岩矿床和含铌钽铁矿、锡石冲积矿床,探明锡石和砂锡矿储量B+c+D级共.4吨。 顿谷乡钛铁砂矿县内钛铁砂矿藏量最多的矿床。矿区包括顿谷乡马门、顿谷、盘古、石坪、利罗等村的一部份山地、旱地和山冲田,以及县境内的南流江河段。矿砂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层中,其中灰白色砂层是主要含矿层,厚度0.8米。矿物含量:铁37.1%,氧化钛44.75%,锌1.11%,五氧化二铌0.%,五氧化二钽0.%。 三滩硫铁矿属小型矿床,包括横江窝、大肚窝、榕木角等3个矿段,矿区面积4.5平方公里。矿体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探明矿体有26个,黄铁矿储量B+C+D级共.4万吨。 黑色花岗岩矿床位于顿谷乡马门村和合江乡新郑村,矿区面积25平方公里。岩体覆盖层厚22.6米,风化层平均厚3米。地质储量达5.2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万立方米。矿石自然类型分为A型和B型。A型矿石物理性能:比重2.5g/cm3,抗压强度kg/cm2,抗折强度kg/cm2,抗拉强度33kg/cm2,吸水率0.4%,耐磨率1.09kg/cm2,酸蚀量6.3%,碱蚀量0.4%,放射性强度Y,岩心15.5。B型矿石物理性能较A型略优一些,放射性强度相同,但酸蚀、碱蚀量较A型大些。 高岭土矿床县内高岭土分布广,矿点多,储量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城厢乡白沙江、付石,黄凌乡凌清、旺茂镇三清,东平镇塘龙、石角,宁潭镇新榕、长春,文地镇文地、茂石,英桥镇杨充,双旺乡周旺,那卜乡双竹、大垌乡石龙等地。其中周旺、双竹、三清的高岭土质量最佳。三清高岭土不仅可用以烧制日用瓷器,还可用作制造铜纸板的填充料。周旺高岭土储量达10万吨,可用以烧制高档日用瓷。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共有28家瓷厂使用周旺高岭土。
40 第四节野生植物博白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据旧县志(清道光版《博白县志》,下同)记载,道光年间野生植物主要有木、竹、果、花、草、药等属共多种。至今这些植物仍有生存,种类增加(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认识的种类),但多数种类的数量减少。据年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县内野生植物达0多种。 材木类 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主要用材木类有松、桕、柟、桂、梨、铁栎、柳木、圆木、槁木、深木、柯木、椎木、杉木、荔枝木、龙眼木、苦楝木、车木等18种。上述材木类至年均有生长,其中生长量最多的是松木,其次是杉木,再次是苦楝木,而桕、桂、柟、铁栎等木类已极少。年主要用材木类还有火力楠、格木、黄榄木、乌榄木、木麻黄、油茶、按树、相思树、稠木、银合欢树、黄檀、乌干木、棕耜树、樟木、大白玉兰、木棉树、野山楂、桐、榕、枫、紫荆、乌桕木、熊胆木、黄桑木、无患子、鹤木、南海蒲桃、观光木、芒果树、杨梅树、洋桃树等。 果树类 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主要果树有荔枝、龙眼、石榴、橄榄、梨、梅、桃、李、杏、萘、香圆、佛手、柑、桔、柚、橙、山枣、藤合子、九红子、胭脂子、馀甘、菠萝蜜、黄皮果、萝杧、菱桄榔子、稔子、山核桃、毛荔枝、木蒲桃、栗子等,这些果树种类至今均有生长,其中荔枝、龙眼、梨、梅、桃、李、柑、桔、柚、橙、洋桃、菠萝蜜(木菠萝)等既有野生也有人工栽培种植的,而属人工繁殖栽培的生长量居多。果实质量优良。 竹类 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主要竹类有斑竹、紫竹、钩丝竹、簟竹、筋竹、苦竹、[⺮思][⺮劳]竹、马蹄竹、平南竹、大头竹、芹竹、观音竹、篥竹、青皮竹、角竹、单竹、筟竹等。现在主要竹类有单竹、角竹、青皮竹、篙竹、大头竹、[⺮思]蒡竹、斑竹、牛簕竹、苦竹、钩簕竹、莉竹、毛竹、甜笋竹等。这些竹类天然生长的已较少,以人工种植的居多。 花类 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主要花类共51种,其中紫微、海棠、秋海棠、桅子、欗、蘭、水仙、夜合、杜鹃、豆蔻、含笑、剪春罗、剪秋罗、蔷薇、莱莉、葵、石榴、荷、凤尾、金钱、风仙、桂、菊、芙蓉、鸡冠、美人蕉、观音蕉、山茶、七里香、夜来香等30种,至今不仅有生长,且古今名称均相同。另外,粉团、郁李、宝珠茶、佛桑、瑞香、蕙、鱼子蒲、素馨、丽春、茶蘼、雪片、羊蹄、木槿、马丹缨、石竹、金萱、女萝、金风、秋葵、赛兰花等21种,至今已未见此类花名。现在的主要花类还有月季花、牡。丹花、梅花、桃花、玫瑰花、牵牛花、吊钟花、绣球花、仙人掌、仙人球、金银花、指甲花、百合花、万年青、叶子花等。 草类 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主要草类有10种,即芭蕉、龙须草、长生草、香茅、蔓波罗、鸭甲、菖蒲、菩萨草、金丝草、怕羞草等。现在所知的草种类较多,据年底调查统计,有23个科共88种。其中以禾本科最多,有34种;次是菊科11种;豆科7种;其他19个种。常见的主要草种有芒、芒箕、茅、淡竹叶、芦苇、画眉草、马塘草、牛根草、牛鞭草、狗牙根、粘人草、早熟禾、稗、铺地黍、荩草、马丝草、狗尾草、蜈蚣草、扫把黍、羊草、象草、野燕麦、三毛草、水蔗草、猫尾草、鼠尾草、臂形草、野古草、旱莲草、千里光、浦公英、路边菊、白花菜、地胆头、鸡眼草、金钱草、水蜈蚣、莎草、辣蓼、竹篙草、刺苋、仙鹤草、车前草、木贼、马齿苋、半边莲、田箕黄、地稔、梨头草、雷公根、蕨、艾等。 药用类 生长在县境内的药类植物较多。据旧志记载,当时人们所认识和常用的药类植物有38种。年经自治区、地区、县三级医药部门组织的中药材普查组普查,全县有药类植物种。(详见本志卷二十四第一章第五节)
41 第五节野生动物古代,博白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珍贵者不少。自清末始,经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呈逐渐减少之趋势。至年底,主要野生动物共有多种,其中哺乳类2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30多种,节肢、两栖、爬行类40多种,昆虫类50多种。 哺乳类 据旧志记载。当时主要哺乳类动物有乌猿、猴、虎、豹、鹿、山马、獐、黄猄、山猪、豪猪、白鼻猪、龙猪、铃猪、石羊、豺狗、龙狗(狐狸)、飞狐、猫狸、闲狸、松鼠、水獭等。除石羊、山马、乌猿较少外,其余动物数量颇多。山区村民,虎啸猴啼之声昼夜可闻,光绪年间曾出现群虎吃人现象。民国初期,捕猎者日众,野兽渐少,乌猿、山马、石羊等已绝迹。解放初期,于年春、夏期间,组织乡、村干部和民兵进行较大规模的打猎,共捕杀野兽9只,其中老虎25只、山猪只、箭猪只、黄猄只。此后,特别是年为烧炭炼钢铁而砍掉了28.75万亩的林木之后,野兽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野兽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60年代初,虎、豹、猴、鹿、獐、龙猪、铃猪等已绝迹。至年底,主要野兽尚有野猪、黄猄、果子狸、狐狸、豪猪、白鼻猪、豺狗、猸子、穿山甲、野兔、松鼠、水獭、猫狸、飞狸、老鼠等。其中穿山甲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鸟类 清朝道光年间,主要鸟类有鹧鸪、鹳、乌鹳、山鹕、鹤鸽、杜鹃、白鹇、画眉、鹁鸠、鹰、鸥、鹭、凫、翠鸟、燕、鸾、鹤鹆、秦吉了、鸬鹚、鸦、鹊、白面水鸡、金钱鸡、鹤等24种。解放以来,在上述鸟类中、鹳、乌鹳、鸥、鹭、金钱鸡、野鸬鹚等6种已逐渐绝迹,其余鸟类至今尚有生存,但数量已明显减少,有些鸟的名称也已改变。至年底,主要鸟类有燕子、麻雀、云雀、禾花鹤、猫头鹰、猴头鹰、老鹰、白鹤、黄鹤、鹧鸪、鹌鹑、杜鹃、画眉、喜鹊、乌鸦、斑鸠、青翠、啄木鸟、了哥、毛鸡、白面水鸡、布谷鸟、伯劳、山鹕、黄莺、锦鸡、山鸡、水鸭等,其中猴面鹰和猫头鹰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鱼类 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已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旧县志载,主要鱼类有鲛鱼、鳗鱼、[鱼严]鱼、黄鱼、塘角鱼、鯚鱼、黄膳鱼、鲤鱼、湖鳅鱼、金鱼、鲈鱼、薄鳞鱼、草鱼、鲫鱼、斑鱼、阙鼻鱼等。民国时期,博白的鱼产量仍以天然捕捞的野生鱼类为大宗。 解放后,利用水库、山塘、水坝、池塘养殖的鱼产量已逐渐超过天然捕捞的产量。70年代以来,由于滥捕、毒鱼、炸鱼、电鱼等现象严重,鱼类资源受到破坏。至年,野生鱼类主要有鲮鱼、斑鱼、塘角鱼、黄鳝鱼、白鳝鱼、泥鳅鱼、花星鱼、乌鲤、黄[鱼桑]鱼、麦穗鱼、舶鱼、船丁鱼、赤眼鳟、鳡鱼、食蚊鱼、鲶鱼、马口鱼、菩萨鱼、鲫鱼(本地鲫)等。还有鲢鱼、鳙鱼、鲩鱼、鲤鱼等,既有人工养殖的也有天然水域生长的,鱼产量以人工养殖居多。 节肢、两栖、爬行类 节肢动物有虾、蟹、蜈蚣等。虾分大虾、小虾(又称狗鼻虾);蟹分毛蟹(大蟹)、小蟹。环节动物有蚂蝗、蚯蚓等。蚂蝗又分水蚂蝗和山蚂蝗两种。软体动物有螺、蚌、蜗牛等。螺有石螺、田螺两种。两栖动物有青蛙(田鸡)、石蛙、长腰[虫另]、青竹[虫另]、射尿[虫另]、大水[虫另]、蟾蜍等。爬行类动物有龟川瑞、鳖(又称甲鱼、团鱼)、蛇、蛤蚧、马鬃蛇、蜥蜴、壁虎等。其中龟有金钱龟、稔子龟等。蛇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青竹蛇、黄梢蛇、乌肉蛇、琴蛇、水南蛇、湴蛇、草花蛇、过山蛇、广蛇、三线蛇。上述动物古今皆有,但今比昔少。解放以来,外贸部门常收购青蛙、龟、鳖、蛇等动物作为出口商品创汇,其中年收购出口各种蛇3.15万条。 昆虫类 主要昆虫有50多种,其中蜂、野蚕、蝉、蝴蝶、蜻蜓、螳螂、蜘蛛、牛粪虫、金龟子等为益虫,可作为农作物的天敌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42 第六章自然灾害博白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寒冻害、雹灾、地震、病虫害等。以受灾严重程度而言,水灾为首,旱灾次之。
43 第一节水灾博白县季风气候显著,大暴雨多,地势由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中部形成南流江河谷平原,每当暴雨骤至,山洪便由高到低猛冲下来,部份山塘水坝被冲垮,山冲田和坡地被冲毁,从而造成洪灾。另外,南流江河床低且淤积严重,加上合浦水库南流江大渡槽8个大槽墩占去河宽的37.77%,洪水排泄迟滞,容易造成洪涝。历来受涝灾较严重的是地处南流江沿岸的11个乡镇30个行政村,以及地处九洲江畔的文地镇部份行政村。南流江水位上升到50—51.9米之间,便成为中涝;上升到52—52.4米,便成为大涝;上升到52.5米以上,便成为特大涝害。南流江的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期,一是6月份,出现机率为34%;另一个是7月至8月中旬,出现机率为58%。一年中,最早出现洪涝灾害是2月14日(年),结束最迟的时间是9月28日(年)。年至年的32年间,发生洪涝灾害次,其中属县内雨涝95次,占总数的87.7%;受来自南流江上游(玉林)客洪影响成洪涝的有13次(其中中等洪涝12次、特大洪涝1次),占12.3%。 历年重大水灾选记 明正德十一年(年)七月,博白下淫雨20多天,公署民舍多崩,人畜溺死甚众。 明万历十四年(年),水灾甚重,官发谷救济。 清顺治十五年(年)夏,大雨成灾。南流江水暴涨。东西二坡民房被淹没者甚多。 康熙十六年(年),大雨成灾,民房被漂没甚多,晚稻受淹无数。 咸丰六年(年)五月,鬱林连下大雨3天,南流江水暴涨,博白县境南流江两岸农作物受淹,损失严重。 同治三年(年),鬱林下大雨,南流江水暴涨,沿江两岸许多民房、农田被淹没,博白县沿江一带受灾最甚。 民国2年(年)7月,连下大雨7昼夜,南流江涨水4天4夜。城厢新村边南流江水位53.78米,城西新村大湴塘垌和岐山坡门口垌被江水淹没,可撑木船出入,农作物受淹损失严重,大量民房倒塌。 民国3年(年)7月,沙河南流江水位达39.74米。南流江沿岸许多农作物受淹,许多民房倒塌,博白中部受灾尤甚。 民国31年(年)夏,水灾,晚稻及其他作物损失过半。 年7月下暴雨,23日博白县城西郊南流江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水位达52.27米,南流江沿岸受灾严重。 年8月,暴雨成灾。南流江洪峰时段降雨过程为1—3天,降雨量30.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为21.5毫米。当时玉林亦降暴雨,来自南流江上游(玉林)的客洪量大。23日,县城西郊南流江洪峰流量立方米每秒,水位上升至52.57米,地处南流江沿岸的公社及大队受灾最为严重。 年8月9日至10日,受11号台风影响,降暴雨。县城降雨量达.5毫米。最大降雨日达.1毫米。南流江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水位至52.09米,全县受淹农作物15.2万亩,被冲崩水利工程处,房屋倒塌间,压死1人、伤8人。其中南流江沿岸乡村受灾特别严重。 年6月11日至13日,全县各地降雨量达毫米以上,县城西郊南流江水位达51.86米;23日晚,大部份地区又降暴雨,其中西部地区降雨量达~毫米;7月2日,南流江水位上升到52.05米;26日至28日,受8号强台风影响,又降暴雨,各地降雨量~毫米,南流江水再次暴涨。这几次洪涝连接较紧,间隔时间短,来势较凶猛,冲坏水利工程处,冲毁农田亩,农作物受淹2万多亩。水稻损失约合万多公斤,花生、黄豆、黄麻损失折款计50多万元,房屋倒塌间,压死10人,伤81人。以南流江沿岸10多个公社受灾最为严重。 年8月2日至5日,博白降雨.8毫米,县城西郊南流江水位暴涨至52.96米,洪峰流量立方米每秒,沙河南流江洪水位达39.36米。水稻受淹12万多亩,其中被浸死4万多亩;房屋倒塌间,压死9人,伤25人;受灾农户6.6万户,31万多人,其中被洪水围困人。 年8月10日至12日,由于受台风影响,各地均降大暴雨,降雨量最大为那卜毫米,县城西郊南流江洪峰流量0立方米每秒,水位达52.20米。全县被冲坏水利工程处,房屋倒塌间,被淹坏水稻亩,淹死亩。 年6月27日至28日,县内降雨量为.7毫米,但由于玉林县降大暴雨,南流江客洪量大,水位升至52.19米,造成大涝灾;7月底又降暴雨,南流江水位升至52.37米,又造成大涝灾;8月初,再次降暴雨,南流江水位再次升至53.21米,出现特大洪涝。在40多天时间内出现3次大涝,而且一次比一次升级,因此南流江沿岸公社受灾特别严重。 年5月26日至6月2日,博白降雨.4毫米,地处南流江上游的玉林县降雨毫米,博白县城西郊南流江水位达53.52米;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为解放以来最大的洪峰流量),南流江沿岸的8个公社61个大队受灾最为严重。 年7月22日至24日,全县各地均降暴雨,九洲江水暴涨,文地公社位于沿江一带的大队受灾严重,南流江洪水位升至52.01米,县内亩未及收割的早稻被全部淹坏。 年9月20日至23日,因受第19号台风影响,全县各地普降大雨,旺茂公社降雨量最大达毫米。县城西郊南流江洪峰流量米每秒,水位升至52.63米。全县被淹稻田18.75万亩,房屋倒塌1间,压死9人,伤人。 年5月11日,文地、英桥等公社降暴雨,造成水灾;15日,县内降雨量不大,但玉林降大雨,南流江客洪流量大。水位达52.07米;30日,浪平、水鸣等公社又降暴雨毫米。全县有13个公社个生产队受灾,被淹水稻亩。 年6月28日至30日,连续降暴雨,县城西郊南流江水位52.58米,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7月22日至29日,各地又降暴雨,南流江洪水位又升至52.65米。这两次洪涝灾害使成熟待收的16万多亩早稻被浸坏,插下的晚稻秧苗有20多亩被浸死。 年2月22日至23日,因受第17号台风影响,各地普降暴雨,冲粟水库库区降雨量达.3毫米,南流江水位达52.71米。淹死禾苗5万多亩,淹坏甘蔗多亩,冲坏公路路面41公里。
44 第二节旱灾博白因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都不均匀,年际变化和年内差异都较大,春旱和秋旱常有出现。按县气象局划分春旱、秋旱灾害程度的标准,春旱:3月至4月。降雨量只有—毫米,旱期大于或等于21天,即为轻旱;降雨量只有—毫米,旱期大于或等于31天,即为中旱;降雨量小于毫米,旱期大于或等于40天,即为重旱。秋旱:9月至10月,降雨量只有—毫米,旱期大于或等于25天,即为轻旱;降雨量只有—毫米,旱期大于或等于35天,即为中旱;降雨量小于毫米,旱期大于或等于45天,为重旱。据统计从年至年共33年中,出现春旱18年,占总年数的54%,其中重旱6年,占18%;中旱3年,占9%;轻旱9年,占27%。同一时期,出现秋旱20年,占总年数的60%,其中重旱2年,占6%,中旱7年,占21%;轻旱11年,占33%。又据年至年共22年记录资料统计,春旱多分布在西半部和东南部地区,出现频率达59—68%;东北部最少,出现频率只占27%。秋旱多出现于西半部和南部龙潭、大坝等乡、镇及松旺镇东南部,频率达50—61%;中南部秋旱出现频率为31—38%,其余地区在42—45%之间,中、重秋旱以西部最多,出现频率达39—47%。 历年重大旱灾选记 清康熙二十一年(年)夏,大旱,田禾颗粒无收。 光绪十二年(年)春、秋,大旱,是岁大饥。 民国17年(年)秋、冬,大旱,民大饥。 民国29年(年),全县大旱,耕地受旱32万亩,受灾严重的有8万亩,损失稻谷万公斤。 民国35年(年)春、秋,全县大旱。早造受旱面积12万亩,龙潭、浪平等区、乡受旱尤甚,80%的水田因无水插秧而延误插秧季节,大部份旱地作物被旱坏。 年5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7.5成。早稻受旱45.6万亩,稻谷产量比上年同期减产3.7成。 年春,大旱,1月至5月只降雨毫米,等于常年同期的一半。早稻被迫推迟插秧,到4月28日插下的早稻只占总面积的7.36成。早稻总产比上年同期减少万公斤。 年春,重旱,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6.5成。有24亩水田无水插秧,插下的禾苗大部份受旱,早稻总产比上年同期减少.5万公斤。 午春,重旱,旱期达50余天。有4.5万亩水田无水插秧,有5万多亩水稻推迟插秧,插后受旱达18.7万亩。全县早稻比上年同期减产万公斤。 年春、夏,重旱,旱期达60多天。到6月下旬才开始降小雨。早稻受旱33.3万多亩。 年秋,干旱。9月降雨量只有75.6毫米,等于正常年份同期降雨量的4成。据10月12日统计,全县晚稻受旱10.9万亩,其中受害严重的有4.3万亩。 年春,干旱严重,全县至3月底未降透雨,因旱缺水少插早稻5.3万亩,插下的禾苗有21万亩受旱。早稻比上年同期减产.5万公斤。 年春、秋,大旱。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减少50%。早稻有2.6万亩因缺水无法插秧,插下后的禾苗又被旱死1万多亩,坡地作物被旱死1.7万亩,旱坏2.1万亩。9月下旬统计,晚稻受旱严重的有18万亩。已被旱死1.4万亩;全县有个生产队的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年9月至10月,干旱、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7成。全县晚稻受旱亩,其中东南部受旱尤甚。 年6月至7月,干旱,降雨量只有32毫米。晚造秧田因无水少播种亩,播下的谷芽被旱死亩,坡地作物受旱亩;有个生产队共人的生活用水严重缺乏。 年9月至10月,干旱严重,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8成。河溪断流条,山塘干涸张,全县晚稻受旱34.9万多亩,坡地作物受旱15万多亩。 —年干旱年份统计表
45 第三节风灾风灾是博白县的主要灾害之一。风灾的出现主要是受台风影响所致,历来进入博白区域的台风较多,其中有影响并造成灾害的达一半以上,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灾害的达30%以上。博自古代有史料记载的风灾共4次,其中宋、明时期各1次、清代2次。民国时期的风灾未见记载。从解放初期至年,出现风灾72次,其中重大灾害17次。 历年重大风灾选记 宋太平兴国九年(年)八月,白州飓风大作。坏廨宇民舍。 明正德六年(1年)二月二日晚,疾风暴雨袭击博白,县城城楼多崩塌,公署民舍倒塌过半。 清康熙五十一年(1年)八月,大风伤稼,邑中薄收。 光绪二十二年(年)六月二十四日,刮大风下大雨,至次日早上方停,县城房屋瓦面多被翻去,房屋崩塌数间,压死数人;县城西城角之榕树,株如屋大,高十余丈,亦被刮翻在地。 年10月30日晚,突然刮大北风,成熟的晚稻被刮掉许多谷粒,估计全县损失稻谷多万公斤。 年4月底,始刮大风,兼下大雨。风雨时起时停,反复无常,历时10余天。许多民房瓦面被吹坏,有33间国家粮仓瓦面被吹翻,雨淋湿仓储粮谷.5公斤。 年8月11日上午1时,台风由东南方向入县境,县城风力9级,文地公社风力达10级以上。一些民房被吹倒,不少粗如揪柄的树木被刮断,许多木薯、甘蔗、芭蕉被吹折。 年7月1日晚,台风开始影响博白,2日晚风力达9级,阵风达10级以上,并下大暴雨。全县受灾严重,水稻大部份被吹倒伏,稻粒脱掉估计达.5万公斤;甘蔗、木薯、花生等作物受损害达3万多亩;果树、竹木被刮断一大批;被吹倒房屋间,吹坏间,压死5人、伤23人,压死牛9头、猪12头。 年7月26日,第8号强台风由东南方向入境袭击博白,风力一般8—10级,阵风达12级。全县18个区(镇)受灾,房屋倒塌间,压死8人、伤58人,压死牛16头、猪头,各类物资损失折款约万元。 年6月28日,受第9号台风严重影响,刮东北风,风力由初期4至5级增至11级。刮翻部份房屋瓦面,吹倒一些房屋,水稻、甘蔗、木薯、黄麻等一大批农作物受害严重。 年9月20日至23日,受第19号台风及南下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连下3天大暴雨,连刮4天偏北风,风力大至8级以上,各公社(镇)均受灾,其中旺茂公社受灾尤甚,全县直接受损害物资折款共52万元。 年8月27日至28日,第12号台风由东南方向入境袭击博白,平均风力达8级,阵风达10级,持续时间为11个小时。各地随风而下暴雨,房屋倒塌2间,间房屋瓦面被吹开,损坏瓦万块,电线杆折断根,甘蔗倒伏亩,木薯倒伏亩,因灾死2人,伤20人。 年7月22日至23日,因受第7号台风影响,全县普遍出现大风,阵风达8级以上。房屋倒塌间,间房屋瓦面被吹开,损坏瓦万块。 年4月2日凌晨,全县各地出现6至8级大风,并降暴雨。白中大队和大良大队、周垌大队、新秀大队、绿佳大队等成为大风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同时刮“龙卷风”。博白镇、城厢、三滩、亚山、江宁、凤山、那卜等7个公社(镇)共20个大队受灾严重,有的地方粗如碗口的树被吹断或连根拔掉;有的房屋顶面被整个“端”掉,房屋倒塌间,县食品公司鸡场的石砌围墙被吹倒米;鸡舍瓦面全部吹开,饲料被淋湿,鸡被淋死只,计损失6万元。 1年9月6日8至12时,第10号台风由东南方向入境袭击博白,最大风速达22米/秒。文地、宁潭、凤山、三滩等乡镇受灾严重,全县房屋倒塌间,甘蔗倒伏亩。 年9月22日,第17号台风中心由东南方向进入博白,平均风力达8—9级,阵风达11级,大风持续时间为6小时49分。城厢、三滩、亚山、博白镇等乡镇受灾最重,全县共吹倒房屋间,吹断甘蔗亩、树木.4万株、竹.9万根、芭蕉29.5万株,10多万亩处于孕穗抽穗期的晚稻受损伤。 1年5月11日4时至6时,新田乡新田圩及附近的6个自然村和松旺镇中心村及乌石冲自然村先后受龙卷风袭击,有一株直径为36厘米的荔枝树被连根拨起抛往数十米之外,共有0多间房屋瓦面遭到严重破坏。 年7月18日至19日,全县受台风暴雨袭击,阵风达9—10级,许多电线杆被吹断,县城停止供电12小时,十余个乡镇因电话线路损坏而中断电话。
46 第四节寒冻害博白县以种植适宜南亚热带或热带的暖湿气候条件的作物为主,每当气温显著下降或出现低温霜冻天气时,作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寒害:早稻播种期的低温阴雨之害、“五月寒”和“龙舟水”之害、晚稻后期的低温冷害(寒露风)、冬季低温寒害。 早稻播种期的低温阴雨之害早春时节,由于冷空气南下,造成日平均气温小于12℃并持续3天或3天以上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影响很大,往往出现烂秧。中等程度以上的烂秧主要出现在3月6日以前,此后逐渐减少,3月中旬以后明显减少。2月中旬以前播种,受中等以上烂秧天气影响的机率达54%,受重烂秧天气影响的机率达42%;在2月底前播种,受中等烂秧天气影响的机率达33%,受重烂秧天气影响的机率减少到21%。据统计,年至年的10年之中,有6年发生不同程度的烂秧,其中年、年、年发生严重烂秧,每年因烂秧损失谷种达万公斤以上。 “五月寒”和“龙舟水”之害在5月上旬后期至6月中旬前期,若北方冷空气南下,出现日平均气温≤22℃(或≤23℃),持续≥3天的阴雨寡照天气,对早稻幼穗分化和抽穗结实就会产生危害。人们称这种阴雨寡照、显著降温天气为“五月寒”。据统计。年至年的24年中,出现“五月寒”的年份有8年,占统计总年数的33.33%。在5月上旬中后期到6月中旬,虽然很少达到“五月寒”天气的温度指标,但降雨继续增多,日照减少。有些年份大雨暴雨连续出现。因为端午节常处在这段时期,所以人们把这段时间出现的连续降水称为“龙舟水”。“龙舟水”对早稻抽穗结实危害很大。 晚稻后期的低温冷害9月下旬以后,晚稻陆续进入孕穗抽穗期。此时期若遇北方强冷空气南下,或冷空气与台风环流配合影响,造成温度明显下降,并吹较大的偏北风(称为“寒露风”),有时伴有阴雨。这种天气对晚稻产生危害,使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量减轻,产量下降。博白确定日平均气温≤21℃、≤22℃、≤23℃并持续≥3天作为低温冷害指标。据统计,年至年的23年中,出现低温冷害的平均日期是10月19日。在这一日期之前出现的年份有13年,占统计年份的57%;在这日期之后出现的年份有10年,占43%;其中出现最早的是年,在9月21日,出现最晚的是年,在11月6日。 冬季低温寒害冬季,当极端最低气温下降到5℃以下,或出现霜冻时,红薯、烤烟、玉米、甘蔗、香蕉、菠萝、橡胶、胡椒等作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温度愈低寒害愈严重。博白的这种低温寒害天气,1月份出现的机率最高,2月份次之,12月份又次之。据统计,≤5℃的低温寒害天气,1月份出现机率为74%,2月份约为55%,12月份为35%。1.9—0.0℃的低温寒害天气,1月份出现的机率为24%,约4年一遇;2月份和12月份出现的机率各为5%,约20年一遇。 历年重大寒冻害纪略 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年1月24日),广西南部积雪盈尺,博白县南部屋檐挂冰六七寸,寒冻灾严重,许多果树草木被冻枯,一些飞禽走兽被冻死。 年冬,低温霜冻。大部份红薯被冻死,耕牛被冻死头。 年10月16日至17日,出现强寒露风,对刚抽穗扬花的晚稻危害甚大。 年1月11日至12日,受强寒潮袭击,县北部浅水结冰。红薯、马铃薯、芭蕉、木瓜、甘蔗等作物大部份被冻死,荔枝、龙眼、榄树、番石榴、桃金娘、杜鹃等乔灌木也受到严重危害。 年2月,气温比常年偏低5.4℃,牛被冻死头,橡胶等热带作物受到严重危害。 年3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3℃,出现低温阴雨烂秧天气,因烂秧损失稻种万公斤。 年3月10日至16日,出现“倒春寒”天气,因烂秧损失谷种.5万公斤。 年12月中、下旬,低温霜冻,有薄冰。西北山区出现罕见的“挂山雪”(雨淞),维持2—3天才溶化。冻死红薯12亩、烤烟亩、红萍亩;胡椒、橡胶、芭蕉等作物被冻死、伤一大批;冻死牛头、猪头,池塘和河沟中的鱼、虾、青蛙、泥蛇,以及田鼠等小动物被冻死或冻伤者不少。 年3月19日至24日,出现“倒春寒”天气,其中20日平均气温仅7.9℃,因烂秧损失稻种多万公斤。 年1月,低温阴雨,月平均气温9.4℃。冻死牛0多头、猪多头、红薯1万多亩。 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连续5天平均温度低于17℃。有12.6万亩迟熟晚稻遭受严重冷害,致使稻苗褪绿变红,稻叶干枯,亩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22公斤。 年3月13日至19日,出现“倒春寒”,日平均气温12℃,因烂秧损失谷种86万公斤。 年2月,低温阴雨,该月上旬日平均气温6℃,橡胶、胡椒等热带作物受害严重。 年10月中旬和下旬,晚稻先后受到两次强“寒露风”袭击,有32万亩遭受危害。 年12月下旬至1年1月上旬和1月下旬至2月中旬,先后两次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寒害,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5℃。5个国营农垦场因寒害损失干胶吨、橡胶树11万株,折款万元。 年1月12日至2月12日,连续低温阴雨,32天平均气温低于12℃,冬红薯、冬辣椒、橡胶树等受到严重危害。 年3月9日至23日,出现连续半个月之久的低温阴雨天气。因烂秧损失稻种43.5万公斤。 年11月28日,出现近30年来最早的寒潮,24小时内最大降温17.5℃,最低气温4.8℃,偏北风8级。寒潮过后各地发生霜冻或低温寒害。许多冬红薯和香蕉的叶、茎受冻干枯。 年3月至4月上旬,出现“倒春寒”和长期阴雨寡照天气,花生、黄豆等播种期被迫推迟半个多月;荔枝、龙眼等果树盛花期推迟10至20.天。
47 第五节雹灾雹灾为博白县自然灾害之一。历年4月、5月份出现冰雹的机会最多,占下雹总次数的90%以上。1天之中冰雹又往往出现在晚上或凌晨,并常伴雷雨出现。下雹的范围一般只有十几平方公里,多者有几十平方公里;雹粒大小差异很大,一般直径为3—5毫米,粗如大米或黄豆,大者直径可达几十厘米以上。雹灾的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下冰雹数量的多少、颗粒的粗细和分布范围的大小。 历年雹灾情况纪略 清光绪十八年(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冰雹随暴雨而下,顷刻大地如镜。木头山、沙湖嶂一带下雹最大,二、三日未溶解,果树、草木十有八九被冻枯,冻死数人,冻死老虎数只。 年5月6日17时,雷电交作,冰雹随阵雨而下,一般直径为2毫米左右,那卜、新塘等地受灾,但程度较轻。 年4月23日,刮5至7级大风,并下大雨,随下冰雹。下雹范围主要在城厢、亚山、文地等公社的一部份大队,被冰雹打坏或冻坏的农作物约1万多亩,被打烂房瓦万块,打死1人,伤7人,打死牲畜4头、家禽69只。 年4月9日上午6时5分至6时50分,松山公社降冰雹,大冰雹直径达10—20厘米,射广嶂队有一处冰雹积聚成堆大如秆棚。山上鸟兽被冰雹打死不少,河、沟中的青蛙及鱼类被冻死许多;田中的作物如红薯、南瓜、烤烟等叶子全被打烂;被冰雹打坏民房瓦面间,被打伤6人。这是博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雹灾。 年4月13日晚,刮大风降暴雨,冰雹随暴雨而下,历时7—10分钟,主要分布在那卜、新塘、松山、东平、沙河等公社的部份大队。屋面瓦被打烂万块,禾苗、红薯、花生等一大批农作物被打坏。 年4月3日,因受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影响,突然降冰雹。有个生产队受灾,被冻死烤烟、玉米、花生、瓜类、豆类等农作物共1万多亩。 年4月2.日凌展,雷鸣电闪,暴风雨骤至,冰雹随之而降,小者如指头,大者如拳头。博白镇和城厢、三滩、亚山、凤山、那卜、江宁等7个公社共有20个大队受灾严重,许多民房瓦面被打烂,有4万多亩农作物被打坏或冻坏。 年3月17目凌晨,突然刮起大风,冰雹随风而降,大雹直径毫米以上,城厢、亚山、旺茂、那林等乡(镇)受灾严重。
48 第六节地震据现存史料记载,从明正德二年(7年)至年博白县发生地震共32次,其中震中在博白的有25次,属受震波及范围的有7次。震中在博白的地震,震级最大为5.7级,最小为0.3级。古代发生地震次数最多的时期是明朝万历年间,万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连续四年各有一次地震,其中3次震中在博白。解放以来地震多发期是70年代,共发生14次地震,年平均1.4次,地震多发年份为年,从5月至9月发生地震6次。博白地震多为小震,成灾机率极小。 历年1级以上地震情况纪略 明正德二年(7年)一月二十一日,发生5.3级地震,震中在北流一带,博白为受震范围,有震声如雷。 明万历三十三年(5年)五月二十八日,发生5.7级地震,震中在广东省琼山、文昌一带,博白为受震范围。 明万历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6—8年)。连续3年各发生一次3级地震,震中在博白,其中万历三十五年地震,震塌县城城墙。 清光绪十六年(年)七月十五日,发生5.7级地震,震中在博白与高州之间,震时有隆声自东北而来,官房民舍墙动瓦落,顷刻即止,房屋无坍塌。人口无伤亡。唯见三瑾堡一块荒地下陷成潭。潭长2.5丈,宽1.2丈,清水满潭。深不见底。 清光绪二十五年(年)五月,博白发生3级地震。 民国25年(年)3月10日,发生6.7级地震,震中在灵山县东北部。博白受震,县城南街城墙被震塌,房屋崩倒数间,压死一女孩。 年9月25日9时5分36秒,发生5.7级地震,震中在灵山县东北部。地震波及博白,地动有声,树木摇摆,房子微动,瓦片、桁条沙沙作响,屋顶泥沙纷纷掉下。 年11月28日10时27分23秒,发生1.6级地震。震中在博白三滩一带。 年3月22日5时57分49秒,发生1级地震。震中在博白凤山一带。 年6月18日2时37分50秒,发生1.7级地震,震中在博白浪平一带。 年8月4日6时11分,发生3.5级地震。震中在广东省廉江县安浦港,博白龙潭、松山、沙河等地受波及。 年97月28日16时1分20秒,发生1.3级地震。震中在博白旺茂一带。 年2月22日5时33分24秒,发生1.3级地震,震中在博白松山一带。 年11月6日5时21分34秒,发生2.2级地震。震中在博白松山一带。 年2月2日19时8分,发生3.5级地震,震中在陆川县乌石一带,博白县受波及。 年9月22日11时10分10秒,发生1.1级地震。震中在博白太平山一带。 年2月1日4时26分1秒,发生3级地震。震中在浦北县白石水。博白受波及,屋面瓦片和玻璃窗发生响声,家具有摇晃现象。.年4月22日1时19分,发生1.3级地震。震中在博白那林北部。 年10月25日21时8分,发生1.4级地震。震中在博白亚山公社东南部。 年2月20日10时33分,发生1级地震。震中在博白旺茂公社南部。 年4月8日18时37分33秒,发生1.6级地震。震中在博白江宁一带。 年4月12日4时34分35秒,发生1.9级地震。震中在博白那林一带。 年2月25日22时30分,发生5级地震。震中在广东省阳江县。地震波及博白旺茂、东平、浪平、那卜、新田、顿谷等乡镇。
49 第七节病虫害博白县危害农作物和林果树的主要病虫害达多种,其中虫害多种,病害50多种。病虫危害范围广、程度严重,据史料记载,造成较大的灾害有42次。 历年重大病虫害选记 清顺治八年(年)春、夏之间,蝗食田禾殆尽。 清咸丰十一年(年),发生一次蝗灾。蝗虫成群结队飞来,每次入境蝗虫覆盖面大至10多平方公里,小至二三平方公里,群虫所到之处,植物被食光。县北部地区受灾尤甚。 年,早稻和晚稻均遭受严重虫害。早稻主要受稻蝽象为害;晚稻秧苗受三化螟为害,晚稻禾苗受卷叶虫和稻苞虫为害。当时灭虫主要靠人工捕捉,捕捉到稻蝽象.85公斤,三化螟虫蛾6.45公斤,卷叶虫和稻苞虫.6万条。 年春,干旱。全县有亩水稻受三化螟、卷叶虫、稻苞虫、稻飞虱、稻叶蝉等虫为害,损失严重。 年,国营博白林场共有10.1万亩松林遭受松毛虫、松毒蛾为害,其中叶子被食光的有6万亩,被害枯死的有2亩。 年,松毛虫暴发成灾,博白林场马尾松有虫面积达27万亩,受害面积17万亩,被吃光松叶的松林面积9.76万亩,其中0.77万亩松林全部枯死。 年春、夏期间,早稻受稻瘟病为害十分严重。收割前统计,全县受害面积达27.77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41.35%。 年9月,晚稻遭受病、虫为害达44.92万亩,其中受白叶枯病为害15.56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22.81%。 年和年,经全面普查全县个柑橙果园;发现有48个果园的果树普遍发生黄龙病,占普查园数的21.3%。 年,全县马尾松受松毛虫为害面积达11.5万亩,其中那卜公社沙陂大队的0.85万亩松林全部被害,有虫率达%,平均每株有虫.8条,最多的单株达条。 年,早稻受稻瘟病、卷叶虫、稻飞虱等病虫为害达38.46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66.05%;晚稻受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为害达37.4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62.57%。这是解放以来水稻遭受病虫害最为严重的一年。
来源:广西地情资料
博白文化先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