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资讯→A+场地信息→B
B+空间转化→C
你会这样做设计吗?你会只用SU出线稿就交方案吗?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能获得英国难度极高的硕士项目青睐?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优秀作品集里总有一些不容易直观理解的方案,到底是为什么?这些方案里,“平、立、剖、功能、经济、实用...”,往往不是考虑的核心,他们的核心是“独特的想法”。无论是留学还是竞赛,都推崇这样的思考方式:如何发掘一个有趣的想法,如何从这个想法一步一步演化成建筑。在上一篇方案拆解文章的结尾(张顶级的作品集分析图是怎么做出来的?啪的一下,很快啊),我们有稍微提到:库哈斯的毕设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柏林墙的建筑隐喻)、彼得库克的建筑电讯派(移动的城市)、里特维尔德的施罗德住宅(若将“蒙德里安”元素应用在建筑),都是将一个个想法建筑化的成果。△组图: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
学会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未来去理解更多优秀的方案,去参与学生竞赛又或者投身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通过拆解一份UCLPartⅡ(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入学优秀作品,来尝试理解这种思考方式。其实并不难,作者仅用SU+PS就将她的所有想法表达完整,并说服了面试官,你也可以学会。
0设计背景
△《大马士革战争纪念馆》?杜同学方案效果图(SU裸出)该作品创作于年,场地选在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建筑功能为“战争纪念馆”。在搜索引擎上进行检索,不难发现,年4月4日,美、英、法三国,以“化学武器袭击”为由联合空袭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造成了叙利亚平民的伤亡,轰动了世界舆论。这应该就是作者当时的创作初衷,希望借作品表达她对战争的态度。直至今日,世界局部热战从来没有停止过:-年月6日,以色列空袭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年5月,巴以冲突加剧,双方互射火箭弹......透过今天的方案解析,我们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看看一个建筑专业本科生对待战争的视角,去体会她是如何将这些思考,一步一步转化成建筑。02设计说明
在作品集的扉页,作者写道:“在大马士革战争纪念馆的设计方案中,我通过有序的几何体,反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这个设计不仅用来表达一个理想的社会,也反映了我内心的和平与稳定。”在这里,作者向读者(面试官)传达了一个基础信息:“有序的几何体”是作者用来暗喻“良好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这个方案将通过组织“有序的几何体”来生成建筑,这个“有序的几何体”生成的建筑即作者想表达的当地“理想的社会”的样貌,这也是这个方案演化的核心。这可能有点像语文阅读理解了,不过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你需要引导读者去思考,即便他理解的跟你想传达的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反过来,在学习优秀作品集时,理解它的文字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看下一段。“在我看来,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几何是人们对世界最原始的理解。人类社会需要精神的秩序,从而从中感受到安全感。我认为建筑建筑可以反映社会秩序,体现社会稳定的维护。”这一段我们拆分来看,其实作者提出了4个观点:(同时我们可以猜一下作者的潜台词,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整个方案)①所有事情都可以用图形来表达(也包括战争);②几何是人类世界最原始的理解(用来表达的图形选择原始几何,最简洁,最能唤醒人类的认知);③人类社会需要精神秩序→从而从中感受到安全感(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对人类是尤为重要的,通过什么去实现?);④建筑(行为)建筑可以反映社会秩序。(“建筑”这个行为,体现了“社会稳定的状态”有在被维护。反之,残败、无人打理的建筑往往昭示着社会的不稳。)碎石成堆、尘土飞扬、破壁残垣、百废未兴战地摄影师高磊——在那块绝望的土地上其实,这个方案就是作者向读者(面试官)阐述这些观点的实现路径。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我们依托实际的图纸,详细拆解一下。0正餐:分析图解:"A"WARLIFE--媒体资讯图形化:“所有事情都可以用图形来表达”经过对“设计背景“和”设计说明“的初步认知,接下来我们要具体分析的图纸大家应该会好理解一些。上面这张分析图是作者(杜同学)整个作品最核心的一张图解,是整个设计的第一步。下面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张图是个什么意思,是如何画出来的。直接看的话,信息量有点大,我们先把这张图“拆”一下,可以分成7个部分:第部分:“标题简介”标题:战争与生命“大多数的战争都导致大量的流离失所,就连战争中的新生命,也生活在无尽的绝望中。”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猜测,这张分析图想表达的内容,除了战争,战争下生命的形式也是作者想呈现的重点。带着这层思考,我们继续看下一部分。第2部分:“主图”我们先对这张图纸占比最大的部分做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一步还是先“拆”,这张图一共可以分为4个部分。为了方便演示,我找作者借来了PSD(同样,看懂这篇文章的同学可以在文末领到这张分析图的PSD原稿)。这4个部分分别是:
①底部作为背景的大量横线,有长有短,分布不均。
②76个黑色,大小不一的小圆点。
③6个深灰色,也是大小不一与黑色小点嵌套的中圆点。
④2个浅灰色大圆点(部分重叠)。
完整演示:有个初步印象就好,大家可以猜一猜这4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我们一会儿再来揭晓,继续看下一部分。第部分:“纵坐标”纵坐标:"DISTRICT:地区"。为了方便演示,我们先把纵坐标横向分为5段,数了一下一共有9个地区,从下到上分别是:伊拉克共和国、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伊朗、曼比杰、科班、塔尔艾毕亚德、拉卡、阿勒颇、伊德利卜、代尔佐尔、巴尔米拉、大马士革、哈马、霍姆斯、贾拉布鲁斯、阿尔巴布、阿扎兹、乌托邦(混进了个奇怪的“地区”)。除了“乌托邦”以外,其他地区几乎都在中东(后面一大片城镇都在叙利亚),也就是局部热战最集中的地方,所以“主图”上纵向圆点是按地区分布的。了解到这一层就OK了,我们看下一部分。第4部分:“横坐标”横坐标:"YEAR:年份"。横坐标看起来比较简单,从20年-年,作者的创作时间是年,所以一共是向前选取了7年的时间。第5部分:“图例①”我们先回想一下第2部分的主图,刚才没看图例之前你猜对了吗?接下来我们分别从主图中截取一小部分,一个一个对照来看。“图例”第一行,“life:生命”:和我们最开始解读“简介”时的猜测一致,这张图除了战争以外,还有对生命的呈现。至于为什么有的线是完整的,有的线是断断续续的,还是留给你猜一下,等到“图例②”我们会详细分析。“图例”第二行,“war:战争”:作者将战争抽象成了黑色的小圆点,我们刚才数过有76个,所以作者一共统计了76次局部热战。比如上图的A点,解读一下就是发生在20年末叙利亚阿扎兹的一场“局部战争”。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一个个黑色小圆理解成一枚枚落地的炸弹。其实作者在组织她的“图形翻译语法”的时候就是这么去联想的,用“圆点”意指炸弹落地后形成的弹坑。黑色圆点大小不一,即指代弹坑大小不一,即炸弹的威力的大小不同,即“战争”的规模不同。所以实际上这张分析图除了时间横坐标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横坐标:“大小”。不过由于这是偏主观的定义,作者就没有体现在图纸上了,但是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来。“图例”第三行,“severeofthewar:战争的严重性”: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个别地区,往往黑色小圆越大,深灰色中圆也越大。不过这也是偏主观的设置,我们了解就好。“图例”第四行,“sphereofinfluence:战争的影响范围”:同理,这也是一个主观的判断。为什么有这么多主观的判断?其实这只是个开始,这份作品最有趣的就是在这“主观”的地方。一开始我特别困惑,多次追问作者关于确定这些圆形大小的具体方式,这也是我在整理这篇拆解时最艰难的一个部分。多次沟通后,我才若有所思,这不就是设计这件事会有的模样吗?设计不是数学公式。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