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癫疯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079778.html
紫斑阴虚火旺案
王某,女,37岁,年05月21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十七,小满)初诊。
第一步:四诊审证——打开病锁之钥
主诉:反复双下肢、牙龈、鼻腔出血2年。
望诊:重度贫血貌,神志清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双下肢紫斑,舌质红苔少。
闻诊:气短声低,应答自如,呼吸平稳,呼吸及言谈时口中未闻及异味。
问诊:患者2年前发热后出现双下肢皮肤紫斑,牙龈出血,伴有乏力易疲劳。至血液科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口服激素治疗(具体方案不详)。2年来低热、双下肢皮肤紫斑,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等症状反复发作。刻下患者自觉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纳谷一般,夜寐可,大便3-4日一行,量少,小便如常。
切诊:脉细数。
审证:热毒侵袭→气火逆乱→血溢脉外→阴虚火旺。
第二步:审证求因——寻求病门之枢
辨证依据:一、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低热、双下肢皮肤紫斑,牙龈出血,伴有乏力易疲劳。《济生方·吐衄》言:“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热毒入营血,耗血动血,耗精伤髓,导致出现贫血。二、患者脉细而数,脉细,为阴血不足,脉管不充之象。数脉主热证,也可见于虚证。结合舌质红舌苔少的征象,可知患者气阴两伤、阴虚火旺。三、患者气短乏力,头晕耳鸣,大便3-4日一行,量少等症状,是患者虚劳不足的表现。从当前四诊信息综合判断,患者病因应为热毒邪气。
第三步:求因明机——探究疗病之径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三大特征。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再障”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紫斑”、“肌衄”、“血痨”、“血虚”、“血枯”、“髓枯”等范畴。现代中医学将其命名为“髓劳”,认为其病变部位主要在骨髓,涉及脾、肾、肝等脏。本患者由于热毒侵袭,损伤骨髓,耗血动血,引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血症》所载:“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温热毒邪深入骨髓,内侵营血,火盛气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渗于肌肤之间而发双下肢皮肤紫斑,牙龈、鼻腔出血等。热扰冲任则见月经淋漓不尽,血热气逆导致血不循经,局部有瘀滞,故见经血紫暗血块。气火亢盛且反复发作致阴虚火旺,见头晕耳鸣,大便数日一行等。综上可知患者病机发展可确定为:热毒侵袭→气火逆乱→血溢脉外→阴虚火旺。患者2年来反复发作,时常因在外风热邪气引动在内热毒发病,迁延日久以致体虚,因此当前患者以阴虚为本,以血热为标。
第四步:明机立法——确立治病之圭
根据四诊审证,求因明机:热毒侵袭→气火逆乱→血溢脉外→阴虚火旺。治疗上遵循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原则。结合患者的发病过程,现在治疗先以凉血止血与养阴并重,因为凉血养阴之药多滋腻碍脾,所以还要掺入护养脾胃之品,相应的治法为:凉血止血,养阴护胃。
第五步:立法主方——部署疗疾之阵
本病因热毒之邪诱发,最终导致阴虚火旺。根据现在病机,应选用的方剂为茜根散,茜根散出自《景岳全书》:由茜草根、黄芩、阿胶、侧伯叶、生地、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方中茜草根、侧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故可用茜根散加减化裁一方。
第六步:主方用药——派遣攻守之兵
处方:茜草根30g黄芩15g侧伯叶15g生地15g墨旱莲30g黄精15g龟板15g仙鹤草20g水牛角20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炙甘草10g焦六曲20g
7剂,水煎,1日1剂,温服。
本方由茜根散去阿胶,加墨旱莲、黄精、龟板、仙鹤草、水牛角、生麦芽、炒谷芽、焦六曲等组成。阿胶甘平,补血滋阴,润燥,止血。其性质粘腻,有碍消化,况且其价格较贵。用墨旱莲、黄精、龟板、仙鹤草等药物代替。墨旱莲:性味甘寒。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黄精:性味甘平。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名医别录》:“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龟板:性味咸、甘、微寒。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仙鹤草:性味苦、涩、平。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四药合用既有补血滋阴,止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又不妨碍脾胃运化。水牛角性味苦、咸寒。功效:清热凉血解毒,《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止衄。治热病昏迷,麻痘斑疹,吐血衄血,血热溺赤。”血得热则行,血凉则自能归经,故用水牛角。可增加茜草根、侧柏叶凉血止血的作用。药用生麦芽,炒谷芽,焦六曲等,诸药合用既是助脾胃运化,又能够防止寒凉药物损伤胃气。
年05月28日(农历己亥年四月二十四,小满)复诊
患者药后未见口腔、牙龈出血,仍有双下肢紫斑,伴有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夹有血块,仍有头晕耳鸣。纳谷一般、大便一日一行,量少。小便如常,夜寐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患者药后未见口腔、牙龈出血,说明经上方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治疗后症状改善。但仍有头晕耳鸣、气短乏力,下肢紫斑等症状。分析原因:本例患者因感热毒邪气,火盛伤阴,营血得热而外泄皮肤,经治疗后火热邪气得到控制。患者下肢紫斑应为离经之血,留滞皮肤而未排除,则蓄结成为瘀血。患者病史2年,反复出血,气随血脱,而致气血两虚。由此明确病机仍为:血溢脉外→阴虚火旺→气血两虚。既然经上方治疗有效,今再拟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健脾益气之党参,活血养血之三七、当归等药。方药如下:
茜草根30g黄芩15g侧伯叶15g生地15g墨旱莲30g黄精15g龟板15g仙鹤草20g水牛角20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炙甘草10g三七6g党参15g当归10g
7剂,水煎,1日1剂,温服。
按:唐氏认为血症治血:“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茜草根、侧柏叶、生地等具有缩短出凝血时间的作用。故首诊以茜根散为主以清热凉血。复诊时火热邪气渐清,出血导致的气血两虚伴有瘀血症状未改善。按照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原则。仍以茜根散为主方加减,加用三七消瘀。党参配合生麦芽、炒谷芽、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血以补虚。另外本案多用寒凉滋腻之品易伤胃气。故本方中始终加有健脾护胃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