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www.bflvye.com/
遇见你只是一转眼,追你我花了几天,
懂你却是到老。
喜欢一种植物可以有很多理由,或是它的名字让人印象深刻,或是它勾起了童年记忆,又或是其花叶讨人喜爱,其果实让人回味。而一听“蚊母草”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带着好奇之心,我们一起来扒一扒它的真相吧。
蚊母草的神秘一直围绕着我,我也在寻找它的答案。从最初的遇见,到中途的疑惑、困扰,再到现在暂时的明白。你心里住着它,它必定也住着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点道理。
如果你去大山里寻找蚊母草那就无功而返了,它一般长在水田边和马路边。
蚊母草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和大家所熟知的阿拉伯婆婆纳是一家。看到上图,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蚊母草的花是生在叶腋的。但是玄参科的植物大多数叶子是对生的啊,而这个是互生。于是我赶紧对了下植物志,才知道原来那不是叶,那是与叶同形的花苞片,其实除了蚊母草,其他婆婆纳属的植物如婆婆纳,阿拉伯婆婆纳,直立婆婆纳,都有这样的特点。拜蚊母草所赐,又深刻理解一回。植物的世界,奥秘无穷,随便一个坑就能让你跳很深。
叶对生是没错的
叶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齿
蚊母草正常的果实是蒴果,倒心形,明显侧扁。
但是,我们大多数看到蚊母草果实的时候它是这样的,又圆又胖,大家觉得像什么?
蚊母草还有个别名叫仙桃草,我觉得这个名字更贴切。仙桃草,顾名思义,这种草在春夏间,每个“叶”茎间都有一个像桃一样的果实,长得和桃非常像。
为什么又叫它蚊母草呢?打开其果实是空的,里面寄生一个小虫,其幼虫就像树木里的幼虫,一节一节的,成熟后,就变成了小甲虫。夏至后,虫从穴孔而出,化为“小蚊”,故称蚊母草。那么这个小虫子长大了飞出来就是蚊子?我们继续揭秘。
今天带着单反镜头,我总算把它拍的有些清楚了,至少能看清它的大致模样。此虫名叫蚊母草直喙象,产卵于蚊母草或水苦荬的子房,随幼虫的发育,子房发育为虫瘿,虫子长大后羽化脱壳飞出。这是一种象虫,看它的“鼻子”有大象那么长呢。原来如此!
网上查蚊母草相关资料,看到这个我暗暗的笑了。哈哈,不知者无罪嘛,要是真有蚊子飞出来就好玩了。
我对蚊母草的好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有一次查阅浙江植物志,上面记载:全草供药用,通常在小满及芒种前后,果内小虫未出时采收。原来蚊母草的药效和这个虫子有这么大的关系,好奇心就来了。其采摘时间很讲究,采早了,虫子没有长成,不起作用,采晚了,虫子又跑了,也就没用了。
仙桃草之名始见于《本草纲目拾遗》,接骨仙桃项下记载:“一名夺命丹,活血丹,蟠桃草,生田野间,似鳢肠草,结子如桃,熟则微红,小如绿豆大,内有虫则佳”。其后又引《百草镜》云:“仙桃草,近水处田塍多有之,谷雨后生苗,叶光长,类旱莲,高尺许,茎空,摘断不黑亦不香,立夏后开细白花,亦类旱莲而成穗,结实如豆大,如桃子中空,内有小虫在内,生翅穴孔而出。采时须俟实将红,虫未出生翅时收用。”
性味:甘、苦,温。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祛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吞服:3~6克。
应用参考:
1.咯血、吐血、便血:全草30克,水煎服。
2.血小板减少症:全草克,加水毫升,煎3小时,过滤,加冰糖适量,浓缩成毫升,每服15毫升,每天2次。
3.胃痛:全草9克,橘核6克,水煎服。
4.跌打损伤:全草12~15克,水煎服;加骨碎补9克,水煎,冲黄酒服。
注意《贵阳民间药草》:"孕妇忌服。"
复方本品有活血化瘀之功,善治跌打损伤,故有“接骨”诸称。
摘录《浙江药用植物志》、《中华本草》
水苦荬
水苦荬果实上的虫瘿
上面提到了,这种象虫还会寄生在水苦荬上,小编昨天也确实见到了,打开也有虫子。估计是同属的缘故吧,这两个植物也很像,虫子都喜欢。从图中看出水苦荬的果梗要长很多,以此来鉴别。在古代,仙桃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蚊母草,一种是水苦荬,据考证,两者存在混用。感兴趣的朋友们可度娘:两种仙桃草的本草考证。
相比于蚊母草,金缕梅科的蚊母树是被更多人知道的,你常在绿化带中看见它。其实这些“疙瘩”也是虫瘿,是被蚜虫(蚊母胸蚜)寄生后造成的,所以给它取名蚊母树。
趁着仙桃草果实里的虫子还没飞走前,何不去看看?或许这会是个惊喜。
注: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喜欢,欢迎收藏和转发。
喜欢就加入我们
偶尔巡山,偶尔睡觉,偶尔发发牢骚,偶尔还会偷懒,若能多识些鸟木虫兽则更妙哉!这里有不一样的本草世界。
小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