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河过临淄大道公路桥继续向北蜿蜒流淌,从韩家村西侧流过后就到了杜家村。
杜家村有大杜家和小杜家两个村,小杜家在乌河东岸,大杜家在乌河西岸。大杜家不大,小杜家不小。倒是小杜家的故事比大杜家多。
小杜家村西北的乌河上有一座石桥,传说是唐代所建。因为有六个桥墩,七个流水孔,当地人称为“七孔桥”。若论规模,七孔桥在整个乌河流域并不起眼,但它在地方民俗文化中却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孔桥的东北处有一座土高台,它是小杜家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四千多年。也就是说,四千年前乌河边就有人居住。这里还曾经是元和寺的南门,七孔桥的不少故事和传说都和这元和寺有关。
流传最广的传说有二。传说一:古时,此处没有桥,乌河两岸的百姓过河只能靠渡船,但渡船被元和寺的恶僧霸占。百姓过河都要受恶僧的盘剥和侵扰,于是村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座石桥。恶僧见石桥断了自己的财路,便念经做法请了一个坏水兽,在此兴风作浪,蓄意把刚建好的石桥毁掉。人们非常愤怒,将元和寺的坏和尚们打死,水兽见状藏于水底。恶僧死后,百姓再次建桥于乌河上,但恶僧的魂魄和水兽多次在正月里暗害单独行走于桥上的人。
当地百姓了解了这个规律,到了正月十六,邻里乡村都来来到桥上行走,来来回回的人流在桥面上踩了整整一天。由于人太多,恶僧的魂魄和水兽无处躲藏被众人踩的动弹不得,水兽被踩死镶入桥东的石墩里。后人在桥西的石墩上凿刻了一条龙来压制水兽的元神尸体,当地人叫“石猴子”,一直保留至今。
以后,每年的正月十六这里就有了“踩桥”的风俗。
传说二:元和寺的和尚们仗势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民愤极大。七孔桥西侧的王家桥村,有一位在京的丞相,向皇上控告了和尚们的暴行。皇上认为小事一桩,不想惩办这些坏和尚,一摆手说了句“罢了”。结果,钦差误传皇上的旨意成了“耙了”。正月十六这天,钦差查封了元和寺,将元和寺的和尚们绑到野地里,挖坑活埋,只留着秃头露出地面。然后,让百姓牵牛套耙,耙掉这些坏和尚们的头,对这些恶贯满盈的坏和尚们,施以“耙刑”。
为了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日子,每年正月十六,七孔桥周围各村男女,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到七孔桥踩桥以示庆祝。
这传说可信也不可信。不管怎么说,七孔桥的“踩桥会”是延续下来了。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七孔桥周围的各村男女,敲锣打鼓,到七孔桥来踩桥祈福。人们戏妆打扮、踩高跷、玩流星、扭秧歌、划汗船、推车子等民俗节日纷纷上演,热闹非凡。
后来,还传有“踩踩七孔桥,一冬不冻脚,一夏热不着”和“这一天从七孔桥上走三个来回可保一年无灾”的说法,人们手里拿着喜气的冰糖葫芦、欢气苔和甘蔗,通过“踩桥”的方式表达祈求甜蜜、幸福、安康生活的心愿,祈盼着今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踩桥”成为了乌河流域独有的过年习俗活动。也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处保留踩桥习俗的地方,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为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元和寺位于乌河旁,小杜家村东北、王家庄西、南罗家村南,和王家桥村隔河相对,与七孔桥同建于唐代。该寺院规模宏大,气势辉煌,信奉佛教。寺院正门就在七孔桥东的路北侧;大雄宝殿位于寺院正中略靠后,民国时期被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找到殿基、碎砖、瓦砾、瓷片等残留物。如今,从王家庄往西步行不远,台基还依稀可见,但已做为耕地种植着庄稼。村民在种地的时候时有挖出瓦砾、石块,据说多是古物,很有文物研究价值。
(元和寺正殿原址)
传说,元和寺院门前有一对石羊守护,门东边是公羊,门西边是母羊。有一天夜里,两只石羊突然说起话来,公羊对母羊说:“我们在这里守大门,守了一百多年了,一动未动,实在烦闷,何不换个地方散心呢?”安守本分的母羊说:“人们本来就是叫咱在这里守门护院的,怎能到处乱去,不可胡来!”公羊不听劝,打定了主意要走到别处去。
次日夜里,公羊趁夜深人静,独自偷偷出走了。它生怕被主人发现,四蹄生风,拼命奔路。天快要亮的时候,看见前面有个村庄,公羊在庄前碰见了一个老翁,便上前去问:“老爹,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老翁说:“罗家庄!”公羊吃了一大惊,想:我的天!我跑了整整一夜,还没有跑出庄去,看来我是跑不掉了,便在此处住了下来。天亮后,淄川罗家庄里发现了一只石羊,人们感到非常奇怪,谁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几天后,人们听说临淄城西二十里有个罗家庄,附近的元和寺门前少了一只公羊。人们细细查对,果真是元和寺门前的那只石羊。
以上仅是美丽的传说。但元和寺那只石羊,确确实实地馆藏在临淄石刻艺术馆里。它长厘米,宽63厘米,高厘米,呈跪卧状。
从七孔桥向北行一里路,乌河西岸有个四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的村庄,名叫王家桥村。史载,王家桥村始为孙娄王氏之“涌泉别墅”。明时,王氏十一世孙王道行由孙娄店迁到了乌河西岸,落户繁衍,时至十三世廷英祖兄弟六人析产分爨,分到了这方宝地,一家于明末崇祯年间徙居于此,始成村落,故名涌泉村。
乌河东岸的王家庄,姓氏村名。明以前立庄,初名“泉河庄”。明末,孙娄王氏十四世孙王帅由涌泉来到泉河庄独立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乌河西岸的涌泉别墅与东岸的王家庄村之间因乌河水流湍急而往来不便,于是涌泉别墅王氏家族出资修建了一座七孔石桥,桥墩桥面均以巨大石块砌成。以当时之运输水平很难做到把这么大石块从山上运至河边,王氏族人多才子,想出了冬天清水灌道结冰后把石块滑行运输之巧策。寒冬腊月施工,直至春节方才完工。所以河西涌泉村遂改村名为“西王家桥”,河东泉河庄改村名为“东王家桥”。现在,西王家桥称为王家桥,东王家桥称为王家庄。
《王氏支谱》载:“清代曾以桥名东王家桥,后改称王家庄。”
王家庄王姓人家与孙娄店王氏家族、王家桥王氏家族乃一脉相承。
明清时王家桥村和王家庄同属临淄县仁义乡。民国初期属临淄县南六社。年9月属临淄县第七区。年9月成立路山公社,王家桥村随属;成立孙娄公社,王家庄随属。年4月社改乡。年路山乡改路山镇,孙娄乡改为孙娄镇。年12月,路山镇、召口乡合并为凤凰镇,王家桥村随属。年3月,孙娄镇和永流镇合并,成立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随属。
王氏家族为临淄望族,历史名人辈出。王家桥村的王友询,清康熙五十一年武进士,钦点御前二等侍卫。康熙五十九年奉命建造直达西藏的台站。雍正元年青海发生叛乱,驻防天青茶汉哈达,招降余人。乾隆元年,调署西宁总兵。期满授贵州安笼镇总兵。乾隆六年镇守贵州古州等地,翌年殉职。王友询卒后归葬于涌泉别墅东北隅水西岸。墓冢前两侧立有雕龙石碑,左书生前军功,右书御赐祭品单。石马、石虎、石等分列两侧。正中立有功绩牌坊,上刻“圣旨”,正刻“绩茂黔南”,背刻“大总戎”。王友询工书画,擅诗歌。诗词苍凉悲壮。著有《征西纪略》《苗蛮全图》《教练辑要》《阅史约记》等。
王瀛,字文洲,号愚谷,又号东村,出生于王家庄一户普通人家,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进士,后作为后备官员留部观政,特赐内阁中书,不久外放山东威海卫教授、莱州府教授。此间,王瀛研读了大批经史著作,著有《东海集》《东莱草》《石落山房集》,并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之后,王瀛升任河南郾城县知县。在郾城县任上,他积极发展农业和养蚕业,大力兴办教育,颇有政声。乾隆四十三年,曾任河南乡试同考官。晚年,王瀛因病归里,为使族中及乡里子弟获得科举功名,他在萧寺组织了诗社,激励年轻一代发奋学习。当时孙娄店的王氏子弟王檀、王时亮中举,王勋、王曰赓中进士都与王瀛的培植教育密不可分。王瀛还与临淄西老王庄的本族人王仲美在乾隆十六年编撰了《王氏薪传》初编,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王家桥也有一个关于“踩桥”的传说。
七孔桥建成的喜讯,传到了爱国儒将王友询之百岁高龄母亲耳中。老人家一定要去看看大桥,家人说,过年了大家都来给老夫人拜年,就等过完年再去看吧。于是过了元宵节,正月十六老人家要去看桥。老人家皇封诰命并且百岁高龄,平常别说普通百姓就是附近官员也难得一见。听说老夫人要去看大桥,附近十里八乡乡绅百姓早早都赶到桥边等候老人家,附近官员乡绅也组织了许多表演团队来为老人家助兴,小商小贩们更是抓住这个机会大肆贩卖各种吃食玩具,汇聚上万民众看桥,一时传为佳话。
在王家桥村东与南罗村之间的乌河上确有一座小桥,推测是在老桥故址上新建的。老桥应该也是一座七孔桥,也有踩桥的风俗。村里有许多关于七孔桥的传说,但无从查证是此桥还是小杜家七孔桥之谬。
小杜家七孔桥位于王家庄村西南,且位于王家桥村东南。如果说王家桥村出资建桥的话,应该是建在王家桥与南罗村之间的这座桥,而不应该是小杜家七孔桥。
多年来,王家桥村和小杜家村为七孔桥有不少争议。王家桥的人说,村名与七孔桥有关,且曾出资修建过桥和组织过踩桥会;小杜家的人说,七孔桥本来就在我们的土地上,理应属小杜家。其实,争来争去没有什么意义,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如,齐心合力保护好七孔桥,共同办好“踩桥会”,互惠互利,把这一优良传统民俗传承延续下去。淄河地堑西侧的奥灰岩溶水,径流至乌河上游广褒的土地上,受辛店断层阻截,奥灰水沿构造裂隙顶托补给第四系并溢出成泉。明嘉靖四十四年《青州府志》载的“泉河”实际上是乌河的一个水汊子。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百泉河,发源于王家庄西之悬崖下,其泉非一,土人以百泉名之”。这王家庄西悬崖下的百泉河很短,不足一里路就汇入了乌河。该处泉密水旺,咕嘟咕嘟涌喷,清泉里不时泛着细沙,在王家庄和南罗村中间形成了一个大湾,水深达一米之多。
百泉河和乌河把王家庄以及元和寺环抱了起来。百泉形成了许多河汊,两岸肥沃的黄土地植被茂密,河段水深流缓,芦苇荡漾,水草丰盛,鱼翔浅底,岸柳闻莺,一片如画的农乡风景。王家庄和王家桥以及周边的杜家庄、罗家庄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尤其是王家桥的那一大片芦苇,芦苇顺着弯曲的河道连片生长,面积之大之广,在周围几个村庄是数一数二的。春天绿绿葱葱,茁壮生长;秋天芦花荡漾,随风摇曳。秋天收割芦苇是一件很壮观的事,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们负责割芦苇,孩子们和姑娘们扛芦苇。老一点的女人们负责做饭,烧火、擀饼、烙饼,烟火缭绕,好不热闹。
乌河里水草丰盛。乡亲们会扛着一根带铁钩子的竹竿到河里捞苲草,弄回家后,用刀剁剁,再拌上少许的粮食就可以喂猪。
乌河岸边野生蔓藤、草棵浓密,茅草、河菜、水芹、薄荷、车前子、猫耳朵棵、苜蓿、二蔓子草、三棱子草、骨节草、兔子酸、半夏、旱莲草、老牛泄涎、苦菜、灰菜、拉拉秧、婆婆丁、青青菜、鸭蛋棵、大夫子苗等等。这些绿色植物多数能够供人畜食用,有的还是中药材。
三十年前,剜野菜、打猪草、捞草鱼、逮泥鳅是孩子们能做的家务活,也有着童真的乐趣。
当年乌河水流量大,王家桥和北罗家庄等村就在河道上设了水闸,建起了“水磨坊”,主要是加工粉碎粮食和压、弹棉花之用。河水在磨房下面流淌,带动着水轮转动,水轮泵的上方再通过皮带带动着机器转动。水的流量和流速越大,水轮就转得越快,加工的效率就高。水磨的建成投用,大大地减轻的人们的劳动强度。周边赶来磨面、弹花的老乡络绎不绝。那哗啦啦的水声,轰隆隆的水磨声,让村庄欢乐了起来。
曾经的乌河,是多么的美好呀!
她润泽了沿岸的一方土地和养育了一代代子孙,她是临淄西部地区的母亲河。
这里的乡民期盼着她能恢复元气,重振雄威,造福于子孙后代!
相关链接:
话说乌河(一)——源头与支流
话说乌河(二)——金大武、银窝托
话说乌河(三)——矮槐树和溡源桥
话说乌河(四)——董褚、毛托、老泉崖
(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由于多经转载,原作者不详。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