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80661.html
每到夏季入伏,很多人都要贴“三伏贴”,医院甚至人满为患,但也有不少质疑,认为“三伏贴”是骗人的东西,是愚昧的民俗,不但没什么效果,反而有害。那么,三伏贴倒底有没有用呢?
三伏贴发源于三伏炙,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这是一本记录当时风土人情的书。
详细描述其应用的,是宋代的《针灸资生经》。书里的“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疾,用药后皮肤局部会起疱。
在清代医家张潞的《张氏医通》里,将三伏贴用于治疗哮喘。
再后来,三伏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扩大到消化道疾病、风湿、骨病、儿科疾病等。
可见三伏贴虽古已有之,但之前应用范围非常有限(疟疾和哮喘),应用于很多疾病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情。
三伏贴的核心原理是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而夏天,人体阳气充沛,趁此时机,将中药贴敷于穴位,鼓舞正气,调和阴阳,发挥“缓治其本”的作用,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可见三伏贴治的是“冬病”,就是由于气虚、阳虚而在冬天加重或诱发的疾病。
这点大家一定记住。
以此推算,三伏贴贴敷时间表是这样的——
伏前开穴:7月6号
初伏贴敷:7月16号
中伏贴敷:7月26号
中伏加强:8月5号
末伏贴敷:8月15号
末伏加强:8月25号
那么,三伏贴有没有副作用呢?
在三伏贴的成分里,争议最大的是细辛和甘遂。
反对者认为这两味中药都有毒性。支持者认为很多三伏贴对用药都进行了改良,即使使用,用量很小,不会中毒,掌握好应用的范围,如肾功能不好的人慎用,孕妇和两岁以下的婴儿禁用,没有什么问题。
清代医家张潞在《张氏医通》里写道,“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认为三伏贴可以治本,除去哮喘的病根。有些人用后确实觉得管用,但有些人感觉效果不明显。反对者认为觉得管用的是心理作用,属于心理安慰,而且三伏贴一年贴三次,三年一个小周期,有的还需要更长的周期,那么长的时间才有显效,黄花菜都凉了。主张应用三伏贴的中医专家也表示:三伏贴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会立竿见影。
一些人贴三伏贴后出现瘙痒、起水泡。有的医生解释为过敏,主张不宜再贴;有的医生解释为起疱,认为起疱是好事,能把毒排出体外,好了以后还可以再贴。
前面提到,治疗疟疾时是起疱的,使用的中药“旱莲草”也有排脓毒的作用。
而清代医家张潞在治疗哮喘时所用的中药,都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之药,并无排毒一说,
由此看来,皮肤过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小孩子由于皮肤嫩,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善,过起敏来,往往更加严重,属于疤痕体质的,还会留疤,所以孩子贴“三伏贴”一定要谨慎,感觉瘙痒,应及时中止。
据南通陆洪小镇张氏济仁堂的张小平老中医介绍,
他制作的三伏贴里主要成分有:
金银花:抗病毒,能抑制病毒性肺炎。
连翘:清热解毒,抗病毒,杀菌作用
苍术:清热燥湿,祛风湿热,辛香主散,是抗新冠肺炎之主药,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对肺炎,扁桃体炎,慢支,淋巴结发炎有作用,
金蛾子:环棱褐菌,对咽炎,喉咙上呼吸道感染有效
灵芝:罗乳菌科,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沉香:芳香辟疫,作用心,腹痛,调中,补五脏,醒神开窍。
太子参:补气生津,补肺虚咳,心悸自汗,精神疲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金乔麦:治肺脓疡,急慢性气管炎,化痰,对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有抑菌作用。
了哥王:用于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百日咳有效
这种贴可以防治感冒,清肺化痰,对流感病毒,咳嗽,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百日咳都有作用。
三伏贴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论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从宋朝到清代也有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但范围仅限于“冬病”,并非包治百病。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即使患有冬病,也非人人适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
入夏以来,南通陆洪小镇张氏济仁堂已经向社会各界赠送了贴三伏贴,现在还有50个名额,有缘者每人五贴免费赠送。
也可扫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