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导致衰老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或外因两大因素。从中医角度来看,
内因即“正气”,亦即是中医学所说的阴阳失调、脏腑亏损、精气神虚衰、气血失常等多项的内在因素;
外因则所谓“邪气”,指各种外来致病因素,亦即是恶劣的环境、气候、四时不正之气、营养不足、缺乏个人卫生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懂得养生等的外在因素。
从中医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即养生,以增强人们的体质,将人体的「正气」提高,使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大大提升,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使身体处於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特别是过早的衰老。
中医学对调摄养生是十分重视的。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着《黄帝内经》对养生作为一种学说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一整套养生原则与措施。《黄帝内经》中提出人的自然寿命大约为一百岁,而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生活是合乎养生延寿之道。
1、乌须黑发: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须发乌黑是人体气血旺盛的表现,须发枯黄或早白,乃气血亏,为早衰的一种征兆。乌须黑发的治疗原则,以滋阴养血为主。常用药物如何首乌、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等。常用成方有二至丸、扶桑丸、七宝美髯丹等。
2、聪耳明目固齿:中医学认为“耳为肾窍”,“目为肝窍”,“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老年人多肝肾不足,每见耳目不聪,齿摇脱落等衰老征象。常用补肝明目、补肾聪耳、固齿等法治之。
补肝明目的常用药物如枸杞子、甘菊花、羊肝等。常用成方有杞菊地黄丸、羊肝丸、明目地黄丸等。
补肾聪耳的常用药物有磁石、胡桃肉等。常用成方如耳聋左磁丸,即由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灵磁石等而成,为治肾虚耳聋的代表方。
固齿的常用药物有补骨脂、牛膝等。常用成方如六味地黄丸、玉女煎等。
3、安神益志:老年人大多健忘少寐早醒,此乃脑力衰退所致。治疗宜健脑、安神、益志。常用药物有人参、莲子芯、龙眼肉、夜交藤、远志等。常用成方有定志丸等。
4、保养心肺:心与肺是人体中的重要脏器。老年人多心肺不足,每见咳喘短气、胸闷心痛等症状。治疗宜保养心肺法。常用药物有丹参、人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等。常用成方如丹参饮生脉散、三才丸、固本丸、八仙长寿丸等。
5、健脾和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而来。老年人多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大便失调。治疗宜健脾和胃。常用药物有苍术、白术、陈皮、谷芽、麦芽等。常用成方如四君子汤、扶老强中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不老丹、长寿丸、白术丸等。
6、调补气血: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老年人多气血衰少,精神差,不耐劳,抵抗力低,易患病,平时就应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益气的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等。常用成方如四君子汤、保元汤等。
补血的常用药物有阿胶、地黄、当归、川芎、仙鹤草、红枣等。常用成方如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龟鹿二仙胶等。
7、调和阴阳:人身贵在阴阳相对平衡,维持着人体的健康。若阴阳失调,则易于衰老。老年人见舌红、口干等症,为阴虚体质,治疗宜养阴为主。
常用药物有地黄、龟板等,常用成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若见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者,为阳虚体质,治疗宜温阳为主。常用药物有桂枝、附子、鹿茸、仙灵脾等。常用成方如肾气丸、十补丸等。
8、填精补髓:精髓是人身生殖能力和生命活动力的根本。精髓亏损,就会出现未老先衰。老年人大都精髓不足,体力衰退。欲却病延年,宜填精补髓法。
常用药物有黄精、菟丝子、巴戟天、紫河车、鹿茸、紫石英、阳起石等。常用成方如二精丸、黄精丸、黄精地黄丸、斑龙丸、补髓丹、全鹿丸、二至丸等。
9、固下元,润二便:老年人多下元不足,二便失调,治疗宜固下元法为主。
常用固下元的药物有益智仁、补骨脂、金樱子等。如大便经常稀薄或五更泄泻者,可选用四神丸常服;若肠中干燥,大便秘结不爽者,可常服黑芝麻、胡桃肉等;如果小便短频,或有余沥者,可选用缩泉丸等方。
若精气不固,男有遗泄,女有带浊者,可常服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等方,以固下保元而止遗泄。
10、强筋骨,驱风气:老年人多肝肾不足,腰膝疼痛,筋骨无力。“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补肝肾、壮筋骨为主要治法。若兼风病者,宜加驱风药。
常用药物有杜仲、续断、桑寄生、怀牛膝、木瓜、石斛等。常用成方如青娥丸、金刚丸、还少丹等。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