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来源《黄帝内经》,三伏贴是以《黄帝内经》中“冬病夏治”与“春夏养阳”等理论为依据。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许多老病用此方法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冬天人体气虚弱、阳气不足,所以一些像老慢支、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往往会在寒冷的冬天诱发或加重,因此中医称这些为冬病,但是到了炎热的夏天,人体阳气充沛,这些疾病会有缓解,趁此时机用中医的方法鼓舞人体中的正气,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起到“缓治其本”的作用,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三伏贴由三伏灸而来,“三伏灸”最早起源于秦汉、被称世界上最早预防医学手段。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医学,以中医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强基固本——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的时期,因“伏天”阳气旺盛,可于此时乘势祛除体内久伏之寒邪,以根治由寒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此段时间施治,具有补气助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正是“冬病夏防”的关键时候,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实现有病治疗,无病固本的目的。
1、三伏贴的概念
基本定义:三伏贴也就是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每年三伏天每伏第一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特定的穴位,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又称三伏灸,是“天灸”疗法的一种。
适应症与原理概要:“三伏贴”主要用于调治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疾病,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义与功用:三伏贴理论源自中医多年前《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外用膏剂,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拔罐后的贴敷治疗。以前是直接用药贴上去,贴药之前先针刺再拔罐,然后再敷贴。
治法原理:为什么在三伏天贴?每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我们在这个时候借三伏天引入“天阳”消除体内阴雳,以治疗身体虚寒性病证。这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穴位,利用特定的药物辅助,借“天阳”之阳热效果助力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疾病发作缓解的有利时机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加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疗、调养和预防秋冬发作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目的。
2、“三伏贴”的历史沿革
起源与名称:三伏贴是怎么来的?三伏贴最早的记载见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三伏贴应用始见于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提到的“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或发泡疗法。
原名“天灸”病种扩大:自宋以后,三伏贴贴敷方法用药主要常用有毛莨、斑蝥、蒜泥、白芥子等,用药不断增加,治疗疾病由原来疟疾扩大到其他病种,后来用于哮喘,比如说《张氏医通》的理肺膏。现在治疗病证比较多,比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等,从原来一个哮喘到整个呼吸科疾病,由呼吸科到消化科、风湿关节病科、骨科、男科、儿科等多种疾病。
论治不断丰富:清代名医张潞的《张氏医通·喘门》就有记载“诸气门气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天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这是我们冬病夏治最完整最早的一种记载.
调治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3:运动系统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老寒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四肢麻木、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
4: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头痛、经行泄泻、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等。
5:儿科疾病
咳嗽、哮喘、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
6:特殊人群体:
虚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容易过敏、平常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的人群,也可以贴敷三伏贴,实现预防疾病,固本强基的目地。
敷贴年龄与疗程:
穴位敷贴治疗需患儿配合,故年龄要求≥1岁。
一般治疗3-5年为一个疗程,一年中夏天的三伏贴和冬天的三九贴共是一个小周期。最好在3年内每个三伏天和三九天都按时贴敷,这样疗效更明显。
贴药后应注意什么?
如感冒发烧、皮损、过敏应暂停治疗,待病情恢复后再进行敷贴。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发痒、发热属正常现象,个别患儿出现皮肤过敏,可擦抗过敏药膏即可。贴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年的三伏贴一共有四次,治疗具体时间为:
头伏(7月12日~7月21日任选一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任选一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任选一天);
加强伏(8月21日~9月2日任选一天)。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三伏天饮食: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防暑常识:
酷暑临近,连日来,医院里感冒、发烧、头疼、胃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防暑降温呢?医院专家提供一些夏季防暑的小常识帮您安度盛夏: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三宝,(十滴水、仁丹、风油精),以防应急之用。
来源:青年原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