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养生与民俗文化
一、夏至的时与度
夏至的黄经度数
夏至度数信:以五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年6月21日,12:24:06;每年6月21日至22日期间
天地五德能量主运:土炁信德输布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5胸椎体(T5)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90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实为第13个
前后节气:芒种,夏至,小暑
二、夏至的含义
夏,《集韵》:“夏音暇。四时,二曰夏。”甲骨文的“夏”,原生态地象形表意着天、地、日、月能量的周期变化规律性。右侧的象形表意,是阳中一阴生,一阴地炁(气)生发于乾阳之中,表述天地之间能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左侧的象形表意,是太阳与月亮之间能量的替换与互动规律性,整体的象形表意则是源于古代修身实践的内文明中能量的消长、变化周期律。天地、日月、星宿,火炁内一阴的孕生,韵动,天德地炁升降的形象,全都浓缩在“夏”这个文的结构之中。分析“夏”的甲骨文象形表意,就可以观测到应当如何解读天地之间能量的运行方式、升降态势。
夏,其金文与小篆文则是以“自”变为首的一种形构为主体,“自”是指鼻尖,也指向整个头部。《易经》与医学以人体头部为“百阳之会”,在这里则是借人体头部来表意天地间阳炁能量聚集的高峰期。这是典型的内取诸身、外取诸物的天人合一观。夏的文理结构,最初是定义四时中阳炁能量的旺盛期,后来又发展为定义四时中的易象“乾为首”,昭示阳性能量完成夬卦后将进入乾卦。(编者注:质象,即人类慧识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能量属性,是相对于智识所感知的肉眼可见,仪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观存在,包括了炁光音等能量以及炁光音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形态等。物相和质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方式。东西方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研究方向,根本本质是东方“内求法”和西方“外求法”的不同应用。)
从小篆字形的“夏”可以看出,形名的这种典型变化已经失去了直接表述能量的本义,转入以“乾为首”的间接表述。而在解析中又诞生出了“夏”的各种衍义。例如,《尔雅》:“夏,大也。”《尚书·舜典》:“蛮夷猾夏。”孔传:“夏,华夏。”当时不归中土的称之为蛮夷,而夏人却以思维狡猾著称,这也与《大戴礼记》中所指出的“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意思一样。《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虞夏以来”,是从历史的角度,特指从夏朝以来的这一时间段。《说文解字·卷五·文字部》:“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頁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頁,人头,与两手、两足合起来象人形,局限性地演变成为古代汉民族的自称,也称华夏、诸夏,泛指中国。因此,“夏”字在慧识悊学文化向智识哲学文化的变迁中,从原生态的能量属性象形表意中失落本义,只存“夏季”之名以及表述一年中的第二季,即夏季、夏天、夏令。同时,本义失落后所衍生出的夏代、夏历、华夏、夏姓等义,反而喧宾夺主,使夏字真正的本义消失无踪。衍生出的夏代、夏朝,是三皇五帝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由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编者注:道德根文化依据人类精神系统的分期,分为性识悊学文化期、慧识悊学文化期、智识哲学文化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期四大分期。其中性识悊学文化期和慧识悊学文化期在年前的轴心时代之前,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全脑和心脑立体运用生理基础上的立体悊学文化,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老子;智识哲学文化期,所调用的大脑工作区间是人类左脑的质层和皮层以及右脑皮层,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汉代及以后则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期,意识哲学文化诞生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左脑皮层思维,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
“至”,到来,到达。《说文解字·卷十二·至字部》从智识哲学文化和意识哲学文化层面的解析是:“至,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凡至之属皆从至。”至,是向下法于地的得一;不,则是向上法于天的得一。
意识哲学文化认为,甲骨文的“至”、金文的“至”、小篆的“至”,都是飞鸟向下落地,错矣!因为应该是体内心中质象的物元下降到了自己的地——体内之地上!至,是体内心肾能量合一的过程中,阳中之阴离析生成的质象变化,通过物元进行具体表达示现。(编者注:质元、物元、体元,即三元论,是道德根文化解决分析众多难题的一个工具。其内涵包括三元和三源两方面。三元,指肉眼看不到的质象境当中存在着质元、物元和体元。质元,是指质象境中能量体;物元,指质象境内由能量所形构的形构体;体元,指蕴含生命信息的质象能量体,活动表现为人的精神活动。人体生命是由一性一命所构成。)我们的祖先没有离开修身文明文化的内证基础而创造文字,所以,很多的文字在它们还是“文”的时候,所表述的大多数都是对内天地情景和变化的真实记载。因此,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人,才能正确地解读早期人文之文的本义。虽然后来在智识哲学文化时期、意识哲学文化时期,无论是“至”还是“不”,其意思都已经完全意识化了,变成了意识上的形容等等,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够忘记智慧的祖先们曾经是用“修之身”的“人文”实证而创造了这些最优美的文字;祖先们是在形象地描述内环境,想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画而将生命的真相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掌握这些“修之身”的深刻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在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它所衍生而成的一些已经不是文义的拓展性的字义。
至,为到。例如: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至,还有极、最的意思:至少,至亲,至交,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夏至之“至”有三义:一以明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则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的冬至时节,刚好相反。
三、立竿不见影
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现象。
对于大部分地区我人们而言,在夏至正午时分看自己的影子,会见到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等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因为太阳垂直照射,立起来的竿子就可能没有影子。因为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夏至这天的正午立根竿子试一试,看一看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日影最短能够短到什么程度。
我国大陆目前有5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别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以及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这些标志点都设有“窥阳孔”,让人们验证夏至中午的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而“立竿无影”。夏至当日中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标志“窥阳孔”和“立竿无影”的时间,分别是:
广东汕头北回归线标志点:12时15分;
从化北回归线标志点:12时28分;
封开北回归线标志点:12时36分;
广西桂平北回归线标志点:12时41分;
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13时15分。
当地感兴趣的读者若在各自的时间点上,在阳光下手拿一个垂直的物品,就会发现,地面上的人或物在阳光下的影子会落到这个人或物自身的垂直下方,这便是“立竿无影”现象。
四、夏至物候
中国古代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如《礼记·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姤卦,九四。《周易·姤卦》:爻辞:“包无鱼。起凶。”《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当然现在的鹿角大部分都是被人工锯掉了。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姤卦,九五。《周易·姤卦》: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殒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殒自天,志不舍命也。”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是因为它感知到了乾卦里面的一阴之气开始生成了,这是一个重要特点。
三候半夏生:姤卦,上九。《周易·姤卦》:爻辞:“姤其角,吝,无咎。”《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从立夏到夏至,夏天就走完了一半。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地球上的生物处在五行之内,都无法摆脱这一法则的制约。如果我们深入去研究,不难发现,这个特点不仅仅是植物圈、动物圈里面的客观存在,在人类生命这一个圈子里同样是广泛存在的。虽然,我们的祖先对人类圈四时变化的现象,进行了大量总结和细致论述,但可惜的是,近代几百年以来,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加以继承,把古人的智慧转换到现代应用学当中来。保存下来的大部分知识或文化,只是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北京哪里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