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疗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书中以墨旱莲捣碎敷于间使穴治疗疟疾并提出了“三伏贴”。宋代的医书中也记载了“三伏贴法”,即利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相关穴位,使之发泡,如用毛茛叶、斑蝥等。明清时期,天灸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施灸使用的发泡药物更加丰富。到了近代,三伏贴疗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人民群众的接受,每逢三伏天、三九天都有大规模的天灸治疗活动。
百草润中医门诊部根据岭南地区气候、地域特点,选取地道药材研制药物;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选用不同药物和穴位;即配即用,不提前配药而放置冰箱保存,以确保药效。
百草润中医门诊部“三伏贴”时间表
初伏加强
年07月07日
周六
初伏
年07月17日
周二
中伏
年07月27日
周五
末伏
年08月16日
周四
末伏加强
年08月26日
周日
三伏贴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体虚容易感冒、盗汗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泄腹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消化不良)等;
★皮肤性疾病: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等。
★痛证: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扭伤等。
★小儿疾病:小儿咳喘、腹泻、腮腺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咽炎)、口腔溃疡、浅表淋巴结炎。
★妇科疾病:痛经、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在阳气最旺的夏天做三伏贴,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也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三伏天
中国古代天文学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称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称为末伏,这三个时段加起来总共40天,统称三伏天。
中国古代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气生发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最旺盛的时候也是开始减弱的时候,所以夏至一阴生。从初伏开始阳气开始慢慢地潜伏至土地下,故曰伏。到了末伏之后阳气就大部分降入地面之下。天人合一是中医最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既然三伏天是大自然的阳气最旺的时候,那么此时人体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人体皮肤腠理完全开泄,同时借助天时的帮助,把人体里面的伏寒祛除,这就是在三伏天做天灸的意义。冬病夏治亦是这个原理。
1.三伏贴药物为芳香走窜的药物,皮肤有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度出水泡等表现属于三伏贴疗法的正常反应。如感到灼痛,可随时撕除。去除贴药后,如局部出现水泡乃正常现象,轻者可自抹万花油;若水泡溃破可自行涂安尔碘,结痂后待自然去痂,注意预防感染,若局部反应严重者,医院处理。治疗当天最好不要洗冷水澡,宜用温水洗澡。
2.感冒发烧者、患有恶性肿瘤、皮肤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感染性疾病等病患者不适合进行三伏贴。
3.孩子贴药注意事项:一般来说,孩子的皮肤娇嫩,最好3岁以上的孩子才来贴药,孩子肌肤腠理疏松更容易吸收,因此贴药的时间也只需要成人的1/4左右,如大人贴药1小时,孩子一般只需要15-30分钟即可。
4.因贴药的药膏中含有麝香等芳香药物,孕妇不可进行“三伏贴”。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者不适宜进行三伏贴,月经量少或者处于月经末期的经期女性,则可进行三伏贴。
4.三伏贴药部位多在颈背部、腹部、腰部,衣服穿着建议宽松、深色为佳,女士建议不穿连衣裙。
5.三伏天灸期间多有高温天气,容易出汗,汗多时贴药有可能冲淡药物浓度,降低药物药效。
6.接受治疗的当天,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避免生冷食物或者进食虾、蟹。
7.治疗也需要个“度”,贴药并非越多越好。某些患者觉得药物太少,要求每处穴位都贴。天灸疗效与用药量没有特别的关系。也有某些患者抱着试试态度,只试一两次是不能见到立竿见影效果的。
8.药物现配现用。有些患者要求带走天灸药物回家给家人贴敷,此举不可多取,芳香药物挥发性较强,暴露在空气太久容易导致有效成分丢失。
健康
-/
广州百草润中医门诊部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白癜风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