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看一个有关于“二至丸”的故事:
明末,安徽地区有位名叫汪汝桂的名医。他小时候体质较弱,弱冠之年,仍长得羸瘦单薄,但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不料父亲患重病,医治无效,临终前对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汪汝桂于是弃儒习医,专心攻研医书,几年后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由于长年苦读,加上先天不足,他不到四十岁便未老先衰,须发早白,头目昏花,时常腰酸背痛,浑身无力。
一天,他带门生上山采药,夜宿寺院,遇到一位百岁老僧。这个老僧耳聪目明,须发乌黑,步履矫健,汪汝桂便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老僧指着院内的一株女贞树说,取女贞子蜜酒拌蒸食用即可。汪医师一试,发现果然有效。应用中,他取滋补肝肾的墨旱莲与之配伍,将旱莲草捣汁熬成膏,再搅和女贞末制成药丸。试服了半月,觉得效果很好,便连续服用。半年后,他完全恢复了健康,并且精力过人。
数年后,汪汝桂行医路过浙江丽水,探望寄籍在此的同乡好友汪昂。汪昂见他光彩照人,全无昔日的病容,奇怪地问他原因,汪汝桂便如实相告。汪昂家里很有钱,闲居在家,不免放纵酒色,也有肝肾不足之证,听说后赶紧如法炮制、服用,结果同样收到良效。
汪昂素嗜岐黄之术,便高薪聘请汪汝桂。历时四年,汪汝桂著书四部,并将女贞子、旱莲草组成的疗肝肾方收录进《医方集解》一书,称之为“二至丸”。但正式刊出后,署名的作者却已经是汪昂了。
故事终归是故事,里面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因为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及明代王三才的《医便》里面都有提到此药,可见二至丸不是清代的时候才发明的。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二至丸”由墨旱莲和女贞子两味药物组成。“二至”是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旱莲草于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于冬至日采集最妙,本方是以二药的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
《遇见最美的本草》中有对这两种药物的描述,
“旱莲草,纤长秀丽,紫红色的中空草茎或躺或立,卵圆形的叶片对生,一朵朵白色小花如天上的小星星,触摸起来光滑柔软,枝条如少女温润的小手般柔弱无骨,叶子如锦缎般温和细腻。旱莲草一名得之于其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云‘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名中‘旱’字则是相对莲藕之莲必生水中而言。旱莲草还称做‘墨旱莲’和‘鳢肠’,鳢是鱼的一种,即是平常所说的黑鱼。这皆因为把它的茎叶揉碎后,会看到墨绿色的汁液流出来”;
墨旱莲
“女贞子,长在结实粗壮的树上,刚开始是青绿色,长成黄豆大时,一点点变成浅紫色,待到乌紫发亮时,就差不多到了冬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它名称的来历:‘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
“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遥遥相望,秀美的旱莲草和纯情的女贞子自当是无缘相见。可在国粹中医学里,夏至的旱莲草邂逅了冬至的女贞子,竟然变成了绝妙的中药方‘二至丸’”。
二至丸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而致的头昏眼花,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早年白发,舌红脉细等症。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常常消耗心血,比如熬夜上网,通宵喝酒,唱夜猫,连夜写报告等,更甚至一些年轻人晚上除了加班,还要做家务,还要看书学习!!!阴虚啊。头发长期得不到滋养。好比一棵树,秋天还没到,叶子就枯萎了。这不是叶子的事情,是根出了问题。
中医认为:“发为血至余”。人的头发和血液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消耗心血,就会导致阴血不足,头发发白。
二至丸有阴阳并调的功能(连采摘都是夏至采一个,冬至采一个),但是有痰湿的人,比如舌苔特别厚腻的,还是要清理掉以后再服用为好,其他的人都可以服用(只要不是阳气极其微弱的),如果真是阳气很不足,可以配合四君子汤。
赞赏